摘 要: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互聯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可以通過“互聯網+”概念得到很好的詮釋。文章闡述了互聯網與交通運輸、互聯網與物業、互聯網與餐飲、互聯網與教育、互聯網與醫療之間的結合情況。
關鍵詞:互聯網+;傳統行業;網絡社會分工;智能化
隨著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建設和完善,新生產力要素(數據)的廣泛普及,網絡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為傳統行業向數據驅動型智能化發展提提供條件。當前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改變信息傳播的方式、產品銷售渠道、供需之間的結合方式。總之,互聯網改變了現代企業的方方面面,已經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領域當中,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1 互聯網與交通運輸
互聯網+交通運輸可以涵蓋智能汽車(智慧公路、汽車診斷、無人駕駛),解決打車、停車、代駕、汽車交易等與交通運輸相關的生活服務。互聯網為基礎的大數據可以更好地優化各種交通資源,控制交通成本,為人們生活提供更好地交通體驗,有效地改善目前人們生活中交通方面的諸多困難。例如Uber(優步),Uber專車服務不僅整合了那些社會閑置的各種車輛資源(主要以高檔車為主),較好的迎合了客戶對租車各個方面的要求,如:地位、身份認同感,租車體驗便捷、迅速且有保證,而且也為大量閑散車輛發揮經濟效益提供了途徑。
我國互聯網與交通運輸的發展目前處于一個飛速發展時期,企業和政府都面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廣大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行業。例如:近期關于私家車是否能夠進入專車市場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傳統的運力與日常零散私人零散運力如何整合將是互聯網+交通重點開發領域。
2 互聯網與物業
傳統的物業在新時期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勞動力短缺,相關管理人才不足,物業企業負擔稅務過重,市場定位較模糊,需要處理事務紛雜,利潤空間嚴重萎縮。然而,互聯網對物業影響雖然不向對交通行業那樣十分明顯,但是在互聯網大潮中,物業公司應該充分認識其自身優勢,充分利用數據采集便利、用戶粘度高等優勢,結合各種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新型互聯網+物業模式。例如:上海上房物業利用互聯網,改變原有物業模式,創新集成化現代互聯網集成物業模式。
一方面傳統物業與互聯網結合的新型物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互聯網為物業發展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模式,社區、業主、物業管理電子商務化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如何實現與互聯網的無縫接駁,創新思路,優化物業管理流程,提高物業管理效率,提升業主體驗也是各個新型互聯網物業企業面臨的難題。
3 互聯網與餐飲
互聯網餐飲是眾多傳統行業中較為火熱的一個市場。通過各類工具、平臺,降低線下傳統餐飲商家各類成本,提供服務效率和質量,實現用戶和商家的雙贏。傳統的餐飲服務顧客的信息是線性傳遞,從服務員到達廚師或老板,缺乏及時性和有效性、互動性。另外,大部分餐飲店鋪盡管經驗豐富也不得不面對物料采購浪費的問題。此外,傳統餐飲店鋪缺乏對客戶的信息存儲、整理,不能及時提供個性化服務。
互聯網餐廳可以通過微信等即時工具或自己開發的依托互聯網數據的工具,開展預定,這樣就可以根據預定和歷史數據,分析進貨量和供貨量,降低物料的浪費。也可以利用這些工具即時獲得客戶的反饋,這些反饋可以用于服務人員、廚師的等級評定,甚至和工資掛鉤。另外,通過數據積累可以定位客戶習慣,為餐廳提供個性化服務提供依據。美團、餓了嗎等不同的互聯網企業都在這個戰場上角力,還有其他企業不斷的加入。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與餐飲在搶奪客戶的過程中不應該只是不斷的資金投入,這樣有可能人財兩空。互聯網企業應該注意客戶需求,更多的從市場細分入手,提高服務品質,來擴大占領市場。
4 互聯網與教育
互聯網加上教育有其自身獨特優勢,比如可以平衡資源地域不均衡,降低教育成本。尤其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我國教育發展將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互聯網教育將面對與傳統教育如何結合的問題,改變應試教育,實現促進就業,有效解決網絡視頻等線上教育活動與線下教育活動的整合等等問題。目前大部分的互聯網教育都是以付費或收取分成或版權費用盈利,形式多種多樣網校、公開課、在線問答服務等等,有B2B、B2C、C2C、C2B等等。
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在線教育市場廣闊,速度增長迅猛。學歷、職業、幼兒及中小學生市場發展前景光明,受到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影響,原來PC端網絡教育又將再一次迎來大變革,互聯網教育將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教育和學習將從集中式向碎片化的移動微型教育和學習轉變。建立在大數據上的教育和學習服務也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個性化。例如現有的猿題庫以及優答等。
5 互聯網與醫療
互聯網盛行的今天,人們依稀發現自己的健康醫療消費習慣也在發生著改變。以往人們往往通過老一輩、長輩需求對一些常見病癥的意見,甚至跑到診所或醫院尋醫問診。然而,現在人們尤其是年輕的一代人越來越傾向首先到互聯網尋找與健康醫療有關的知識或者解決方法,一個互聯網健康醫療市場正在悄然間發展起來。2015年《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出臺,這有利于推動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近年來,無論是國際上的蘋果、谷歌、微軟,還是國內的阿里、騰訊和百度,他們都把目光定在了移動健康醫療市場上。例如:蘋果的Healthkit健康應用平臺,騰訊先后重金投資丁香園和掛號網,百度選投健康之路(醫護網),京東選擇處方藥市場互聯網交易市場,阿里巴巴搭建醫藥-醫療電商平臺O2O,構建醫療健康電商自生生態,小米加入iHealth等等。這些互聯網新健康醫療模式的內容涉及健康醫療的各個方面,從日常掛號到疾病預防與管理,從醫藥到醫療,無處不在。互聯網醫療的出現和發展反應了大數據時代,人們對改變傳統健康醫療服務的需求,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實以及人們對健康需求日益旺盛都為大數據互聯網健康醫療發展提供了條件。
我國已經建立了良好的互聯網發展基礎,用戶普及穩居世界第一,未來我國互聯網用戶將進入穩定增長期,網民數世界第一不可動搖。智能手機在我國普及基本實現,手機網民數量遠遠超過傳統PC上網人數。相應產業及互聯網公司大力發展移動端業務,成為未來主要趨勢之一。而通過互聯網進行購買行為并提供各類貸款的互聯網金融消費也在迅速發展之中,未來增速迅猛。
參考文獻
[1]鄒巖.Uber生死劫:一場互聯網思維和現實矛盾的較量[J].IT時代周刊,2015(5):24-29.
[2]高靖.互聯網教育文化的建構[J].文化學刊,2015(8):91-93.
[3]孫明海,趙春玲.云醫療在行動[J].2015(4):11-16.
[4]艾媒咨詢集團.2014-2015年中國“互聯網+”研究報告[R].2015.
作者簡介:何思霖(1990,12-),男,四川達州人,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方向:環境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