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認為孤東東部地區主要發育沙三下~沙三中、沙三上~沙一段、東營組~館下段、館上段~明化鎮組等四套儲蓋層系,四套組合分別以沙三中上部泥巖段、沙一段~東三段底部區域泥巖段、東營組頂部局部泥巖相間,古近系儲層較發育且物性好。研究區扇三角洲以中部扇三角洲前緣整體物性最好,沉積微相中以近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陸上平原主河道側緣等砂體物性最好,其次是陸上平原主河道砂礫巖、遠岸分流河道砂體,而水道間、扇間相物性差。
關鍵詞:孤東東部;儲蓋組合;儲層物性
1 儲蓋組合特征
孤東東部地區古近系和新近系儲層可劃分為沙三下、沙三中、沙三上、沙二下亞段,沙一、東三、東二段、館下段、館上段、明化鎮組等十套層系,其中沙三上亞段和東三段、東二段、館下段、館上段等五套儲層分布范圍最廣,砂層厚度最大。與區域蓋層條件及局部蓋層條件配合,這十套儲層縱向上可分為四套有利儲蓋組合,即:沙三下~沙三中亞段組合、沙三上亞段~沙一段組合、東營組~館下段組合、館上段~明化鎮組組合。四套組合分別以沙三中上部泥巖段、沙一段~東三段底部區域泥巖段、館下段頂部局部泥巖段相間。四套組合既有共性,即儲層很發育,分布穩定、廣泛,又具有不同的儲層展布及儲蓋組合特征。
1.1 沙三下~沙三中組合
該組合主要分布于孤東斷裂帶及下降盤、孤東南部斷階帶,砂巖總厚度0~120m,向洼陷方向厚度迅速增加。砂巖百分比30~60%,向洼陷方向迅速降低,組合內部以砂泥間互為特征,物源主要來自孤東~長堤潛山帶。
1.2 沙三上~沙一段組合
該組合由沙三上、沙二下亞段砂巖和沙一段底生物灰巖(少部分井以砂巖為主)等三套兩類儲層組成,該套組合是研究區最主要的儲集層系,也是古近系主力儲集層系,除墾東北坡南端外,遍布全區。扇三角洲前緣分流河道、河口壩微相,扇三角洲陸上平原主河道微相,沙一段粒屑生物灘壩相是主力儲集相帶。孤東北部斜坡帶發育陸上平原主河道砂體,孤東中部背斜帶主要發育前緣分流河道砂體,孤東南部斷階帶主要發育河口壩砂體,孤東中部背斜帶及孤東斷裂帶則是主要的沙一段粒屑生物灘壩發育區。該組合儲蓋條件主要表現為沙一段區域蓋層以下,厚層儲層夾薄層泥巖,在孤東北部斜坡帶甚至是50~60m一套純砂巖和頂底不滲透層構成一套巨厚的儲蓋組合。
1.3 東營組~館下段組合
由其大型扇三角洲陸上平原~沖積扇扇根~扇中~辮狀河沉積環境決定,該組合是分布最廣、儲層最發育、蓋層條件最差的的儲蓋組合。該組合沒有區域蓋層,也缺少穩定的局部蓋層,除孤東構造東三段下部泥巖段外,500~1000m厚的厚砂夾薄泥組合與館上段~明化鎮組組合縱向連為一體,東三段、館下段頂部分別是東營組和館下段內部局部儲蓋組合較好的層段。
1.4 館上段~明化鎮組組合
包括底部砂包泥組合、下部砂泥間互組合,中上部泥包砂組合,遍布全區。
2 儲層物性特征
研究區古近系儲層物性良好,單層日產液量多在40~80m3,孤東59井曾日產油1001t。巖心觀察也發現,大部分儲層均比較疏松,其主要原因是儲層埋藏淺(大部分儲層埋深小于2200m),鄰區如孤南、河灘、長堤、墾利等油田相近埋深的產層平均日產油量一般大于50t,甚至有很多百噸井,其整體物性比孤東油田更好,這是由孤東油田相對近源、快速、混雜堆積造成的。
統計孤東12-7、孤東23-1等6口井油層物性數據,沙一段孔隙度21~26%,滲透率72~276×10-3μm2;沙二下亞段孔隙度、滲透率分別為14.8%、107×10-3μm2;沙三上亞段孔隙度、滲透率分別為20.2~30.9%、217.3~1631×10-3μm2。
對研究區儲層物性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埋深,其與物性成反比關系,這也是所有古近系和新近系碎屑巖儲層的共同規律。其次是相帶的影響,扇三角洲和沖積扇的三個亞相帶中,以中部扇三角洲前緣或扇中亞相整體物性最好,最差的是前扇三角洲和沖積扇扇端亞相。在研究區各沉積微相中,以近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陸上平原主河道側緣等砂體物性最好,孔隙度一般>25%,滲透率一般>500×10-3μm2,如孤東34井沙三上亞段河口壩微相孔隙度30.9%、滲透率1631×10-3μm2。其次是陸上平原主河道砂礫巖、遠岸分流河道砂體、沖積扇辮狀水道,例如孤東65井沙三上亞段陸上平原主河道砂礫巖孔隙度20%、滲透率217×10-3μm2,而以陸上平原及沖積扇水道間、扇間相物性為差。碳酸鹽巖膠結物含量也是影響儲層物性的重要因素,其含量與儲層物性成反比,例如孤東23-1井沙二下~沙三上亞段2527.24~2552.93m井段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碳酸鹽巖膠結物含量21.3%,其孔隙度、滲透率分別為16.6%、78.2×10-3μm2;2549.03~2627.0m井段砂體主要為河口壩微相,碳酸鹽巖膠結物含量8.4%,其孔隙度、滲透率分別為22.9%、515×10-3μm2。研究區油藏整體上具有較高的產能,在有效圈閉內儲層均可含油并具較高產能,是由儲層發育、橫向連通性好、物性較好的條件所決定的。
參考文獻
[1]馮增昭,王英華,劉煥杰,等.中國沉積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441-448.
[2]趙澄林.沉積學原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88-94.
[3]姜在興.沉積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71-110.
[4]王秉海,錢凱.勝利油區地質研究與勘探實踐[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34-53.
[5]趙澄林,張善文,袁靜,等.勝利油區沉積儲層與油氣[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1-147.
[6]沈國華,李麗.孤東東部地區沉積發育特征新認識[J].斷塊油氣田,2008,15(4):28-30.
作者簡介:李麗,女,工程師,主要從事開發地質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