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SC330型道岔已成為綏化工務段的主要道岔設備之一。在長時間的運營與養護維修過程中,發現轉轍部分、岔枕大螺栓、轍叉及護軌部分,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一系列的病害。在維修中對病害的起因不明,導致盲目治理,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費。經過長期的現場工作經驗和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探討了對設備病害的整治,希望能為以后該型號道岔的養護與維修有所參考。
關鍵詞:SC330型道岔;尖軌;螺栓;轍叉;護軌
引言
隨著鐵路設備的不斷更新,綏化工務段今年在管內北部線站內,鋪設了大量的SC330型高錳鋼整鑄式混凝土枕道岔。這種道岔在整體強度上比照原有木枕道岔有了很大地提高。但設備在組裝和使用后的養護維修中,出現了很多道岔病害,對列車的通過產生了威脅。作者根據多次參與該型號道岔的組裝、鋪設、養護維修的經驗,結合現場從實際出發,淺談一些整修方法。
1 轉轍部分
1.1 尖軌與基本軌不密貼起因分析
(1)在組裝時只單純注意尖軌框架,沒有與軌距相結合,造成軌距過小,鋪設后對尖軌軌距重視度不夠,只單純檢查尖軌中軌距,致使只有一點合適,其余都存在問題,造成尖軌與基本軌、個別頂鐵存在縫隙。(2)基本軌工作邊與尖軌分工作邊有“肥邊”,出現假密貼。(3)基本軌橫向移動,基本軌與尖軌有硬彎。(4)尖軌第一牽引點和第二牽引點動程過小。(5)基本軌、軌撐、滑床板之間存在“三道縫”。(6)基本軌立螺栓松動,造成基本軌爬行,限位器螺、尖軌跟端立螺栓、尖軌跟夾板螺栓松動,復線道岔由于單向行車,造成尖軌爬行,限位器頂死,尖軌側彎,出現不密貼現象。(7)頂鐵過短,造成尖軌與頂帖之間產生縫隙。
1.2 整修方法
(1)該型號道岔尖軌長為12480mm,較一般道岔尖軌長,所以保證尖軌框架在不超限的情況下,結合11-12號岔枕處軌距,尖軌中軌距,21-22號岔枕軌距,綜合整治尖軌離縫。(2)打磨“肥邊”使基本軌工作邊與尖軌非工作邊為1:4的斜度。(3)撥正道岔方向,利用“低溫三角加熱法”處理尖軌和基本軌硬彎。(4)調整尖軌兩牽引點動程,第一牽引點動程不得小于180mm,第二牽引點動程不得小于75mm。(5)轉折部分嚴格執行“三靠二密”,消除“三道縫”。(6)復緊基本軌T型螺栓,擰緊限位器螺栓,保證扭距力在700~900N·m,在尖軌跟接頭橫螺栓更換成施必牢螺栓,在岔區前后200m內線路扣件,要達到“三密貼”,必要時可將分體式限位器更換成固定式限位器。(7)對過短的頂鐵,適當加調整片,尖軌與頂鐵之間的縫隙不得大于1mm,嚴禁將尖軌頂彎。
1.3 尖軌掉塊起因分析
(1)新鋪設不足三個月的道岔,由于受列車車輪的反復撞擊,尖軌非工作邊出現“肥邊”。(2)尖軌與基本軌之間產生縫隙。(3)基本軌垂直磨耗超限,列車通過時,對尖軌尖端產生撞擊,造成尖軌尖端掉塊。
1.4 整修方法
(1)打磨尖軌非作用邊“肥邊”,并倒棱。(2)調整尖軌與基本軌之間的縫隙不得大于1mm。(3)對垂直磨耗超限的基本軌及時更換,對已產生掉塊的尖軌,更換新尖軌要進行打磨處理,使之與基本軌高差符合設計要求。
2 岔枕大螺栓
2.1 混凝土岔枕套管損害造成失效混凝土岔枕螺栓折斷起因分析
(1)由于在道岔組裝時,為了調正岔枕位置,盲目的用尖撬棍插入鐵墊板圓孔和岔枕內的套管內,并左右前后的晃動,岔枕是調正了,但造成了套管的絲扣損害,以至于失效。(2)套管內有雜物,沒有及時清理,直接擰大螺栓,螺栓擰不緊就用錘敲擊。(3)在上大螺栓時,鐵墊板的圓孔沒有與岔枕上的套管對正,強行擰緊造成套管失效,在日后的運營中,列車通過產生震動造成螺栓松動,甚至浮起,造成了橫向阻力的缺失,加之產生空吊板,剪斷大螺栓。
2.2 整修方法
(1)對鋪設時已經造成失效的套管,應將大螺栓松動后擰出,然后把失效套管鉆出,對岔枕內的螺紋進行清理,更換新套管,在套管上涂抹環氧樹脂和丙酮后放入岔枕,等到干燥后,上好塑料墊片、平墊圈、彈簧墊圈,大螺栓涂油擰緊,扭矩力保持在250~300N·m之間。(2)清理套管內的雜物,嚴禁擰不進去用錘敲擊,應細細研究,慢慢擰緊。(3)在作業中要經常檢查大螺栓是否有松動、浮起、折斷,一經發現必須更換擰緊,加強枕下搗固消滅空吊板,確保倒床密實。
3 轍叉及護軌部分
3.1 轍叉心軌翼軌垂直磨耗起因分析
車輪通過高錳鋼整鑄式轍叉有害空間時,對心軌和翼軌產生沖擊作用,加之轍叉部分道床不易搗鼓,導致整個轍叉基礎不實,這也是加劇車輪對轍叉沖擊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場搗固時,為了不讓轍叉出現負水平,對護軌搗固只是應付了事,造成轍叉部分道床基礎密實度不均勻,通過長期的觀察分析,轍叉下沉量大,岔枕出現空吊板,又不注意轍叉長平,轍叉兩頭低中間高,使轍叉產生邊坡點,引起轍叉心軌和翼軌的垂直磨耗發生。
3.2 整修方法
加強高錳鋼整鑄式轍叉的養護工作,認真執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修養并重”的原則,解決轍叉前后的平順問題,采取各項措施,減少各種附加力影響,把車輪沖擊破壞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加強搗固作業質量,并兼顧轍叉水平狀態。道床應豐滿密實,無失效的岔枕,對轍叉心下的岔枕要加強搗固,確保沒有空吊板,解決轍叉存在的方向不直問題。
3.3 轍叉軌距不合標準起因分析
(1)在組裝道岔時,忽略了岔枕偏斜,沒有方正,造成了有的軌距塊與鋼軌間產生縫隙,有的即使用7毫米的軌距塊也安放不進去,然后用撬棍硬砸,產生了軌距暫時的偏差不大,但軌距變化率不良。道岔在使用后由于列車振動,T型螺栓螺母松動,造成岔枕爬行,軌距塊擠出軌距變化。(2)由于列車通過對轍叉心和翼軌造成碾壓,致使兩作用邊出現“肥邊”,護軌輪緣槽轍叉輪緣槽尺寸不合標準,造成查找間隔和護背距離不合標準。
3.4 整修方法
(1)對新鋪設的新道岔,進行岔枕方正調查,對沒有方正的岔枕用方枕木器進行方正,保持規定的岔枕間距。調整軌距變化率,嚴格執行規定偏差值。對松動的T型立螺栓進行復緊,要保持扭距力在120~150N·m。調整鋼軌兩邊軌距塊,消滅軌距塊離縫。(2)撥正直股方向,打磨轍叉心軌、翼軌、護軌、基本軌作用邊“肥邊”,改正不合標準的轍叉及護軌輪緣槽尺寸。按照《鐵路線路修理規則》要求,查找間隔應達到1391~1394mm之間,護背距離應達到1346~1348mm之間。
3.5 直向護軌磨耗起因分析
通過長期的觀察,道岔直向一般通過車較多,車速快、重載多,車輪對護軌怍用邊沖擊量大。轍叉部分軌距、軌向不良,護軌過渡段遞減率不均,護軌平直尺寸不標準。
3.6 整修方法
將轍叉部分軌距調整,嚴格控制在±1mm內,保證轍叉前后方向順直,必要時使用耐磨護軌,把護軌平直段寬度,調整為42mm。
4 結束語
伴隨著列車的速度不斷提升,對工務設備的穩定要求也不斷增加,SC330型道岔作為近幾年鋪設比較多的道岔設備之一,它的病害問題已不容忽視。文章采用實踐與理論想結合的方法,對該型號的道岔病害進行了剖析和處理,大大減少了病害重復性和人工作業強度,消除道岔所存在的隱患,保證了列車平穩安全的通過。在未來的時間里,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好更新的整治道岔病害的方法,一定會應運而生,為鐵路道岔設備更好更快地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鐵運[2006]146號.鐵路線路修理規則[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