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振怡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 200093
?
對工程訓練教學改革的探討
郁振怡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 200093
【文章摘要】
工程訓練課程是工科院校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它是以一定的實踐能力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工程訓練中心總體還處于傳統單一的基本技能訓練,為了適應現代科技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就目前工程訓練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旨在能更好的培養研究型、復合型、具有大工程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
工程訓練;實踐教學;創新意識
隨著科技發展,高等學校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新技術新工藝不斷納入本科教學,教學內容不斷增多,工程實踐教學也不例外,傳統的金工實習教學管理模式很難滿足現代工程訓練要求。為適應現代科技發展要求,提高現代工程訓練效果,教學管理模式必須進行改革。
工程訓練已經遠非傳統意義上的純機械制造與加工訓練, 它還包含了工程設計、 工程制造、 工程管理和創新實踐等現代工程實踐的各個方面。工程訓練課程也將由傳統的技能訓練轉變為以大工程為背景,以學生為中心,以工程技能訓練為基礎,以培養工程能力為目標,以創新思維訓練為核心,多元化、開放型工程實踐創新訓練。
金工實習課程包含講課和實踐操作兩部分內容,傳統金工實習主要學習車、銑、刨、磨、鉗、熱、鍛、焊、鑄造等傳統訓練項目,同時加強數控車、數控銑、特種加工、技術測量等先進制造技術加工訓練項目。讓學生在工程實訓過程中了解機械制造的一般過程、對零件加工進行初步的工藝分析和選擇適當的加工方式,最終能獨立完成簡單零件的加工。
2.1學生思想觀念
學生金工實習課程的時間每次都是固定的,學生只在上課時間來學習工程訓練,雖然現在很多學校實行“全天候服務”,但是真正利用自己時間來學習的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學生單獨想來深入學習的。現在為了學生方便學習,學校開設網上答疑服務,也只是形同虛設。現在大多還是應試教育,學生只是走走過場,為了學分才來學習,對實習沒有充分的重視,沒有認識到工程訓練的重要性,使得學生學不到真正有用的東西。
2.2在教學方式上
雖然現在大部分都從原來的傳統教學方法(板書)過渡到多媒體教學,但是還是基本維持老師授、學生聽的階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踐操作也是老師做一遍,學生復制老師的動作再做一遍,使得學生不主動思考,往往只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卻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金工實習課程各工種之間的聯系不是十分緊密,學生學完一個工種再去學另一工種,使得學生對整個工藝流程不是十分理解,拿到圖紙后也不知如何加工完成,沒有把工程意識融入到教學中去。
2.3缺乏先進技術知識
雖然每個工程訓練中心每年都會引進幾臺先進設備,但是大多只做參觀用,在授課的時候也只是簡單介紹,在授課內容上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還是采用傳統的授課內容,使學生了解不到先進制造技術,往往這些才是學生所感興趣的內容。
在教學模式上,增加各工種之間的聯系,可以讓學生跨工種的去完成一個作品,這個作品可以是老師提供圖紙讓學生去完成,也可以是學生自己設計圖紙,讓學生從排工藝開始,自己一步一步摸索并完成作品,可能期間會有不少問題產生,但是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參與到實習過程中去,既調動的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
“開放式”實驗教學已經成為許多高校實驗教學的改革方向。建立“開放式”實驗室是學生進行科技創新的前提和保障,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自主地來中心進行實踐鍛煉,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實驗的機會,對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對實驗的興趣都是必要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開放式”實驗室的基礎上,以項目為引導,開設課程設計,或者引進一些科研課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組織材料,設計產品,排工藝到完成課題任務自己一步一步摸索完成,將科研工作的內容、手段和目的融入到教學中,提高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另外,定期舉辦創新競賽,讓學生自己進行產品設計、開發并完成作品。將創新實踐蘊含在工程訓練之中,全面培養學生的大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探索精神、國際化視野、團隊合作和綜合工程素質。
實踐教學由于其特殊性對教師的要求可以說更高,既要有專業實踐工程背景又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因此更需要擴大“雙師型”教師隊伍。目前我校工程訓練中心在編人員29人,99%以上擁有相關技能等級證書,其中除了對生產設備和制造工藝非常熟悉的專職老教師外,大多都是大學及以上學歷。由于青年教師實際經驗不夠,我校還安排青年教師跨工種學習,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和創新性研究,來滿足日益多元化的實踐創新訓練。
工程訓練不應只是走走過場,應給予學生足夠的發揮能動性的機會并給予科學合理的指導,將創新實踐蘊含于工程訓練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增加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力爭培養更多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小竹,朱震.工程實訓與訓練[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2]薛文彬,袁丹.基于工程實訓教學向企業標準化發展的探討.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1):235-237.
[3]胡大超,程亦鳴,黃云明等.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建設的模式與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33-36.
[4]李曉春,曲曉海,楊洋等.工程訓練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229-232.
[5]吳國興,符躍鳴,李忠唐.上海市高校工程訓練的現狀、問題與發展.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9):149-153.
[6]陳詠華,李麗榮.工程訓練實踐教學研究與探索.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3):118-119.
[7]周繼烈,錢俊,唐潔.大工程背景下高校工程訓練及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8):119-121.
郁振怡(1987-),女,上海人,工程碩士在讀,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為工程訓練實踐教學。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