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東,廖連瑩,曹海燕,汪 敏(常州工學院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0)
?
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第二課堂體系探索與實踐
戴旭東,廖連瑩,曹海燕,汪敏
(常州工學院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江蘇常州213000)
摘 要:工科類的教學需要實踐性的教學,將理論和實踐相結。通過實踐認識理論,在實踐環節中用理論知識解釋一些現象,使得學生對理論知識認識更加深刻。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的教學中總結,第二課堂的教學能夠從實踐環節中總結經驗,提高了對汽車理論知識的認識。通過嘗試第二課堂教學,體會到:第二課堂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符合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而且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激發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第二課堂;汽車服務工程;實習實踐
應用型本科重在“應用”二字,要求以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為先導,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勢下構建滿足和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要求各專業緊密結合地方特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從教學體系建設體現“應用”二字,其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汽車服務工程專業更加要圍繞應用型的模式來培養人才。
第一課堂教學即汽車理論知識的教學,主要是以汽車理論知識為目的的教學,以知識為中心的傳授教學。是傳授學生汽車的各個零部件的名稱、作用、工作原理等。從而使學生了解汽車內部的規律。這些知識的研習地點局限于教室。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來講,往往比較抽象,理解不夠充分。隨著課程的的深入,學生對其失去好奇心和興趣。自然也就無法達到教會學成的效果。
第二課堂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如果說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稱為第一課堂的話,那么第二課堂就是指在第一課堂以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從教學內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但又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從形式上看,它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它的學習空間范圍非常廣大: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企業,其教學內容是與第一課堂教學內容息息相關,是在實際操作中的教學活動。汽車的制造維修是要經過設計研發測試等步驟。因此,在學習車輛工程專業的過程中,進行第二課堂教學是必要的。第二課堂著重于學生的技能,以工作應用為目的,是就業的基礎。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第一課堂知識應用于第二課堂實踐,第二課堂實踐促進第一課堂知識,兩者相得益彰。
以往只是進行傳統的第一課堂教學,從考試(查)的結果來看,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第二課堂建設是從學生的課堂實驗、實習、課外實踐、大學生社團活動等多方面來進行的。通過這些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團隊配合的默契。從而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提升。三年來,我們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第二課堂教學,受到學生的好評。下面從校內和校外兩方面具體介紹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第二課堂的實施方式:
4.1校內方面
4.1.1聘請專家開展學術講座
聘請知名大學教授,學者到學校為同學們講解汽車領域的最新技術以及發展趨勢。聘請行業內專家和成功人士為學生介紹行業特點和動態。如金壇眾泰汽車工業公司經理吳久華,服務行業的如東風日產專營店總經理霍星煒,讓學生對專業有所認識,對汽車各個方面有所了解,對未來的職業有所規劃。
4.1.2開放性實驗,學生根據自身特點有目的選修實驗課。
開放性實驗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而開設的一些實驗,不強求學生做完所有的實驗。學生針對自己的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一些實驗來做。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如《汽車構造》、《汽車理論》、《汽車電子控制技術》等都開設了相應的開放性實驗。就《汽車構造》來講,完整的汽車有四大部分即發動機部分、底盤部分、車身部分、汽車電器部分。教師針對每部分的重點設置了開放性實驗,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選擇。有些同學發動機部分掌握充分但底盤部分欠缺,那么這些同學可以選擇底盤實驗加強對底盤部分的認識。有些同學車身部分掌握充分但電器部分欠缺,這些同學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汽車電器部分實驗。當然,所有學生必須選擇至少一個部分實驗,沒有上限。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知識時認識到自己的短板增長補短,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4.1.3工程訓練中心
金工實習是工科學生的必修課。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的學生也不例外的要參加金工實習。通過金工實習使學生熟悉機械制造的一般過程,掌握金屬加工的主要工藝方法和工藝過程,熟悉各種設備和工具的安全操作使用方法;了解新工藝和新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使用;掌握對簡單零件加工方法選擇和工藝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認識圖紙、加工符號及了解技術條件的能力。通過實習,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嚴謹作風;并為學習《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藝基礎》和《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等后續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的除了參加金工實習外,還要參加汽車拆裝調試和維修技術實習。通過拆裝實習和維修技術實習,學生對汽車裝配工藝和維修的方式掌握程度更加深刻。
4.1.4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
通過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是學生利用所學習的專業知識來做一款實物,實物具有創新點。每年我們要求學生都要參加大學生創新訓練。就拿今年的項目來講,是做一輛電動汽車,這個項目吸引了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不僅用到AUTOCAD、CATIA等軟件,而且要求對汽車裝配工藝了解,最后還需要嚴格的檢測調試。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他們會通過一些途徑來解決,如到圖書館借閱資料、網上觀看相關視頻、請教老師等。在這個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將知識系統的聯系起來發現問題,理論應用于實踐,這樣一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全面更深入,獲益良多。因此,通過大學生創新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4.1.5技術技能培訓
車輛工程系每學期舉行關于汽車方面的技術技能培訓,如汽車營銷師、汽車維修工(三級、四級)、二手車評估師、汽車估損師等。在培訓過程中,按照行業標準進行培訓,通過不斷的練習讓學生對以后工作的內容有初步認識。培訓的項目,不僅僅面向學生,還面向汽車行業工作人員。兩者可以相互交流,學生會更加了解社會。技能培訓最終要經過嚴格的考核,考核通過獲取相應的技能證書。這樣,學生在校期間掌握日后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步入社會能夠很快適應。
4.1.6大學生社團活動
大學生社團活動不僅是校園文化,學生課外活動的一部分,也是普及知識的學生團體活動。針對汽車知識普及,成立了汽車校園部落社團。由于社團是面向全校學生,很多非車輛專業的學生踴躍報名。自社團成立以來,開展了各種關于汽車的活動,如針對新入成員組織參觀實驗室總成部件,讓新成員對汽車有感官認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每學期舉行一至兩次的輪胎拆裝大賽,學生通過平常訓練,參加比賽,也是供全校師生參觀學習。使大家了解爆胎時處理方式,如何更換備用輪胎以及補輪胎的流程等。通過舉行這些社團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同時使得一些汽車常識得到普及,得到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
4.2校外方面
4.2.1實習基地的建設
針對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特點,學院與汽車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企業為學生的認識實習、參觀實習、操作實習以及畢業實習提供便利條件。學校為企業輸送優秀人才,是企業人才儲備工作的堅強后盾。大一年級的第二學期,安排一周的時間到不同性質的企業參觀,如大眾、東風日產、通用別克4S店,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整車制造廠,汽車設計公司等。讓學生在大學啟蒙階段對不同企業的技術和文化有初步的認識。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到企業進行全面的實習實訓,由企業技術人員指導,學生不僅能熟悉汽車生產、制造、維修的流程,還能認識到實際生產與理論并不完全一樣。
4.2.2組織學生參觀汽車展覽
每年組織學生參觀汽車展覽會,汽車展覽(Auto show )是由政府機構、專業協會或主流媒體等組織,在專業展館或會場中心進行的汽車產品展示展銷會或汽車行業經貿交易會、博覽會等。對于汽車工藝的呈現與汽車產品的廣告,如同汽車制造業者和當地經銷商的公共關系。消費者可經由汽車展覽會場所展示的汽車或汽車相關產品,端詳汽車制造工業的發展動向與時代脈動。汽車廠商則可以通過車站對外宣傳產品的設計理念,發布產品信息,了解世界汽車發展方向。聚集國內外著名企業,展會上除了汽車銷售企業外,還有汽車設計公司以及汽車零部件制造商。這些廠商向大眾展出的都是最新的技術,學生通過參觀車展可以與參展商直接交流溝通,了解汽車生產制造的最新技術。
第二課堂實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目的很明確,它是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增強,對理論認識更加深刻,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對以后的工作更加自信。我們也做了相關的測試,自開展第二課堂以來,班級專業課程考試通過率達到90%,比以往提高了很多。由此看來,學生通過第二課堂的學習提高了理論的認知水平。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當然,第二課堂不僅讓學生能夠加強和鞏固理論知識,而且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綜上所述,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第二課堂建設,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總結理論知識,能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是國家倡導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符合本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念。相信常州工學院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系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定會向國家和社會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參考文獻:
[1]范小彬.《應用型車輛工程專業學科建設與發展探討》.2010(06).
[2]張玉萍.《第二課堂教學的思考和實踐》.2007(14).
DOI :10.16640/j.cnki.37-1222/t.2016.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