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計劃明確,到2020年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讓中國的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在2025年前成為一個綠色的、創新的“世界制造業大國”。過去,中國的工廠曾經服務于出口市場,但現在正重組以專注于繁榮的本地市場。它們正明智地在自動化、工人培訓以及新方法方面進行投資。中國正“從世界的發動機轉變成為真正的創新者”。(英國《經濟學人》)
中國政府今后的工作是要促進結構轉型。在這方面有可能成為阻礙的,是執掌資源、能源等重要產業的國企。李克強總理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表現出重視民間活力的態度。那么就有必要從國企和支撐國企的結構入手。目前應該是最小限度采取經濟刺激措施,而把重點放在改革上面的大好時機。今后中國經濟更值得期待的是消費主導型增長。雖然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但中國仍是巨大的市場。(日本《朝日新聞》)
物聯網的商機究竟有多大?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預測,到2025年,物聯網相關應用服務最高可為全球經濟創造11萬億美元的產值。臺灣工研院認為,物聯網的出現,全球產業將掀起一波洗牌潮,而這正是臺灣發展下一個新興產業的機會。專家分析,臺灣的優勢在于硬體制造能力強,現在就缺與創新應用的結合。臺灣若能通過“軟硬整合”,打造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成為系統服務者,便有機會站上物聯網生態系的制高點,帶動整個硬體供應鏈的價值和需求。(臺灣《旺報》)
雖然“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設施建設迄今為止基本上著重于提升鐵路和海上紐帶,但航空正逐漸加入進來。2015年計劃啟動的193個中國民航建設項目中,有51個戰略項目直接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過去兩年,中國民航已在“一帶一路”沿線省份新建15個、擴建28個機場,并通過中亞將中國與歐洲國家直接聯系起來。雖然以冬季寒冷和旅游基礎設施薄弱而出名的中亞,能否吸引中國游客,仍不確定。但是航空基礎設施比公路和鐵路造價較低、更安全而且更環保,航空業似乎有望使習近平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達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