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徐釚是江蘇吳江徐氏家族的核心代表人物,他一生經歷復雜,在康熙十八年以布衣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卻又在短短幾年后毅然棄官而去。他一生經歷復雜,但總的來說,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關鍵詞:徐釚 ?生平 ?文學家族
徐釚(1635-1709)是江蘇吳江徐氏家族的核心代表人物。他一生經歷復雜,在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修《明史》,卻又在短短幾年后毅然棄官而去,云游四海,東入浙閩,歷江右,三至兩粵,一至中州。伴隨其游歷經歷,有詩集《昌亭草》《皖江草》《齊魯游草》《西陵草》等傳世,可謂“游益廣,詩益富也”[1]。徐釚擅倚聲學,所制《菊莊詞》流入朝鮮,被都護官仇元吉用金一餅購去,題一絕句贈之:“中朝攜得菊莊詞,讀罷煙霞照海湄。北宋風流何處是,一聲鐵笛起相思?!盵2] 此事在當時傳為佳話,亦可謂是文人之奇遇。然“詩文上之供奉于朝廷,遠之揚播于外國”的徐釚,一生卻并不得意。觀其一生,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康熙十八年(1679)以前,這是徐釚少年成名,卻屢屢失意于科考,各地游歷,客友人署中的一段經歷。在這一時間段,萬里行跡讓徐釚結識了當時的很多文壇要人,并得到他們的賞識,為其舉薦博鴻奠定了基礎。2.康熙十八年(1679)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為徐釚在京師以布衣授博學鴻詞,官至翰林檢討,修明史,與諸公交游唱和期。然而徐釚本性蕭閑,未能在官場中如魚得水,所以,這一段為官的經歷也僅僅持續了四年。3.康熙二十六年(1687)后,徐釚乞求歸里,之后寄情遠游,與諸友在山水間定文字之好,晚年將游歷詩集集成《南州草堂集》三十卷,續集四卷。
一、少年成名,行跡萬里(康熙十八年前)
崇禎八年(1635)十二月初四日,徐釚生于吳江西濛的一個詩禮世家——吳江徐氏家族。徐釚早歲韶令,天資英敏,年十三,便和無題詩,有“殘月無情入小樓”之句,讓“長老皆咸異之”[3]。十四五歲時,跟隨父親季華公讀書于南州草堂,[4]時計東與季華公有舊,后一年,徐釚從師計東游學,“為改亭之大弟子”[5]。未幾,師計東入成均,舉孝廉,徐釚亦漸長加冠,隨計東師至金昌,講究古詩文。后因改亭出游,徐釚又受業于宋既庭在君門。既庭經術湛深,學徒幾以千計,虹亭獨英英秀絕[6],時朱長儒[7]見而奇之,歡其天才駿發,語顧茂倫曰:“此今之郭功甫也,世有王荊公,定當激賞。”[8]當時宋既庭主辦了慎交社,作為其得意門生,徐釚加入了該社團。也正是在此,徐釚與當世名公探討古今之學,其出眾的才華得到諸老的賞識,冠之以“江南才子”之稱,徐釚時年尚未二十,正可謂“生長于江南文秀之鄉,所師所友皆當世偉人,奇情奧衍,少負才子之目”[9]。
吳江徐氏自遷于西濛巷后,“世為農”[10],徐釚父因先祖謂之“家世耕讀,肯著青衣服事長官耶?”遂發奮讀書,攻舉子業,雖援置前列,但后因國變不復應試,故季華公將希望寄托于兒子徐釚身上,希望徐釚能博一功名??滴趿辏?667)五月,季華公卒,“先君子既即世,堂(季華公所建南州草堂)亦圮廢”[11]?!岸∥矗纯滴趿?,1667)十月,余官京邸”,之后的徐釚幾乎是“遂漂泊四方近二十年”[12]。在外漂泊期間,徐釚雖有短暫的入幕經歷,但更多的時候是壯游京闕,周歷江淮海岱之間,遍覽名山大川。康熙七年(1668),徐釚好友程康莊上任蕪湖郡司馬,遂招徐釚入署。徐釚自吳江出發,渡長江至鎮江,過南京,到安慶,一路賦詩?!冻鲩T》《曉發京口》《過金山》《登燕子磯》《過牛諸采石諸山》以及《蕪湖晚泊》,這一路的詩作既可見徐釚的才情,又讓我們看到了他一路的坎坷艱辛。在蕪湖,徐釚與程康莊二人在公事之余,以詩詞酬唱,相得甚歡,我們可從徐釚的《祝昆侖郡司馬初度》《寒夜署中觀劇即事四首》等詩作中重現當時的情景??滴醢?、九年間,徐釚有記曰:“己酉庚戌間,余客燕齊,塵土滿面,跅跎縱酒,頹然自放?!盵13]康熙十一年(1672)徐釚師改亭在京師以書招釚,徐釚北上,季夏,抵達京師??途熎陂g,徐釚與紀映鐘、周在浚、馮溥、梁清標、龔鼎孳等結下文字之好。而“虹亭先生尤為龔端毅賞識,端毅臨歿,謂梁真定曰:‘負才如徐君,可使之不成名耶?!盵14]于此,既可見前輩之愛才,又足顯徐釚之才力縱橫。然而,即便如此,徐釚在京幾年仍無所作為,后應錢塘令梁允植之聘南下,入其幕府。
這一階段,徐釚不僅讀書,還在姑蘇期間著《乙巳詩》,游歷中還著《昌亭草》《皖江游草》《齊魯游草》《西陵草》等作品。錫山錢肅潤在《南州草堂集·舊序》中言:“南州草堂詩不一種,為昌亭草者十之一,為皖江草者十二三,為齊魯游草者十四五,夫皖江之詩多于昌亭,齊魯之詩又多于皖江,何哉?游益廣,詩益富也?!盵15]徐釚自渡江后,走馬以尋諸勝,金山石壁盡入錦囊,所到之處無不留題,且所至必交其地的賢士大夫。曹溶、姜宸英、程康莊、朱彝尊、王士禛等亦均在此期間與徐釚深結文字之好。隨著徐釚行跡益廣,亦“聲華籍甚”[16]。
二、應奉翰林,名揚京師(康熙十八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有應試博學鴻詞之召,時戶部尚書梁清標舉薦徐釚。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圣上召試文學之士于體仁閣下,擢高等五十人同日入使館,而虹亭與焉,授翰林院檢討,入使館,與修明史。[17]徐釚在使館中所著“俞(大猷)、戚(繼光)、劉(顯)、馬(芳)諸大將傳尤高潔縝密,一時推大作手?!盵18]時徐釚常與同在京師的陳維崧、王士禛、喬萊、施閏章、潘耒等交往唱酬。康熙十八年(1679)花朝前一日,曹正子招同李天生、孫豹人、鄧孝威、尤悔庵、彭羨門、李屺瞻、陳其年、汪舟次、朱錫鬯、李武曾、徐釚、王仲昭、陸冰修、沈融谷、陸云士、楊六謙、李渭清、顧赤方、吳天章、潘次耕、董蒼水、田髴淵、吳星若諸君宴集梁園,論詩作畫,相互題跋詠和,徐釚有詩兩首記錄當時的場景。這樣的文人唱和陣容,足以名動京師,傳為美談。同年八月,京師地震,徐釚與陳維崧等中秋節飲于梁清標蕉林書屋,且作有《念奴嬌·中秋飲蕉林書屋,用其年韻,時京師地震不已》。孟冬五日,徐釚與錢中諧、汪楫、曹禾、徐嘉炎等集喬萊寓齋小飲,徐釚作有《孟冬五日偕宮聲舟次頌嘉暨家勝力兄集石林寓齋小飲限鞠字韻》,作為漂泊在外的旅人,再加上其中的很多文人都難以在官場中如魚得水,他們難免“每逢佳節倍思親”,因而,每逢節日,他們的唱酬便更加頻繁。
徐釚曾于康熙十四年(1675)請當時著名的畫師謝彬為其作《楓江漁父圖》,在京師任職期間,徐釚攜帶此圖與當世文人索題,以其為載體形成了文人間龐大的交游網絡,成為當時文壇的一大盛事。然而在此期間,隨著友人先后離開京師到各地赴任,徐釚的作品中呈現更多的是離別之情,如《送丁雁水僉憲之任贛南二首》《送錢越江假歸云間》《送鈕玉樵之任項城》《送田綸霞學使之任江南》《奉送益都公致政歸里四首》等,均為此期間所作。同邑的潘耒云:“(釚)與豪雋相切劘,才力縱橫,爽朗遒健,無忝作者,泊乎結綬登朝,鴻章鉅篇,金舂玉應,粹然大雅……徐子之于文可謂盡心耳矣,當文運昌明之日,館閣需材,徐子奮發,咀實含華,窮作者之能事,史筆嚴謹,頌雅淳深?!盵19]康熙二十四年(1685),徐釚因病請假歸里,二十五年(1686)還署,未滿一月,時翰林外轉,徐釚因忤權貴在被黜之列,本性蕭閑的徐釚選擇了拂衣歸里,在南州草堂左側掃除一室為讀書之所,為其命名曰“松風書屋”。觀徐釚應奉翰林,客京師期間的經歷,可謂“徐子無意于名者,乃其言之工而名自歸之。”[20]
三、左遷回鄉,詩名益著(康熙二十六年后)
康熙二十六年(1687)徐釚因忤權貴買棹南歸,五月抵家后,“鍵戶讀書,著述不輟,亦時而為豫章閩粵之游,篇章益富?!盵21]同年秋,徐釚游歷至湖北,訪丁煒,向其出示所著《詞苑叢談》,丁煒非常欣賞,便出資為其刊刻??滴跞哪辏?695),徐釚將康熙元年至三十四年間游歷所得詩十六卷,文十四卷,集成《南州草堂集》,自己刊刻,“歲在乙亥,余年六十,手輯生平詩古文,十存六七,匯而刻之為《南州草堂集》三十卷。”[22]同刻者有《菊莊詞》二卷,《詞話》二卷。康熙四十二年(1703),“圣祖皇帝南巡至吳江,徐釚偕在籍諸臣接駕,天顏和霽,兩次詔復原官,兼有御書之賜。”[23]然徐釚時已六十八,感壯年外轉事,遂不復應詔??滴跛氖哪辏?705),徐釚將乙亥至乙酉期間所作編為《南州草堂續集》四卷。歸里后的徐釚在遠游之外,還與朱彝尊、尤侗、潘耒等遠近耆宿“日宴敘于豐草亭”[24],著書立說,悠然忘老??滴跛氖四辏?709)十月二十一日,徐釚卒。
觀徐釚之一生,生長于江南文秀之鄉,自幼穎悟,少年即負才子之目,其后“所師所友皆當世偉人,為人以文章雄視一世”[25],“以詩名表江表三十余年”[26],性情耿直,雖以布衣舉博學鴻詞,與公卿以文字交,然因性蕭閑,難以適應復雜的官場,不久便左遷而去。徐釚一生性好遠游,足跡遍及江蘇、山東、河北、安徽、湖北、江西、兩廣、福建等地,且“游屐所至,名流必與酬和”[27]。徐釚多次至京師,名公巨卿皆折節與之結文字之好,其《楓江漁父圖》更是有九十余人為之題詞和韻,得古文詩詞曲一百三十五首,外傳一首,成為文壇的一大美談。對于徐釚的一生,同出生于江南的吳農祥在《楓江漁父圖》題詞上用兩首《沁園春》以至交的立場對其作了如下簡括:
我讀君詩,亦復知君,玉臺似之。是湛深經史,雄推蓋代,驅除風雅,力變當時。白水魚竿,丹丘鶴鱉,十載金門項齡遲。滄波闊,聽江深放溜,爛卻晴絲。
珊瑚閑拂春枝,誓煙雨空濛信不歸。任稈頭策杖[28],狂呼孺子,長吟閉戶,老盡男兒。雨長荷衣,風扶箬笠,豈忍扁舟訴別離。卿豪甚,羨神鰲釣得,原是忘機。
千頃澄潭,半夜歸潮,輕帆碧湖。喜灘聲聒耳,閑乘舴艋,月華初靜,碾破蟾蜍。石齒空明,云牙縹緲,肘后時懸五岳圖。天付與,認羊裘細雨,才下桐廬。
江楓的的東吳,向眼底哪能一日無。記雉媒晨伏,低銜春草,蟹奴秋困,驚墜枯蘆。十斛醇醪,三升菰米,此興還應對酒徒。煙霞癖,又花邊射策,聲滿皇都。[29]
(本文為南京曉莊學院2013年度校級項目[青年專項人文類]“明末清初吳江徐氏家族文學研究”[項目編號:2013NXY]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錫山錢肅潤舊序《南州草堂集》首一卷第222頁,《續修四庫全書》,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影印,以下所引用《南州草堂集》中詩句皆為此版本,不再一一標注。
[2]《己未詞科錄》,《清代傳記叢刊索引》014冊,第174頁。
[3]王晫:《今世說》,錢仲聯:《清詩紀事》第一冊(康熙朝卷·徐釚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703頁。
[4]徐釚:《祭業師計甫草先生文》,《南州草堂集》卷三十, 第434頁。
[5]孫宇臺撰:《南州草堂集序》,《南州草堂集》卷首一卷·舊序,第227頁。
[6]鄭方坤:《國朝名家詩鈔小傳》,錢仲聯:《清詩紀事》第一冊(康熙朝卷·徐釚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703頁。
[7]朱鶴齡(1606-1683),字長儒,江蘇吳江人,明諸生,穎敏嗜學,嘗箋注杜甫、李商隱詩,盛行于世,著有《愚庵詩文集》。
[8]《南州詩鈔小傳》,吳仲集:《續詩人征略》二卷,第187頁。
[9]黎士弘撰:《南州草堂集序》,《南州草堂集》第215頁。
[10]徐釚:《先府君事略》,《南州草堂集》卷三十,第430頁。
[11]徐釚:《南州草堂集自序》,《南州草堂集》,第218頁。
[12]徐釚:《南州草堂集自序》,《南州草堂集》,第218頁。
[13]徐釚:《本事詩》略例第一則,清光緒中邵武徐氏刻本。
[14]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錢仲聯:《清詩紀事》第一冊(康熙朝卷·徐釚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703頁。
[15]錢肅潤:《南州草堂集·舊序》,《南州草堂集》,第222頁。
[16]《南州詩鈔小傳》,吳仲集:《續詩人征略》二卷,第187頁。
[17]《南州詩鈔小傳》,吳仲集:《續詩人征略》二卷,第187頁。
[18]《南州詩鈔小傳》,吳仲集:《續詩人征略》二卷,第188頁。
[19]潘耒題:《南州草堂集舊序》,《南州草堂集》,第229-230頁。
[20]汪懋麟撰:《南州草堂集舊序》,《南州草堂集》,第228頁。
[21]《南州詩鈔小傳》,吳仲集:《續詩人征略》二卷,第188頁。
[22]徐釚:《南州草堂續集》四卷自序,《清代詩文集匯編》(據清康熙四十四年刻本)一四一冊,第457頁。
[23]《南州詩鈔小傳》,吳仲集:《續詩人征略》二卷,第188頁。
[24][清]徐書城纂修:《吳江徐氏宗譜》卷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稻香樓(刻本)。
[25]姜宸英:《南州草堂集舊序》,《南州草堂集》,第221頁。
[26]朱彝尊:《南州草堂集舊序》,《南州草堂集》,第216頁。
[27]朱彝尊:《南州草堂集舊序》,《南州草堂集》,第216頁。
[28]鄧實:《中國古代美術叢書》版中為“任科頭策杖”,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
[29]陸心源:《穰梨館過眼續錄》卷十五,《徐電發楓江漁父圖卷》,清光緒吳興陸氏家塾刻本,第174頁。
(陳慧麗 ?江蘇南京 ?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務辦 ?2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