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繡屬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手工藝品種之一,要想將漢繡進一步發展與保留,勢必要將漢繡品種的種類進行進一步更新。文章分析了漢繡文化的特點,結合目前服裝行業,將傳統漢繡文化與現代服裝相結合,研究創新漢繡產品,對發展研究漢繡藝術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漢繡;針法;圖案;服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志碼:A
The Art of Han Embroide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Clothing
Abstract: Han embroidery is one of the handicrafts in the list of protected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further develop and preserve Han embroidery, the species of Han embroidery need to be update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n embroidery culture and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lothing industry, it discusses how to combine traditional Han embroidery with modern-style clothing, offering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of Han embroidery art.
Key words: Han embroidery; stitch; pattern; fashion design
漢繡是湖北地區發展起來的繡種,以荊州、武漢、洪湖地區為主,以繡者自身想象并創作的圖案為主,作品顏色鮮艷亮麗。漢繡的特點在于繡者對傳統的紋樣和圖案或人物理解后,進行了吸收并再次創作。
目前,漢繡新產品的研發進展比較緩慢,多數漢繡產品以圖案掛幅作品、絲巾繡品、布包、佛教用品為主,精品的漢繡作品僅局限于漢繡的掛幅作品、佛教的人物刺繡,其余的如包類、絲巾類等大部分可復制性高,價格低廉。漢繡在服裝上的運用更是少得可憐,作品的款式也是以傳統式的改良式旗袍為主,可穿性與實用性較少,這使得漢繡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筆者認為漢繡這門工藝的傳承不僅僅停留在繡工上,也應該有新的突破。為了讓漢繡得到更多群眾的接受,同時也為了研發新的漢繡產品,在現代款式的服裝上進行漢繡的刺繡是一個嘗試,也是開始。本文從漢繡的特色針法開始研究,在漢繡圖案上找到適合現代服裝紋樣的種類,并嘗試在現代服裝上進行運用,探索將漢繡的技藝在高級定制服裝上的發展,希望將傳統文化注入新生的力量。
1漢繡與其他繡種的區別
1.1漢繡的傳人在選擇上尤為不同,且有傳男不傳女的歷史
據漢繡第四代傳人任本榮老先生口述,漢繡與其他以女性為主的、以女紅見稱的繡種的區別在于,它更傾向于男性技工,困難的、復雜的針法都在男性技工的手中,所以漢繡發展到現在也就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畢竟現代男性從事這種工作少之又少。
1.2漢繡的圖案及顏色更接近民間平民老百姓,講究夸張不寫實
漢繡繡品的圖案與其他繡種寫實逼真的效果不同,通常漢繡講究將現實的圖案紋樣進行再次設計,并且圖案更抽象和夸張。漢繡繡品的繡線顏色以紅、黃、綠、藍等亮色為主,濃墨重彩,對比濃烈,頗具鄉土氣息。漢繡的紋樣有梅蘭竹菊、人物花鳥,也有佛教文化的驅邪接福和對未來生活向往的吉祥如意的圖案紋樣,這些圖案紋樣接近平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體現出漢繡文化與其他繡種為達官貴族服務的不同之處。
1.3繡的針法講究集百家之長,并保留自己的特點
漢繡針法善于學習和吸收其他地域性的繡種的針法技藝,將百家之長吸取熟練運用后,也發展了自己獨特的針法。漢繡通常下針果斷,圖案邊緣齊整,這就是漢繡所具有的獨特“齊針”。繡品多從外圍啟繡,然后層層向內走針,進而鋪滿繡面。
網格針法也是具有漢繡特點的針法之一。通過絲線針法打出格子,在格子中鋪滿繡線,體現出非凡的視覺效果(圖1)。
塑繡是將圖案立體化,先在繡品圖案里面進行填充,在填充物的外面進行刺繡,使圖案更立體化,效果更完美。
蹦針是漢繡的創新針法,將圖案做成整齊的紋路,針線邊緣猶如尺比劃過的整齊、平板。板指刺繡藝術中絲理方面的審美特點,通過絲線排列留下的痕跡,表現邊界分明、平整光亮層次豐富的效果。
1.4漢繡的產品種類更具生活化特點
在明清鼎盛時期,漢繡產品主要分3類:生活用品、裝飾品及敬神賽會的禮儀用品。20世紀80年代,漢繡產品已由原來的民用小繡品和少量古典戲劇繡服,發展到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床上用品、房屋裝飾品及服裝服飾等多個品種。
1.5漢繡藝術具有長江流域老百姓的文化及性格特征
漢繡具有湖北一帶的人文特征,比較質樸,雅俗共賞,而且粗狂豪放。武漢人講話大大咧咧,嗓門粗大,潑辣熱情質樸。樸是拙樸、樸實無華、古樸、質樸、淳樸之意,是漢繡風格藝術在整體上所呈現的具代表性的獨特面貌。粗用來表達粗獷、潑辣、豪放的漢繡藝術精神氣質,這是在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楚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俗是內容上反映民間百姓的現實生活和愿望,形式上滿足市民階層、欣賞品味和喜好,最大程度滿足了大多消費群體的審美情趣。
1.6漢繡藝術品通常在圖案設計上也不忘書法與繪畫技藝結合的特點
在美學家眼里,漢繡藝術品枝上生花,花上生葉,葉上還可出枝,這充分體現了“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的美學思想。漢繡“字中有畫”的獨特韻味比較突出的是“平金夾繡”為主要的表現形式。
2漢繡藝術在現代服裝上的運用
近代以來,漢繡產品已由原來的民用小繡品和古典戲劇繡服、佛教繡品發展到與生活相關的多個品種,在2013年,漢繡大師楊曉婷將漢繡技法運用到服裝上,款式以禮服、傳統樣式為主,這也可說是漢繡產品創新的開始。
漢繡藝術發展到今天在形式上也有諸多限制,要想將漢繡進一步發展保留,勢必要將漢繡品種的種類進行進一步更新。現在我國服裝行業發展勢頭較好,更多的人們喜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定制的精品服裝。在服裝行業發達的歐美國家,高級定制常常是與刺繡密不可分的,而國內人們對刺繡的認知僅僅局限在刺繡畫、刺繡擺件等物品上,將現代款式的服裝與傳統手工藝相結合可以有效保護非遺文化產業,并得到漢繡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在設計創新和文化上有所發揚,并推動漢繡新產品的開發。
目前漢繡產品從開發類別看,實用性強、大眾化的漢繡產品較缺乏,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及附加值有待提升。漢繡銷售主要集中在武漢市,區域性較強,客戶類型較為單一。從調研情況看,武漢漢繡市場產品售價從幾十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而蘇繡名家繡品動輒幾十萬元、上百萬元。所以,漢繡產品目前在武漢乃至全國有巨大需求空間,將漢繡藝術產業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漢繡,欣賞漢繡文化。
2.1漢繡藝術在現代服裝上的設計構思
2013年,武漢商學院將漢繡引進大學校園,聘請漢繡第四代傳人任本榮及其女兒任煒為漢繡教師,將傳統的漢繡文化與服裝掛鉤,成立了漢繡專業方向,欲培養出既有設計理念又有傳統漢繡工藝的高層次人才。在這種前提下,筆者挑選了2014年優秀畢業生首次嘗試在畢業設計上運用漢繡技藝的作品。在設計構思之初,服裝款式已定為以立體裁剪的現代款式設計為主,設計稿將漢繡與現代服裝設計結合,使得該系列既有女裝潮流的裁剪與款式,又將傳統漢繡紋樣的仙鶴與祥云圖案運用于服裝上,衣片線條裁剪流利,輔以藍色、綠色、紫色的刺繡線條,局部設計用藍色的亮鉆與亮片釘綴,顯得華麗又不失簡潔,高貴而典雅。主打漢繡服裝為兩件,仙鶴與祥云本來就是漢繡傳統經典圖案紋樣,在許多佛教用品上仙鶴運用的十分多,祥云圖案是許多漢繡戲服與明清時期嫁娶服裝圖案運用較多的圖案,在針法運用上以漢繡主打針法齊針為主,輔以刻鱗針、游針、定針、長短針、釘金繡等傳統的具有漢繡特色的針法,設計稿見圖2,局部刺繡見圖3,作品完成后拍攝照見圖4。
2.2漢繡針法在現代服裝上的運用
刻鱗針:傳統織繡針法之一,先用長直針平鋪為底,再在其上繡鱗羽形狀,因形似魚鱗,故稱刻鱗。本案例使用刻鱗針繡出仙鶴身體的紋路。
釘金繡:經常與齊針一起運用,適宜以絲繡圖案為依據,將金線回旋,加于已繡或未繡的圖樣邊緣活需要加工的地方。繡線有“雙金”、“單金”之別(兩根金線并在一起繡稱雙金繡,一根金線稱單金繡),釘線色彩要與刺繡色彩相呼應。本案例使用的是單金釘金繡。
齊針:以針線平行或斜向地刺繡在織物上,起針和落針均位于紋樣邊緣,針腳排列緊密,繡面勻稱平整,不重疊,不露地,漢繡的齊針針法更整齊,繡片光亮如新。齊針是本案例的主體針法。
定針:用短小的絲線整齊地將輪廓絲線釘住,能避免長的輪廓絲線勾絲,起到牢固美觀的作用。本案例是用定針做為刻鱗針與仙鶴羽毛的輔助。
游針:先順著設計稿的任務或者圖案的外輪廓,從外順著內輪廓走針,一般在漢繡中用于任務皮膚走勢比較多,本案例用于仙鶴皮膚輪廓。
3結語
漢繡這一極富地域特色的手工藝藝術,以濃郁的漢味氣息與濃厚的重墨色彩體現出長江流域一帶的“漢文化”、“漢特色”。漢繡的突破之處在于用線條表現心靈世界,刺出想象中的圖案,但是當針尖上的傳奇遭遇現代化潮流的沖擊,傳統技藝再美也會被抹上一層滄桑的色彩,需要廣大刺繡愛好者與研究者將漢繡的文化產業進一步發揚廣大,讓更多的人們欣賞到它獨特的藝術氣息,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它、喜愛它。
參考文獻
[1] 羅雪,彭瑋.淺談漢繡紋樣特點[J].大眾文藝,2011(14): 162.
[2] 洪瓊,彭瑋.針尖上的藝術探索-漢繡針法新解[J].美術大觀,2010(7):74.
[3] 鄭高杰,李惠,陳明珍,等.漢繡市場運營中的繡品優化 [J].紡織科技進展,2009(6): 75-79.
[4] 馮澤民,趙靜.漢繡文化內涵及其傳承發展 [J].絲綢,2010(4): 50-53.
[5] 葉云,葉依子.漢繡娩出與發展變化 [J].湖北社會科學,2009(6): 190-192.
[6] 馮澤民,葉洪光,萬斯達.老漢口市井文化對漢繡藝術的影響[J].湖北社會科學,2011(11): 196-198.
[7] 宗雯.非物質文化遺產漢繡的紋樣特征 [J].科學之友,2012(14): 145-146.
[8] 岳占君,彭瑋.楚韻悠悠—試述漢繡的文化流源 [J].大眾文藝,2011(13): 192.
[9] 馮澤民,李健.漢繡藝術初探 [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8(21): 1-4.
[10] 邱紅.探尋即將消失的民間藝術-漢繡 [J].裝飾,2006(12): 119-120.
作者簡介:余戡平,1977年生,副教授。
作者單位:武漢商學院應用藝術系。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非遺”漢繡的新產品開發與運用(項目編號:hbssk115jz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