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燦
【摘 要】川劇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而日本的歌舞伎也是大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之一,二者之間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巨大的差異性。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日的這兩種傳統藝術精粹,本文對兩者的道德價值觀以及戲曲結構之間的差異進行了對比研究,加深了人們對這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了解。
【關鍵詞】四川;川劇;日本;歌舞伎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037-01
中國和日本之間一衣帶水,早在我國唐朝,兩國之間就開始了頻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兩國的文化都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其美學追求和精神價值是基本一致的[1]。川劇是我國本土的戲劇,和日本的歌舞伎戲劇相比,有同工異曲之妙。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兩種戲劇模式,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本文從如下兩個方面對川劇和歌舞伎進行了對比研究。
一、川劇和日本歌舞伎道德價值觀念的對比分析
這兩種戲劇形式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兩者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不同,這也是川劇和日本歌舞伎的根本性區別。日本歌舞伎所表現的主題是對君主的絕對忠誠,是日本核心的價值觀的最高標[2];但是川劇所要表現的主題則是對先祖的孝義,所反映的是四川地區的文化價值觀和當地人民的精神信仰。基于這種主題的設定,導致兩種戲劇形式在人物設定中都具有典型性特征。在日本歌舞伎中,男主人公的共性特征為:悲壯、崇高、忠肝義膽和赤膽忠心。而在川劇中,男主人公大多被塑造成為能實現家族振興的大好男兒,除了能對父母恪盡孝道之外,還能為先祖奉獻,甚至愿意為了家族的延續犧牲自己的生命。在這種人物形象的設定之下,川劇的故事發展情節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主人公大多受盡磨難、命運多舛,然后通過個人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衣錦還鄉,所以大多以和家人團聚的美好結局告終,充分體現了家族利益至高無上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也是當地人民群眾“孝義”文化產生的心理根源。
由此可知,川劇所描繪的是青年人以出人頭地和光宗耀祖為主要目的,進行努力和拼搏的勵志故事,和日本歌舞伎所表達的文化價值觀存在很大差異,具體表現在:川劇的價值主題是要盡力保持家族的延續性,傳承祖宗的“香火”,所以在孝道的價值追求中,希望能盡量實現榮華富貴和人生團圓。導致這種道德價值觀念有顯著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代日本并不是宗族社會,導致他們沒有維護宗族穩定的心理和功德需要,也不存在寄托了個人生活感情和社會責任的宗族秩序。雖然日本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和道德標準的影響,但是由于兩國的社會性質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區別,所以他們無法理解中國人在川劇中表達的生活情感和人格的需要[3]。
二、川劇和日本歌舞伎戲曲結構的對比分析
川劇往往采用雙主人公的結構來設置故事情節,男主人公通常會有一個妻子,而且妻子的角色比丈夫更加出色,甚至會成為整個戲劇的主要看點和亮點。所以川劇在劇情中存在很多感人之處,例如貞潔烈婦的堅韌和感人淚下,其中丈夫的角色就只是陪襯。如果川劇中缺少了這些女性角色動情的表演,就很難體現地方戲劇的魅力。因此,即使是在講述英雄人物馳騁疆場的故事中,也會給英雄設定一個優秀的妻子,和英雄上演一段精彩的情感糾葛,增添人物命運發展的懸念,讓故事情節更跌宕起伏,增強戲劇的感染力。
日本歌舞伎則以單人主人公的戲曲結構為主,男性是絕對的主人公,主要的目的就是鼓勵男人的愛國情懷,展現他們對民族的忠肝義膽和為民族及國家獻身的自我犧牲精神[4]。即使戲劇中的男主人公有妻子,也只能作為配角,來烘托男主人公。即便沒有這個角色,也絲毫不會影響故事情節的發展。但是在川劇中,夫妻雙方都是故事情節發展必不可少的主角,而且會根據他們的角色安排兩條存在明顯差別的線索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深入,進行鮮明的對比。以《琵琶記》為例,在描繪了宰相女婿蔡伯喈在京城的榮華富貴之后,對他遠在他鄉的糟糠之妻趙五娘的貧困生活和艱難度日進行了渲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比,讓人感嘆命運的不公。后來,通過渲染趙五娘埋葬公婆和上京尋夫的艱難,在宰相之女的幫助下,最終實現了夫妻團圓,說明女主人公的命運具有更高的渲染價值。夫妻的團圓也象征著宗族的團圓,契合了其主要的道德價值觀念。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道德價值觀念和戲劇結構等兩個方面對川劇和日本歌舞伎進行了細致和深入的對比分析,為川劇特色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有助于更細致地分析其藝術特色,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廖思湄.四川川劇與日本歌舞伎的比較研究[J].文學界(理論版),2012,10(09):288-289+291.
[2]姚敏.四川川劇臉譜與日本能樂能面之比較初探[J].大眾文藝,2014,20(11):171-172.
[3]朱琴.論元祿時代歌舞伎領域的“明星制造”——以初代市川團十郎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12(23):86-87.
[4]朱琴.游女與歌舞伎的關系考察[J].黑龍江史志,2014,19(14):67-68.
作者簡介:
黃 燦(1991-),四川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級戲劇專業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