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經濟新常態與制造業升級

2016-01-06 20:01:17呂政
財經問題研究 2015年10期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工業增長速度將從高速轉向中速,勞動力成本上升不可避免,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國際市場對中國工業產品需求的增速趨緩。,中國工業的發展任務應轉向以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效率為主導,在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上全面縮小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實現從工業生產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中國制造業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物化勞動消耗、勞動生產率、國際知名品牌、創新能力、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供給能力等方面。中國制造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方向和任務是“高也成、低也就”,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全面縮小制造業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關鍵詞:工業生產大國;制造業強國;結構調整升級

中圖分類號:F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5)10-0003-06

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對中國經濟新常態進行了全面解讀,闡述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特征: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邁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的發展目標,并部署了全面推進實施制造業強國戰略。什么是制造業強國?與工業生產大國不同,制造業強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具有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二是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和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三是在產業結構方面,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占主導地位。四是生產要素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五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體系中,從主要依靠比較優勢轉向主要依靠競爭優勢。六是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核心與關鍵技術立足于國內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七是有一批進入世界前列的大企業和知名品牌。目前,中國工業已經進入從產品產量趕超向生產要素利用效率趕超轉變的發展階段,即從工業生產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新階段。

一、中國工業發展階段的變化

1工業產品產量的增長變化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49年建國100年,中國工業的發展歷史進程可以用“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大到強”這十二個字來概括。已經過去的六十多年,中國工業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從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中國工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建立起鋼鐵和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化工、重型機械裝備制造、機床制造、航空、船舶、機車、汽車、電子、航天和原子能等現代工業部門,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雖然這一時期中國工業的發展走了不少彎路,付出了較高的成本和代價,但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持續高速增長,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 6070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10 6894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406倍,平均每年增長10%。中國22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超過了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工業實現了從全面短缺向世界工業生產大國的轉變,即工業產品產量實現了從少到多的轉變。可以說,中國工業產品產量趕超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工業的發展任務應轉向以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效率為主導,在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上全面縮小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實現從工業生產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2產能相對過剩成為制造業的突出矛盾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供給不足的矛盾,經濟工作的重點

是擴大各種產品的生產能力。2011年以來,中國大多數工業行業都出現產能相對過剩問題,尤其是金屬冶煉、建筑材料、基礎化工、機械裝備制造和汽車制造等重化工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更為突出。2012—2013年中國電解鋁、平板玻璃、汽車、太陽能電池組件、聚氯乙烯和甲醇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分別為70%、68%、70%、51%、60%和50%[1-2]。按照國際制造業的通行標準,工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在80%—90%為正常,中國工業生產能力平均利用率僅有70%—75%。

3勞動力成本上升具有客觀必然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勞動力供給充足且成本低,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變化。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2000年中國在城鎮就業的職工平均工資為9 800元,2013年上升到51 483元。按照匯率換算,2000年中國制造業工資水平相當于美國制造業工資水平的6%,2013年上升到16%左右[3]。

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具有客觀必然性。一是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中等收入水平階段,2000年人均國民收入為935美元,2013年上升到7 250美元。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提高,決定了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工資水平必然上升。二是持續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人口總量進入低增長時期,城鄉青壯年勞動力的比重下降,勞動力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變化。三是農村政策的調整,農村土地扭轉和規模化、社會化經營方式的發展,使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四是社會必要勞動費用上升,即購買家庭必需生活資料、購房或租房的費用支出和用于子女教育的費用逐年上升。五是教育結構失衡,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制造業生產第一線需要的有技能的工人供給不足。

4世界經濟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導致工業產品出口增速放緩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際貿易環境出現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的變化,工業產品進出口貿易出現了井噴式的高速增長。工業產品出口總額從2000年的2 2374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4 9607億美元,增長了57倍,年均增長21%。2011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速顯著下降,2011—2014年增速分別為17%、3%、6%和2%。

20世紀末,美國有經濟學家認為電子信息技術革命和IT產業的高速發展,將會熨平經濟周期性波動。但2000年以納斯達克指數大幅下跌為標志,網絡經濟進入調整階段,同時也表明當代科技革命并沒有熨平經濟周期性波動。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并未加快,而是放慢或進入新的調整階段。一是發達國家為了應對國內經濟危機,糾正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以及服務業比重過高等問題,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支持制造業的發展,減少進出口貿易赤字。二是國際資本流動放緩甚至回流,國際產業轉移放緩,以防止國內產業空心化。三是發達國家需求增長回落,導致國際貿易增速下降,世界貨物貿易從2001—2007年平均增長14%回落到2008—2011年的4%。四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出口增速回落不可避免。2011—2013年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平均增長12%,比2000—2010年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平均增速回落9個百分點。

二、中國制造業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

2015年6月6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發布,報告對1970—2010年131個國家的工業現代化進行了定量評價。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工業水平比德國和英國落后一百多年,比日本落后六十多年[4]。筆者認為上述結論夸大了中國工業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衡量工業發展水平及其差距應從以下方面進行考察:工業體系和產業結構、工業生產能力、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工業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制成品出口規模及其國際競爭力。

從工業生產技術水平方面考察,筆者認為中國工業比工業發達國家落后15年左右。中國制造業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物化勞動消耗、勞動生產率、國際知名品牌、創新能力、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供給能力等方面。

1物化勞動消耗的差距

中國工業建立在巨大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的基礎上,2011年消耗的煤炭和鋼材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45%和53%。中國工業消耗的能源占國內能源消耗總量的70%,約23億噸標準煤,是日本能源消耗總量的33倍,德國的38倍。在工業消耗的能源中,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發電、化學工業和重型裝備制造等六個部門消耗的能源占79%,約18億噸標準煤,是德國能源消耗總量的30倍。中國平均工業增加值率為26%,比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低1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中國工業總產出的價值構成中,74%是轉移的能源原材料等物化勞動消耗的價值。工業生產消耗的能源原材料高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問題,即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比重過高,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制造業比重低。

2勞動生產率的差距

從勞動生產率方面考察,在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力,中國、美國、日本和德國分別為23 170萬人、2 322萬人、1 583萬人和1 100萬人。中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分別為美國、日本和德國的89、130和188倍。2012年中國城鎮制造業的勞動力為5 258萬人,美國、日本和德國分別為1 408萬人、1 100萬人和774萬人。中國城鎮制造業增加值的人均產出分別為美國的32%、日本的38%和德國的45%。2010年中國制造業小時勞動生產率為105美元/小時,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制造業小時勞動生產率分別為625、423和493美元/小時,韓國、新加坡、南非和墨西哥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制造業小時勞動生產率分別為315、334、123和115美元/小時[5]。

3國際知名品牌的差距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國際知名品牌在全球所有品牌中所占比重不到3%,但國際知名品牌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卻高達40%,銷售額超過50%。產品出口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中,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不到20%,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銷售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不到10%。在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企業中,大部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銷售額占全年銷售額的50%以上。在中國,即使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企業,其在國際市場的銷售額不到10億美元,僅占其全年銷售額的10%左右。中國出口產品中約九成是貼牌產品。2008年至今,沒有一家中國制造業品牌躋身世界500強前一百位[6]。中國品牌發展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忽略品牌獨創性及個性化;品牌與用戶聯系松散;企業過度重視短期利益,不注重品牌塑造。

4創新能力的差距

2012年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調查報告《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30個國家》,中國排名第27位。2013年中國在全球的專利申請數量占16%,排名第三。排名第一的美國專利申請數量占28%,其次是日本,占21%。2013年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100強企業中,美國有39家,日本有11家。當前,中國R&D經費支出在絕對數量上已經超過日本,2012年R&D經費支出按照匯率換算,將近2 000億美元,約占GDP的2%,日本為1 465億美元,約占GDP的3%,中國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仍低于日本。2011年中國R&D人員數是日本的3倍多,但每千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數不到日本的1/6,每千人R&D人員專利數是日本的2%;2011年中國R&D人員數是美國的18倍,但就業人員中R&D人員密度僅為美國的14%,每千人R&D人員專利數是美國的4%[7]。

5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的差距

現階段,中國制造業仍然處于國際垂直分工體系的中低端,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中國制造業在參與國際分工時主要充當兩種角色:一是由于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工業產品的生產加工基地,中國主要發展來料加工型的制造業。二是原材料的采購和零部件的制造以本土化為主,跨國公司控制研發和市場銷售網絡,中國企業充當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

與此同時,制造業內部的垂直分工體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一種產品由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相關企業共同完成,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高度的專業化分工,每個國家或地區只從事同一產品某些環節的生產,但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依然由跨國公司控制,并實行全球采購,從而把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與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

在衡量雙邊貿易競爭力時,通常采用的指標是貿易競爭力指數,即某一產品凈出口額與該產品進出口總額之比。中國與工業發達國家進出口貿易構成中,貿易競爭力指數高于05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家具和生活日用品等,指數低于05甚至為負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密集型的機械電子產品,如民用客機、芯片、轎車和精細化工產品等。這說明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而工業發達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6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供給能力的差距

中國工業生產能力一方面存在嚴重過剩,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短缺。由于資源稟賦條件所決定,每年不僅需要大量進口原油、天然氣和鐵礦石等資源型產品,還需要大量進口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在與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或地區之間的進出口貿易中,中國每年有4 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2012年中國化工產品、塑料及制品、光學、精密儀器、航空器、航天零部件和集成電路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額為4 4048億美元[5]。在進出口貿易結構中,中國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農副產品為主,進口產品以高附加值的機械、電子和精細化工產品為主。在這些行業,如果國內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性能能夠達到工業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平,減少對進口的依賴,貿易逆差就會顯著縮小,國際貿易條件將不會因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而惡化[3]。

中國工業與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差距的形成,首先是歷史的原因,即工業發展的歷史起點不同。雖然在明末清初中國就出現了以手工工廠為主要形態的資本主義萌芽,但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觀念,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展。18世紀西方國家開始以機器大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進程,中國卻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成為被侵略、被掠奪的對象,喪失了發展近現代工業的歷史機會。

新中國的誕生,開辟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新紀元。中國用60多年的時間,在工業生產總量上,完成了對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的趕超任務,成為世界工業生產大國。但在工業生產技術水平方面,與其仍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從發展階段方面考察,過去幾十年中國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建立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形成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能力,消除工業產品短缺,保障國內市場供給和進出口貿易平衡,工業發展的戰略重點是縮小與工業發達國家的數量差距。二是后發國家工業生產技術的來源主要依靠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技術,而發達國家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戰略,限制先進技術的出口和轉讓,以維護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及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壟斷地位。三是經濟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制約,主要表現為:科技研發與經濟發展脫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國有企業缺乏科技創新的動力和積累能力,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民營資本熱衷投向短期能夠獲得高回報的房地產行業,因而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機制和政策不到位,面向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的風險投資機制還沒有形成,社會資本普遍存在投資證券市場和房地產行業的投機行為;企業重視技術引進,不重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導致普遍的重復引進;企業缺乏從事現代工業的耐心,不重視技術進步和技術積累。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中國縮小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實現從工業生產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進程變得更為艱巨。

三、制造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方向和任務

1制造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方向是“高也成、低也就”

制造業結構調整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保證社會再生產的協調,避免嚴重

短缺或嚴重過剩。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現階段,中國制造業調整的重點和難點是生產要素利用效率問題,即如何使投入的生產要素實現產出效益最大化。

中國制造業的升級,不應僅僅理解為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而應堅持“高也成、低也就”的方針。所謂“高也成”是指提高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制造業構成中的比重,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強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金屬與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和智能化機械裝備、高速鐵路裝備、航空航天設備、精密儀器、電子通信設備、精細化工、新藥研發和生產等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達到工業發達國家的生產技術水平,并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所謂“低也就”是指努力保持比較優勢,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勞動密集型產業繼續作為吸納就業和擴大出口的重要產業。

2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但中國的比較優勢并沒有出現顛覆性變化,所謂中國已經出現勞動力短缺是一個偽命題。按照現行匯率換算,中國工業增加值略高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但從事制造業的勞動力總數,美國、日本和德國分別為1 408萬人、1 100萬人和774萬人,中國不包括鄉鎮工業的制造業勞動力為5 258萬人,分別是美國、日本和德國的37、48和68倍。2014年中國從事制造業的勞動力只占全社會勞動力總量的7%,不存在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中國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結構互補性還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變化,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也不可能重新恢復勞動密集型產業。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工業的配套體系、產業鏈的完整性以及能源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條件是工資更低的發展中國家現階段還難以達到的。

現階段,中國制造業企業出現招工難的問題,主要是教育結構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現行教育政策、就業政策和分配政策事實上在引導勞動者脫離實體經濟和工農業體力勞動。解決制造業企業招工難的出路,不是增加全社會勞動力的供給總量,而是調整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增加有技能的工人的供給。

由于中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分布不平衡,在沿海地區工資成本上升的情況下,應促進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勞動力輸出地區轉移。例如,黃淮海地區16個地級市的人口總量超過13 000萬人,是勞動力外出務工最集中的地區。如果長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淮河流域轉移,既有利于降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工資成本,又能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就地向非農產業轉移,加快這些地區的城鎮化進程。

3全面縮小制造業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

現階段,中國工業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是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工業增長下行壓力加大和企業找不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產生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出現具有廣闊成長前景的市場需求。二是以新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支撐的新興產業或新產品的出現。新的科技創新成果又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由于科學技術革命性的突破引起的新的產業革命。二是對現有產業和產品生產技術的漸進性改進。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表明,革命性的突破只有三次,即蒸汽機發明以后的機器大工業的出現,電力發明以后的規模化和專業化流水線生產方式的出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先導的信息化革命。在每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經歷了百年以上的對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傳播、改進和完善的過程。目前我們是處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的時代,還是處在對信息技術應用深化和完善的階段?有觀點認為,我們不是處在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的時代,而是處在科技革命進展放緩的時代。

新美國基金會經濟增長項目政策主任邁克爾·林德認為,信息時代的新發明給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帶來的變革遠遠不如20世紀初期至中期的一系列重大發明。目前傳統技術仍然唱主角,真正的革命性科技創新非常罕見,即使出現,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改變經濟和日常生活。迄今為止我們仍然生活在技術停滯的時代,仍在分享20世紀的科學成就[8]。進入21世紀以來,工業和交通運輸等物質生產部門以及文化產業的主導產品和技術仍然是20世紀發明的產品和技術,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是對現有產業的生產技術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而不是顛覆性和革命性的變革。由此給我們的啟示是,新的產品和技術的出現,是以漸進性的革新為主導,突破性的質變和飛躍也是在漸進性的量變基礎上實現的。現在還不可能全面放棄20世紀發明的影響人類生活的產品和技術而另起爐灶,用新的產業和產品替代它們。因此,不應把經濟增長主要寄托在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基礎上,而應重視對現有產品和技術的改進和革新。

中國制造業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包括產業的橫向差距和產業鏈的縱向差距。所謂橫向差距,主要是指在國際制造業分工體系中,中國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進口產品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導。在產業鏈縱向分工體系中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中國制造業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工業發達國家的制造業處于高端。例如,在機械裝備制造業領域,90%的高檔數控機床、70%的轎車制造關鍵設備、95%的芯片制造設備和100%的光纖制造設備依賴進口。在化學工業領域,中國的染料、合成纖維、化肥、農藥、純堿、燒堿、輪胎、涂料和硫酸等普通化學品行業,無論是產量還是銷量都已居世界前列。但在高端專用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方面主要依賴進口。PX產品是生產合成纖維、醫藥、農藥、染料、油墨和溶劑等化工產品必需的化工原料,2011年中國產能為877萬噸,進口700萬噸,2015年進口量將達1 300萬噸,進口額約1 700億元。2010年進口價每噸8 350元,2011年上漲到11 850元,2013年為12 800元。PX產品出口國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韓國。國內每一次出現反對PX建設項目的群體事件后,都引起PX產品進口價格上漲。中國是電子工業生產大國,電視機、計算機和手機等產品產量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50%、68%和70%,但這些產品所需要的核心元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2014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2 8566億塊,進口額2 184億美元,僅一種產品的進口額就占進口總額的11%。

上述情況表明,中國制造業既存在產能過剩,也存在供給不足。供給不足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其正是國內企業的市場空間。與其把希望寄托在新的科技革命的出現,不如把縮小現有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產品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現有產業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找準與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技術趕超。

4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改善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貿易條件,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降低對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依賴程度,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在一定程度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比神舟工程、登月工程、航母工程和建空間站還要難。實踐證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需要高新技術做支撐,更需要將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并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3]。因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途徑不同于搞“兩彈一星”,也不同于神舟工程和登月工程。前者主要依靠市場化機制,后者主要依靠國家投入和行政主導。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途徑主要有:對未來科技進步的方向做出準確判斷;依靠自主研發獲得關鍵技術;將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提升政府的扶持力度與民間投資積極性;培育核心龍頭企業的技術集成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機制和組織方式;發揮高科技人才的凝聚力;塑造企業家追求創新發展的價值理念。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3)——穩中求進的中國工業[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

[2]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4)——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國工業[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

[3]呂政穩增長與調結構面臨的問題[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1):5-9

[4]許諾當“工業40”遇到“互聯網+”——德國制造啟示錄[J]齊魯周刊,2015,(23):20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3國際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6]解艾蘭 中國品牌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產業,2010,(Z1):124-127

[7]張守營,徐晨曦中國科技創新效率亟待提高——來自《國家創新藍皮書:中國創新發展報告(2014)》的數據[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4,(Z1):73-75

[8]呂政產業技術創新的途徑[J]管理工程學報,2010,(S1):57-59

[9]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14國際科學技術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10]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如何改變世界[M] 張體偉,孫豫寧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1]饒艷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優勢分析[J]北方經濟,2007,(12):42-43

[12]顧宗勤對“十二五”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的思考[J]化工管理,2011,(1):6-9

[13]戶海印,李文興中國民用航空制造業的演進邏輯——基于多源流理論的分析[J]物流技術,2012,(7):1-3

[14]任澤平,安風樓中國能源消耗的國際比較與節能潛力分析[J]發展研究,2011,(11):18-24

(責任編輯:孫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91精选国产大片|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伊人蕉久影院|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高清国产在线|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色播五月婷婷|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午夜不卡视频|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区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亚洲三级成人|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99re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www.精品视频| www.亚洲一区| 亚洲床戏一区|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a级毛片免费网站|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91精品国产丝袜|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国产精品一线天|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国产一二视频|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性网站| 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亚洲视频二|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1区|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亚洲第一黄色网| 91视频精品| 少妇精品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