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洪德 周繼燕


摘 要:本文采用2006—2013年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年度數據,建立面板回歸模型,對綜合經營與銀行績效的關系進行了經驗分析。結果表明,綜合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有積極影響,同時金融控股公司與銀行績效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應是我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主要模式。
關鍵詞: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績效;金融控股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6-0047-06
相對于分業經營,綜合經營具有資源和信息共享、規模和范圍經濟以及協同效應,是商業銀行為尋找新的盈利模式而進行金融創新的產物。1933年大危機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出臺,美國開始實行分業經營。直到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終結了長達66年的分業經營歷史,從此,綜合經營登上了歷史舞臺。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尤其是五大投行的相繼破產和重組,堪當綜合經營楷模的花旗集團因得到政府救助才得以幸免。眾多專家學者將矛頭指向金融過度創新的產物——綜合經營,但這幾乎未能阻擋綜合經營前進的腳步。我國商業銀行也順應歷史潮流,紛紛踏上了綜合經營之路。尤其是伴隨著當前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商業銀行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為維持和提升自身競爭力,商業銀行不斷發展綜合經營業務。
一、綜合經營在我國的演進及存在模式
1.綜合經營在我國的演進
綜合經營對于我國商業銀行并不陌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傳統的專業銀行打破了專業分工的界限,將業務范圍向保險、證券、信托和租賃等領域延伸,開始嘗試混業經營。但由于商業銀行盲目追求規模和范圍的擴大,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導致投資結構不合理和信貸投入過多等問題,加之當時的金融監管制度滯后和政策法規不健全,混業經營最后變成了“混亂”經營,不得不被叫停。1995年后,《商業銀行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相繼出臺,“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格局形成。直到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首次明確提出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拉開了綜合經營的帷幕。
關于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應該是混業經營還是綜合經營,很多學者莫衷一是。2005年4月,“中國金融改革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與會金融專家中,焦瑾璞認為 “綜合經營”比“混業經營”表述更加準確。魏迎寧認為混業經營范圍比綜合經營大,混業經營不限于金融業,還包括實業。筆者認為,盡管關于“混業經營”和“綜合經營”表面上的詞義辨析意義不大,但為了與之前的混業經營模式進行區分,體現出其高級形態,“綜合經營”一詞更為恰當。從歷史的發展時期可以看出,我國銀行業經歷了“分業—混業—再分業—綜合經營”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每一次轉變都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前進過程。
2.綜合經營的存在模式
西方發達國家大體存在兩種典型的綜合經營模式,即全能銀行和金融控股公司。全能銀行模式以德國和瑞士為代表,在統一法人下設立證券和保險等業務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美、英、日等國家為代表,由金融機構通過并購或投資組建金融控股公司,分別從事證券和保險等業務。根據母公司是否經營業務,金融控股公司又被分為事業型控股公司
母公司本身有自己的經營業務,金融機構可以作為母公司出資設立子公司,集團內不同的金融業務由不同的法人主體分別經營。和純粹型控股公司。
母公司沒有自己專門的金融事業領域,僅僅是一個公司經營戰略的決策部門,主要職能是監督管理。
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近年來,因各商業銀行自身條件不同,綜合經營發展程度也不同,我國商業銀行存在著多種經營模式,如通過代理保險和證券等業務形成手續費和傭金收入,且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非利息收入不斷增加,主要表現為銀證合作、銀保合作等業務的相互滲透,這些類似于全能銀行模式,但業務范圍和規模受到了一定約束和限制,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能銀行模式。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6)》中提出,“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在資產配置、風險管理和客戶信息資源共享等方面具有優勢,并可以有效防止不同行業金融風險的傳染,與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現狀相適應。可見,金融控股公司是未來綜合經營的主要模式。目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主要存在四種類型:一是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即由商業銀行獨資或合資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將在下文做詳述;二是非銀行金融機構主導的純粹的金融控股集團,如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和平安集團等;三是企業集團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團,如海爾集團、招商局集團等,其子公司有的經營金融業務,有的經營實業;四是地方或區域性金融控股公司,如上海國際集團等。鑒于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的重要作用,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與綜合經營的大趨勢不謀而合,因此,本文將主要以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為研究對象。
二、我國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的實踐
1.商業銀行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主體地位
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顧名思義,是以商業銀行為主要運作平臺,通過整合現有資源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商業銀行作為控股母公司,仍然經營自身的主營業務,并在綜合經營的業務體系中發揮重要的主體地位。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在我國目前不均衡的行業結構中,銀行市場大,非銀行市場小,商業銀行實力雄厚、規模巨大,遠遠超過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加之證券和保險行業的高利潤率,商業銀行有能力和動機通過并購和設立非銀行金融機構組建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與保險系金融控股公司、證券系金融控股公司和純粹的金融控股集團等其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相比,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能夠充分發揮商業銀行核心平臺的資源共享作用,在整合內部資源、開展交叉銷售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能夠更大程度地發揮協同效應。因此,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綜合經營中的重要模式
2.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的實踐
首先,在政策層面,監管層2005年后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允許商業銀行設立基金、信托和金融租賃公司。2005年《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正式允許國內商業銀行直接出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2006年《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中,鼓勵商業銀行開展衍生產品、設立基金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金融創新業務;2007年的《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允許商業銀行設立金融租賃公司試點。這些政策法規的相繼出臺,使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為商業銀行通過金融控股公司實現綜合經營提供了法律依據。
其次,在實踐層面,2005年以來,我國大多商業銀行均實現股份制改造,紛紛并購或設立組建租賃、基金等子公司,大型商業銀行的金融控股公司架構逐步形成,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至2013年底,我國銀行系基金公司共有13家,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成為第一批試點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和中國民生銀行成為第二批試點銀行,北京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為第三批試點銀行。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中已有11家商業銀行設立金融租賃公司、7家銀行系保險公司和3家銀行系信托公司。
隨著綜合經營政策的轉變,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數量和規模得到了快速增長,銀行系基金、保險、租賃和信托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盡管因商業銀行規模等自身條件的不同,各自的綜合經營程度參差不齊,但商業銀行通過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開展綜合化金融業務,實現了優勢互補,使各類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經營成本不斷降低,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
三、綜合經營與銀行績效的經驗分析
1.理論依據
關于銀行綜合經營的經驗分析,大多建立在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協同效應等理論基礎上。
首先,規模經濟理論認為,商業銀行實行綜合經營會隨著規模增加而使平均成本降低,在既定價格下能夠獲得更多利潤,或是通過價格競爭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Bertrand和Kevin[1]對瑞士銀行業研究發現,只有中小規模的銀行存在規模經濟,大規模銀行不存在規模經濟。因此,在商業銀行規模較小時,可以通過并購或設立子公司的形式獲得規模的增加,將外部市場的交易費用內部化,從而降低交易費用,實現規模經濟。
其次,綜合經營有利于實現范圍經濟主要源于固定成本的節約和資源的共享,尤其是在金融控股公司中,各子公司可以充分利用集體內的客戶資源和銷售渠道,通過交叉銷售,以較低的邊際成本銷售其他種類的金融產品,使固定成本在多樣化的產品中得到分攤。Diamond[2]和Williamson[3]的研究認為,業務的全面性能夠為銀行帶來范圍經濟。Rajan[4]提出,金融控股公司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可以利用品牌和聲譽的溢出價值,從而獲得范圍經濟。
最后,從本質上來講,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最終會帶來協同效應。Ansoff[5]最早提出協同效應的含義,即并購或重組后,總體效益大于各獨立組成部分效應的和,通常可以表達為“1+1>2”,還有學者將其表示成“2+2=5”。Ansoff指出,協同效應意味著并購后的企業將獲得有形和無形利益的潛在機會,同時還獲得這種潛在機會與公司能力之間的緊密關系。Chakavarthy和Lorange[6]的研究指出,通過合作之間的共享能力可以鞏固合作者彼此之間的競爭地位。
2.數據來源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商業銀行綜合經營對銀行績效的影響。對該問題,很多學者主要集中研究混業經營對銀行績效的影響。因此,本文樣本選用了2006—2013年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Bankscope數據庫和各銀行年報。由于各商業銀行發展水平不同,綜合經營的程度也會不同,在選取具體指標時需要做到審慎與合理。本文將使用資產收益率作為被解釋變量,資產規模、非利息收入和金融控股子公司存在情況作為解釋變量。
3.指標選取
(1)因變量(ROA)。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指標主要有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等,本文考慮銀行的總體經營業績,采用總資產收益率作為銀行績效的衡量指標,總資產收益率高意味著較高的銀行績效水平,具體變量選取中用平均資產收益率,即凈利潤除以年初與年末資產總額的均值表示總資產收益率。
(2)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包括以下指標:
首先,規模指標(DTA)。資產規模是衡量銀行績效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大銀行不僅有較強的抵御風險能力,同時還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但是,資產規模與銀行績效的關系存在不確定性,因為銀行可能處于規模報酬遞增(二者正相關)或者是規模報酬遞減(二者負相關)階段。Akhavein等[7]、Bourke[8]、Molyneux和Thornton[9]認為,如果存在顯著的規模經濟,則規模與銀行績效正相關,而若多樣化帶來較低的信貸風險和較低的收益水平,則規模與銀行績效負相關。
其次,業務多元化指標(NII_OI)。除傳統的利息收入外,每個銀行都不同程度地進行著綜合經營,即包括在非利息收入之內。從各銀行年報中可以得到,非利息收入包括手續費收入及傭金凈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匯兌損益和其他業務收入。盡管利息收入占據了銀行營業收入的絕大部分,但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說明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范圍與規模正在不斷擴大。Rumelt[10]的研究得出多元化與企業績效正相關,Berger[11]的分析表明多元化與企業績效負相關,Palich等[12]指出,多元化與企業績效呈倒U型關系。本文選取非利息收入與營業收入之比作為解釋變量之一。
最后,是否存在控股子公司(D)。商業銀行綜合經營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并購或設立金融控股子公司,實現銀行、保險、證券、信托和租賃的跨業經營。截至2013年末,16家銀行基本上都擁有了控股子公司。本文根據是否存在控股子公司,設定一個虛擬變量,若某銀行在某一年開始擁有控股子公司,則用1表示,之前的每一年都用0表示。
此外,通過觀察各自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相關系數數值均在0.400以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各變量描述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4.模型及計量回歸結果
通過Hausman檢驗結果認為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建立多元面板回歸模型如下:
ROAit=α+β1DTAit+β2NII_OIit+β3Dit+εit
其中,ROA表示平均資產收益率,DTA表示總資產增長率,NII_OI表示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率,D為虛擬變量,取值為1時表示第i家商業銀行在第t年存在控股子公司,取值為0時表示不存在控股子公司。具體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結果顯示,F統計量在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模型的整體解釋能力較高,并且三個解釋變量均拒絕了原假設,表示它們與被解釋變量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具體結論分析如下:
首先,總資產增長率與ROA不存在相關關系。該結果主要源于16家上市商業銀行規模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五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規模遠遠大于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隨著資產規模絕對額的逐年增加,資產增加的基數越來越大,很難再維持較高的增長率水平,導致增長率水平趨于平穩或有所下降,規模經濟效應不再明顯,并且會向規模不經濟轉變,此時,說明銀行績效的增加已經不再取決于規模大小,而是來源于多元化業務收入的相應增長。
其次,魏世杰等[13]選用平均資產收益率與不同類型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比指標,研究了非利息收入與銀行績效的關系,得出非利息收入占比與銀行績效負相關。但本文的結論恰好與之相反,非利息收入占比與ROA在1%顯著水平下呈正相關關系,二者之間的相關系數為1.3515,表示非利息收入與營業收入之比每提高一個單位,平均資產收益率相應增加約1.3515個單位,說明隨著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的逐年增加,非利息收入對銀行績效的影響發生了逆轉,以非利息收入形式表現的綜合經營促進了銀行績效的提高。Eisemann[14]認為非利息收入能提高商業銀行的整體效益,與本文的結論一致。Chiorazzo等[15]對意大利銀行的研究發現,非利息收入和商業銀行績效正相關,但正相關性伴隨著銀行資產規模的增加而減弱。
最后,擁有控股子公司的商業銀行或者商業銀行并購或設立控股子公司后,銀行績效水平得到顯著提高。Rudi[16]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與專業經營銀行的成本和效益,發現金融控股公司的收益率高于專業性競爭機構。
四、推動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發展的建議
從經驗分析結論可知,無論是以非利息收入形式還是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表現的綜合經營,都能夠促進商業銀行績效的提高,且金融控股公司的績效水平高于非金融控股公司。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具有“集團控股、聯合經營;法人分業、規避風險;財務并表、各負盈虧”的特點,能夠整合資源、降低經營成本和增強市場競爭力。隨著銀行系基金公司、銀行系保險公司和銀行系租賃公司等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器。
1.突出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
商業銀行如果將過多的精力放在業務多元化的綜合經營中,盲目擴張業務領域,容易導致核心業務的質量下降。這樣不但使綜合經營不能有效規避風險,反而會帶來更多的風險。因此,為避免因盲目擴大業務范圍導致失去核心競爭力,商業銀行綜合經營應圍繞銀行的核心業務進行。如何通過綜合經營突出商業銀行的特色與優勢,形成在某些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并朝著有利于提升主營業務的服務效率和競爭能力的方向前進,是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全面布局、綜合化經營過程中需要認真考慮的重要問題。
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應該以商業銀行業務為主導,其他子公司業務發展應該與主業相關,并將業務范圍在子公司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其選擇哪項業務作為金融控股公司拓展的業務領域,需考慮以下四點:第一,突出核心業務,實現主輔共存。鑒于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較適合向以商業銀行業務為主的“主輔共存”模式轉型。我國專業的金融機構要想在金融領域穩定立足,就必須在突出主營業務的同時,吸收和開展其他業務,由此實現規模經濟、協同效應等優勢。第二,業務拓展能夠極大地烘托主業,提升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第三,選擇互補或相近的領域,集中力量發展。隨著現代市場的不斷成熟和競爭的日益激烈,銀行業需集中發展優勢業務,才可以搶占某一領域較多的市場份額。第四,及時調整戰略目標,剔除發展停滯業務。我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模式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應全面洞察市場發展趨勢,及時調整業務比重,在風險可控范圍內尋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對那些不符合核心業務發展的輔助業務應及早剔除。
2.防范和控制風險傳遞與利益沖突
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的絕大部分風險來自風險傳遞和利益沖突。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涉及的業務范圍較為廣泛,商業銀行作為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經營施加影響。為了實現協同效應、降低經營成本,增加收益,在其子公司之間會產生人員、資金及業務的關聯交易。金融控股公司內部存在各種形式的關聯交易,而不當的內部交易違背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原則,損害了公司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引起利益沖突。同時,不當的內部關聯交易還會帶來風險積聚和風險傳遞,導致負的協同效應。金融控股公司包含銀行、保險和信托等子公司的共同經營,當一個子公司存在風險時,會出現風險在各子公司之間乃至母公司傳遞的連鎖反應,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如1995年巴林銀行因一個交易員的違規操作,最后斷送了擁有260年歷史的老牌投資銀行的命運,正是由于子公司危機通過集團公司的作用機制導致風險傳播和擴大,使整個金融控股公司面臨風險,最后導致母公司的倒閉。
因此,針對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特殊風險,商業銀行在綜合經營過程中應采取相應措施,以便實時了解和掌握各子公司之間關聯交易的動向,實現穩健運行。第一,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內部治理。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和公司治理結構是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內在途徑。金融控股公司應在金融產品、經營模式、風險防范和利益協調等領域進行改革,切實建立起科學有效的經營管理機制、風險防范機制以及集中統一、分層交叉的風險監控體系。第二,構建防火墻制度。由于金融控股子公司之間可能產生風險傳遞和利益沖突,因而最有效的應對方法就是建立防火墻制度,即為了防止資金、業務、人員和信息等在各子公司之間的不正當流動,在經營不同金融業務的各子公司之間建立法人防火墻、資金防火墻、業務防火墻、人事防火墻和信息防火墻等。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金融控股公司均在各子公司之間設立了防火墻,阻止內部信息在各部門或子公司之間流動。通過建立防火墻制度,能夠發揮金融控股公司的協同效應,分散和對沖風險,控制內部不正當交易引發的風險,并削弱利益沖突,降低風險傳遞和利益沖突等負協同效應。
3.注重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過于復雜的金融模式使風險管理的實際難度增加,一旦失控,就會釀成無法估計的后果。金融控股公司的根本目的是尋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獲得協同效應。但規模和范圍并不是越大越好,過度的綜合經營也可能帶來規模和范圍不經濟。因此,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應根據自身特點確定規模和范圍,防止因過度綜合經營帶來嚴重損失。
首先,把握綜合經營的“度”。金融控股公司需要在成本、收益和風險等方面做出權衡。綜合經營產生的成本包括委托代理成本、內部組織執行成本等,產生的收益包括協同效應、品牌效應以及經營多元化帶來風險的降低等。金融控股公司的業務種類越多,關系就越復雜,組織成本和相關設計成本就越高,而規模越大,管理成本就越高。當規模和業務范圍的擴大達到某一臨界值,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利潤最大化得以實現。超過這一臨界值后,就會產生規模不經濟和范圍不經濟。因此,金融控股公司不論是在規模上還是業務范圍上都要掌握一個“度”的問題,防止過猶不及。
其次,防止因“大而不倒”引發道德風險。
當金融控股公司為了追求高額利潤,過度投機,一味地“求全求大”, 若缺乏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和規范的公司化治理,便會存在道德風險隱患。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在金融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一旦倒下,整個經濟就會受到重創。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實在太大而牽連過多,政府無法袖手旁觀,將對其進行救助。正因為有“太大而不能倒”這把保護傘,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因過度綜合經營引發的道德風險,最后將由政府買單。因此,金融控股公司應加強自律監管,與此同時,政府應加強對系統性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宏觀審慎監管。
參考文獻:
[1] Bertrand,R.,Kevin,J.S.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al Banks:Evidence from Switzerland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3,27(11):2121-2150.
[2] Diamond,D.W.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1(3):393-414.
[3] Williamson,O.E. Transactions Cost Economics[M].New York:Els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1989.93-116.
[4] Rajan,R.The Entry of Commercial Banks into the Securities Business:A Selective Survey of Theories and Evidence[M]. Universal Banking:Financial System Design Reconsidered,1996.
[5] Ansoff,H. I. Corporate Strategy: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M].New York:McGraw-Hill,1965.43-57.
[6] Chakavarthy,B.S.,Lorange,P.Managing the Strategy Process:A Framework for a Multibusiness Firm[M].NJ: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1991.89-104.
[7] Akhavein,J., Berger,A. N.,Hunphrey,D. B. The Effects of Megamergers on Efficiency and Prices:Evidence from a Bank Profit Function[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7,12(1):95-139.
[8] Bourke,P. Concentration and Other Determinants of Bank Profitability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9, 13(1):65-79.
[9] Molyneux,P.,Thornton,J. Determinants of European Bank Profitability:A Not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2,16(6):1173-1178.
[10] Rumelt,R.P. 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D].Harvard University,1974.67-81.
[11] Berger,P. G. 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18(2):39-65.
[12] Palich,L.E., Cardinal,L.B., Miller,C.C. Curvilinearity in the Diversification-Performance Linkage:An Examination of over Three Decad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2):155-174.
[13] 魏世杰,倪旎,付忠名.非利息收入與商業銀行績效關系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0,(2):51-55.
[14] Eisemann,P. Diversification,the Congeneric Bank Holding Company[J].Journal of Bank Research, 1976,7(1):68-77.
[15] Chiorazzo,V., Milani,C.,Salvini,F. Income Diversification and Bank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Italian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8,33(3):181-203.
[16] Rudi,V. V.The Effec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the Efficiency and Profitability of EC Credit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6, 20(9):1531-1558.
(責任編輯:劉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