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質疑與辨析

2016-01-06 20:25:48羅云開
財經問題研究 2015年8期

羅云開

摘 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就要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筆者認為,國內學術界這些年關于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的研究,可能沒有多少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在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政府、企業和個人應分別承擔哪些支出事項,對相關金額進行估算并分析是否承擔得起等,其實都是沒啥必要去研究的,因為,要么是經濟學等學科已經對相關問題做了較充分的研究和理論闡述,我們只須直接借鑒有關理論成果即可,要么是沒啥研究的意義,等等。經濟學家已經做了充分翔實的論述,給出了比較清晰的答案。應進一步圍繞政府向全體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程度和財政收入水平是否相適應展開研究。

關鍵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公共服務均等化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6-0087-06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應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換言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實質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戶口的轉換是形,服務的分享是實。相關的公共服務具體包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農民工職業教育、技能培訓與就業服務,子女義務教育,保障性住房,市政設施與公共管理,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各種基本公共服務,必然涉及到相應的資金支出問題。國內學術界近幾年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對其做了很多分析探討,認為應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研究主要是圍繞市民化成本包含哪些內容[1]-[9]、成本測算方法與計算結果[1]-[6-10-11]和成本分擔機制構建[2-3-6-8-9]等方面展開。隨著中央正式提出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我國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也對該問題做了相應的闡述。2014年3月,我國發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到應“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類,明確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

事實上,關于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這種提法值得商榷,這種提法或許是不夠嚴謹不夠科學的,由此展開的進一步分析研究,其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也令人存疑。

一、政府為什么提供公共服務

何為“公共服務”?法國學者狄驥于1912年在其著作《公法的變遷:法律和國家》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公共服務”的概念,認為公共服務指的是“那些政府有義務實施的行為”,“任何因其與社會團結的實現與促進不可分割、而必須由政府來加以規范和控制的活動,就是一項公共服務,只要它具有除非通過政府干預,否則便不能得到保障的特征”[12]。公共服務是為社會所需要的,但公共服務不能由市場自發地進行供給,或者不能由市場自發地進行足額供給,而必須由政府主導其供給,或者由政府參與其供給。狄驥的概念就反映了這些內涵,其他一些學者的闡述也有類似的反映。公共服務往往不適合由私人部門供給,休謨 [13]在18世紀就指出,“因為個人都在找尋借口,要想使自己省卻麻煩和開支,而把全部負擔加在他人身上。政治社會就容易補救這些弊病。執政長官把他們的任何重大部分臣民的利益看做自己的直接利益。他們無需咨詢他人,只須自己考慮,就可以擬定促進那種利益的任何計劃”。斯密[14]闡述了國家的三大職能,其中之一就是“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其建設與維持絕不是為了任何個人或任何少數人的利益),這種事業與設施,在由大社會經營時,其利潤常能補償所費而有余,但若由個人或少數人經營,就決不能補償所費”。穆勒[15]贊成斯密所倡導的“自由放任”原則,但指出一些關系到社會“整體利益”的事,如初等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天燃氣和自來水公司等,應由政府承擔。

為什么公共服務不能由市場自發地進行供給或者進行足額供給,而必須由政府主導或者參與其供給呢?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解釋的經濟學理論有不少,這里僅以幾個代表性理論為例,做些分析與探討。

一是公共產品理論。Samuelson[16]薩繆爾森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公共產品的定義,認為公共產品是“每個人對該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指出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只要該產品存在,就很難排除任何個人對它的使用或者分享,試圖去排除會招致高昂的成本;非競爭性是指每增加一個人使用或者分享該產品時,并不會帶來成本的增加。事實上,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征的產品并不多見,這類產品是所謂的純公共產品,還有一類產品只是具備兩個特征中的一個,這類產品是所謂的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但卻是競爭性的,或者具有非競爭性但卻是排他性的。討論公共產品時,一般既包括純公共產品也包括準公共產品。與公共產品相對立的概念是私人產品,私人產品既是排他性的也是競爭性的。

私人部門不愿意生產并向社會供給純公共產品和具有非排他性的準公共產品,原因就在于這些產品的非排他性特征。非排他性意味著,私人部門生產并供給產品,卻無法建立起相應的產品使用收費機制,也就無法補償成本并獲取合理的回報,這樣,私人部門也就失去了生產并供給這些產品的意愿。那么,就必然是由政府來供給純公共產品和具有非排他性的準公共產品了。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中,就有類似于國防、環境保護這樣的純公共產品,政府主導其供給的原因就在于它們的非排他性特征。對于具有非競爭性但卻是排他性的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來說,私人部門一般都有意愿進行生產并供給,政府也就無須介入進來,因為排他性意味著,私人部門能建立起正常的產品使用收費機制,能補償成本并獲取必要的回報。但是,在某些具有排他性的產品供給過程中,政府也有介入必要,這是因為出現了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如下面的外部性分析。

二是外部性理論。20世紀20年代,庇古提出了外部性理論。外部性是指個體(包括自然人、法人等)的經濟活動對其他個體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并沒有反映在市場交易的收益與成本當中。包括負外部性與正外部性兩種情況:在負外部性情況下,個體的經濟活動使得其他個體或者社會受損,但該個體卻沒有承擔何種成本,此時,該個體的邊際個人成本小于邊際社會成本;在正外部性情況下,個體的經濟活動使得其他個體或者社會受益,但受益者無須支付何種代價,此時,該個體的邊際個人收益小于邊際社會收益。如果一種產品的生產存在負外部性,那么,從整個社會利益的角度來看,該產品存在過度生產的現象,庇古[17]認為,應對生產者實施征稅以抑制其生產;如果一種產品的生產存在正外部性,那么,從整個社會利益的角度來看,該產品存在生產不足的現象,應對生產者進行補貼以鼓勵其擴大生產。

可以從外部性理論來解釋政府對一些公共服務的供給,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教育。實際上,教育并不屬于公共產品范疇,而是一種私人產品,因為它既是排他性的也是競爭性的,因而,不能應用公共產品理論來解釋政府對教育的供給活動。但是,教育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如果只是依賴私人資金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的供給量會明顯不足。面對這種情況,政府有兩種解決辦法:第一,對私人舉辦者給予財政補貼,以激勵其擴大教育的供給;第二,在民辦教育之外發展公辦教育,即政府利用財政資金直接興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有效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這即是政府參與對教育的供給活動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是福利經濟學理論。20世紀20年代,庇古創立了福利經濟學理論。庇古[17]認為,社會經濟福利與國民收入密切相關,國民收入水平越高,社會經濟福利就越大;國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會經濟福利就越大。對后一論點的理論解釋是,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作用下,政府通過稅收和補貼等措施,將富人的部分收入轉到窮人手中,窮人的效用增加量要大于富人的效用減少量,社會的整體福利因而增加。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卡爾多、希克斯、伯格森和薩繆爾森等對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理論進行了重要的補充和修改,形成了新福利經濟學。二戰后,阿羅和森等進一步發展了后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理論也能很好地解釋政府對一些公共服務的供給。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我國國民收入和社會財富在快速增加,但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我國目前是世界上基尼系數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設法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使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一個較合理的水平上,這將有助于增加社會的整體福利。而這方面的任務,顯然不能指望由市場來承擔,而只能由政府來完成。政府提供的一些公共服務,如建立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等,起到的一個重要作用便是促使國民收入分配更均等些。

四是公平理論。早期的主要有功利主義的公平觀和直覺主義的公平觀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羅爾斯提出的正義論,成為了當代西方最具有影響力的公平正義理論。羅爾斯 [18]認為,正義即公平。他區分了形式的正義和實質性正義,指出形式的正義并不能保證實質性正義,“法律和制度可能在被平等地實施著的同時還包含著非正義。類似情況類似處理并不足以保證實質的正義。”羅爾斯更注重實質正義,即結果均等。他提出正義的兩個原則是,“第一個原則: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他們①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②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羅爾斯強調在保證機會均等的前提下,重視結果均等,盡量照顧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他將正義的兩個原則進一步表述為:“所有社會價值——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自尊的基礎——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的一種價值或所有價值的一種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

哈耶克[19]于1960年出版了《自由秩序原理》一書。他認為,結果均等是一個陷阱,會導致政府擁有強權和對個人自由的踐踏,就公平而言,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機會最為重要。他指出,“人們一般都是以這樣的主張來表達其平等要求的,即‘任才能馳騁。它包括三個含義:一是阻礙某些人發展的任何人為障礙,都應當被清除;二是個人所擁有的任何特權,都應當被取消;三是國家為改進人們之狀況而采取的措施,應當同等地適用于所有的人。……政府的職責并不在于確使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獲致某一特定地位的前途,而只在于使每個人都能平等地利用那些從本質上來講須由政府提供的便利條件。”[9]在哈耶克看來,均等化的關鍵是機會均等。

公平理論也有助于解釋政府對一些公共服務的供給,而且多數時候是基于機會均等的視角進行的解釋。如政府對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有助于普遍地提升全體居民的文化素質,改善全體居民的健康狀況,保障全體居民在起點大致公平的基礎上,參與經濟和社會事務。另外,基于結果均等的視角也能解釋政府提供某些公共服務的行為,如社會救助體系的建立,有助于緩解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改善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水平等。

二、政府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質疑與辨析

學術界在討論政府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問題時,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研究:第一,相對企業和個人而言,政府應承擔哪些支出事項,以及在政府應承擔的支出事項上,各級政府應如何進行事權劃分;第二,試圖把政府應承擔的支出金額估算出來,再分析政府財力能否承擔得起。

相對企業和個人來說,政府應承擔哪些支出事項呢?其實,正如前文所述,經濟學理論發展至今,已經對這個問題做了比較透徹的研究,給出了比較清晰的答案。簡言之,一些產品或者勞務為社會所需要,但這些產品或者勞務無法由市場自發地進行供給或者進行足額供給,那么,就必須由政府主導或者參與其供給,這表現為政府提供各種公共服務的行為,具體包括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因而,關于政府應承擔哪些支出事項的問題在理論界已經被研究得很清楚了,也就無需再去研究了。

在政府應承擔的支出事項上,各級政府應如何進行事權劃分呢?同樣,學術界對這個問題也已經做了比較充分的研究,給出了很有說服力的觀點或者論斷。Tiebout[20]于20世紀50年代開創的財政分權理論等經濟學思想,就對不同層級政府間如何劃分事權做了深入的研究,將這些經濟學思想應用于實踐,可以幫助我們大致判斷中央政府應負責供給哪些公共服務,省級政府應負責供給哪些公共服務,縣級政府應負責供給哪些公共服務,等等。因而,在政府應對農業轉移人口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中,哪種公共服務應由哪個層級的政府供給,即可根據上述原理進行推斷,也就是說,沒有另外再開展什么研究的必要。事實上,哪種公共服務應由哪個層級的政府供給,農業轉移人口當然是和城鎮戶籍居民遵循同樣的做法,這就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國城鎮戶籍居民目前享受的各種基本公共服務,分別是由哪個層級的政府供給的呢?其實,我國正是根據財政分權理論等經濟學思想,于1994進行了分稅制改革,建立了財政分權體制。只是應注意到,我國目前不同層級政府間的事權劃分還存在一些明顯不合理的地方,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革完善,同時,對不同層級政府間的財權劃分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促使各級政府財權與事權之間保持一種基本匹配的關系,從而扭轉此前兩者不相適應的狀況。

一些研究者對政府應承擔的支出金額做了估算,并簡單地判斷了一下,政府財力能否承擔得起。做這樣分析的背景是,中央提出要搞新型城鎮化建設,核心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這樣一來,各級政府便很想知道,向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各種公共服務,需要增加多少財政支出,政府現有的財力能否承擔得起。應該說,做這樣的計算分析未嘗不可,但也要看到,這樣的計算分析是就事論事,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沒有涉及到事物的本質,或者說,這么一個計算分析缺乏理論深度。

僅僅做上述這樣的計算分析,是停留在較淺的討論問題的層次上,應進一步圍繞政府向全體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是否與經濟發展程度和財政收入等相適應做些討論,這樣一種研究才有一定的深度,才比較到位。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必然要受到政府財力的制約,而一國財政收入的高低又取決于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因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必然要與經濟發展程度和財政收入等相適應,它們之間表現出一種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發達國家的居民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務水平明顯高于欠發達國家。從縱向的視角來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一國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也在逐漸上升。如果政府財力能承擔得起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帶來的財政支出增加額,這是表明,政府按照城鎮戶籍居民目前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向戶籍居民和非戶籍居民(主要是農業轉移人口)同時提供,政府的財政收入是承擔得起的,此時,政府向全體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是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狀況所能支撐的。如果政府認為自身的財力仍顯寬裕,還可以考慮進一步增加公共服務的供給。

如果政府財力承擔不起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帶來的財政支出增加額,這是表明,政府按照城鎮戶籍居民目前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向戶籍居民和非戶籍居民(主要是農業轉移人口)同時提供,政府的財政收入是承擔不起的,此時,政府向全體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超出了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狀況的支撐能力。應該怎么辦呢?一種合理而公允的做法當然是,適當降低政府向全體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以使得政府財力能承擔得起。但是,這種做法在現實中卻很難行得通,因為要將城鎮戶籍居民已經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降下來,必將遇到巨大的阻力,從而導致該做法不可行。一種變通的做法便是,城鎮戶籍居民繼續享受目前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而對于非戶籍居民,政府暫時對其提供較低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以不超出政府財力的支撐能力,在未來的一段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政府再逐漸提高向非戶籍居民供給的公共服務水平,最終達到和戶籍居民大致同等的水平。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學術界探討的“政府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的兩方面內容來看,要么是前人已經研究得很充分因而不需要再做研究了,要么是停留在事物表層的一種簡單的計算分析,不具有什么研究的深度,因而,總的來看,這樣一種探討沒有明顯的意義。另外,嚴格說來,“成本分擔”這種提法也似有不妥之處,似乎混淆或是模糊了事物的本質。因為,政府是使用財政收入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各種公共服務的,表面上看來,是政府單方面為了農業轉移人口而發生額外的財政經費支出,而實際上,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稅收,而稅收當中就包含了農業轉移人口的貢獻:一方面,農業轉移人口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等;另一方面,農業轉移人口參與了工商企業的財富創造,工商企業再據以繳納各種稅收等。換言之,農業轉移人口創造的財富有一部分以稅收的形式繳納給政府,然后,政府利用稅收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各種公共服務,說到底,農業轉移人口還是在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因而,提供公共服務這種行為,并不是政府對農業轉移人口單方面的施舍。

三、企業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質疑與辨析

從學術界所做的分析研究來看,討論“企業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問題,主要是在做兩個方面的分析:第一,相對政府、個人而言,企業應承擔哪些支出事項;第二,對企業應承擔的支出金額進行估算。

研究者都認為,企業主要是承擔社會保障和職工技能培訓等方面的費用,其實,這只是在敘述一些經濟常識,這種敘述談不上是什么學術研究。福利經濟學理論、公平理論等思想,能夠解釋政府為什么應該供給社會保障這種公共服務。在提供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過程中,必然存在社會保障繳費問題,企業、個人要參與繳費,政府要給予財政補貼,這是很長時期以來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我國也不例外。因而,農業轉移人口要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就應盡快讓社會保障覆蓋全體農業轉移人口,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必然要承擔起相關社會保障繳費支出,這是個不需要做任何分析就能明白的道理。此外,為勞動者承擔一部分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方面的費用,也是世界各國企業的普遍做法,這有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進而改善企業的經營績效。我國企業當然也應該為農業轉移人口承擔相關的費用支出,這個道理也很簡單。

如果說對政府應承擔的支出金額做些估算(并判斷政府財力能否承擔得起)還有些意義的話,那么,估算企業應承擔的支出金額要么不可行,要么沒什么意義。在勞動者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方面,有些企業支付的費用要高些,有些企業則要低些,這基本上是企業的自主行為,沒有統一的標準,因而無法估算各類企業在這方面的經費支出總額。估算社會保障繳費支出則沒有意義。因為把企業增加的社會保障繳費額估算出來,無非是要討論一下企業是否有這個承擔能力,但是,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將社會保障覆蓋農業轉移人口,意味著企業的社會保障繳費支出要增加,企業的人工成本上升,這就提高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會產生影響。有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較好,盡管成本在增加,但仍能保持盈利狀態,有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一般或者較差,當成本增加時,可能難以實現盈利,甚至出現虧損并最終退出市場,但不管何種情況,各類企業都應承擔社會保障繳費的義務,由此帶來的生產經營成本增加是企業所必須面對的。以影響盈利能力或者可能會導致虧損為由而不承擔社會保障繳費支出,是不可行的。各家企業都要為農業轉移人口增加社會保障繳費支出,人工成本都由此而增加,所以,各家企業都是處于一種平等的狀態,如果有的企業因此而出現虧損,只能說明這樣的企業生產經營能力較差,在所處的行業中缺乏競爭力,這樣的企業最終退出市場也便成了一種正常的優勝劣汰現象。

四、個人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質疑與辨析

從學術界所做的分析研究來看,討論“個人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問題,也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人應承擔哪些支出事項;第二,對個人應承擔的支出金額進行估算。

研究者認為,個人應主要參與承擔社會保障、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方面的費用。和企業的道理相似,當社會保障覆蓋全體農業轉移人口時,個人必然要參與繳納社會保障費用,這也是一個不需要做任何分析就能明白的經濟常識。在對農業轉移人口進行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過程中,個人當然也要承擔一部分費用,這是毋庸置疑的。還有研究者提到,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個人還要承擔城鎮更高的生活成本,這更是毋庸贅言的。同樣,估算個人應承擔的支出金額也沒有必要。個人按照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各種社會保障費用即可,一般不必要討論是否承擔得起,當然,這會使得扣除各種社會保障費用后的當期實發工資比原先要減少一些,但從長遠來看,個人卻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凈獲益者,因為個人的繳費、企業的繳費以及政府的補貼在未來都歸個人享有。此外,估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方面的費用支出并分析是否承擔得起其意義亦甚微。

五、結 語

在很長一段時期,為數眾多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入我國城鎮務工經商,和城鎮戶籍居民一道,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但同時,一個不合理的現象也長期存在:農業轉移人口無法和城鎮戶籍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政府對前者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明顯低于后者。嚴格說來,這是對農業轉移人口正當權益的一種侵犯。中央提出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使得農業轉移人口能享有各種基本公共服務,既是對此前做法的一種糾正,也是對農業轉移人口合法權益的維護。政府應對城鎮戶籍居民和非戶籍居民一視同仁地對待,在政府財力可承受的前提下,積極提供各種基本的公共服務,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個人也要承擔相應的經費支出。在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政府、企業、個人應分別承擔哪些支出事項,對相關金額進行估算并分析是否承擔得起等,其實都是沒有必要去研究的,因為,要么是經濟學等學科已經對相關問題做了較充分的研究和理論闡述,我們只需直接借鑒有關理論成果即可,要么是沒啥研究的意義,等等。因而,筆者認為,國內學術界這些年關于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的研究,可能沒有多少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總體態勢與戰略取向[J].改革,2011,(5).

[2] 申兵.“十二五”時期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測算及其分擔機制構建——以跨省農民工集中流入地區寧波市為案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2,(1).

[3] 張占斌,馮俏彬,黃錕. 我國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支出測算與時空分布研究[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3,(10).

[4] 張國勝.基于社會成本考慮的農民工市民化:一個轉軌中發展大國的視角與政策選擇[J].中國軟科學,2009,(4).

[5] 徐紅芬.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測算及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1).

[6] 魏澄榮,陳宇海.福建省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及其分擔機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11).

[7] 張北平.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4).

[8] 高拓,王玲杰.構建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的思考[J] .中州學刊,2013,(5).

[9] 諶新民,周文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及政策含義[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5).

[10]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5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1]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發展報告2010:促進人的發展的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 吳愛明,沈榮華,王立平.服務型政府職能體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大衛·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4]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15] 約翰·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下卷)[M].胡企林,朱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6] Samuelson,P.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4):387-389.

[17] 亞瑟·賽斯爾·庇古.福利經濟學[M].金鏑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8]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9] 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20] Tiebout,C.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416-424.

(責任編輯:劉 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欧美成人一级|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自拍偷拍欧美|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日本视频91|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成人福利在线看|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天天射| 久久午夜影院|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伊人网址在线|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99ri国产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基地|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欧美日韩免费|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999在线免费视频|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91久久精品国产|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综合天天色|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欧美在线视频a|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日韩第九页|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a|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91偷拍一区|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操操操综合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网视频|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av在线无码浏览| 欧美色亚洲| 激情综合激情|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黄色一及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欧美成在线视频| 国产白浆视频| 色综合五月|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