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平
當前,我國經濟建設進入新常態,換擋降速、提質增效,正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作風建設進入新常態,摒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與奢靡之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持續深入開展。思想建設進入新常態,將進一步加強正確思想引領,用主流話語體系占領意識形態陣地。“四化”統籌進入新常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戶籍制度發生根本性變革,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基礎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重中之重,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立足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國家大局,深刻看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要突出公平,突出質量,突出改革,突出法治,促進教育事業適應新常態,打造基礎教育升級版。
一、大力推進基礎教育公平
現代化的教育首先是公平的教育。我們的目光要顧及欠發達地區和薄弱學校,我們的胸中要裝著千千萬萬身處不同環境中的孩子,我們的政策要惠及千千萬萬身處不同環境中的學生。要全面落實中央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教育投入依法增長,提高經費使用效益,確保資金使用安全規范,集中力量解決教育公平中的緊迫問題。
1.加快縮小區域差距。關心支持中西部地區基礎教育,尤其防止“中部塌陷”。我國中部人口大省基礎教育體量大、學生多、底子薄,辦學條件連很多西部地區都比不上,亟待加大支持力度。期盼國家聚焦中部貧困地區,改善學校教學條件、生活條件、儀器設備,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力爭盡快改善那里的義務教育學校面貌。
2.加快縮小城鄉差距。提升農村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因地制宜地保留并辦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落實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生的輟學率,真正做到“一個都不能少”。要適應新型城鎮化進程,優化學校布局,解決好城鎮“大班額”問題。
3.加快縮小校際差距。推廣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對口幫扶、學校聯盟、學區化管理等形式,加快建立和不斷完善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鞏固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成果,以城市為重點,推動合理劃片、有序入學、陽光招生。
4.加快縮小人群差距。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免收學費雜費,也不用交國家課程教科書費,貧困學生還能獲得住宿補貼,享用愛心營養餐。今后,要進一步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將隨遷子女同城市學生混合編班,推動城市義務教育學校積極開展融合教育。完善政府主導、有關部門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明確雙親外出留守兒童為重點關愛服務對象,優先安排農村留守兒童進入寄宿制學校就讀,促進各地落實兒童父母的監護責任。給予殘疾兒童更多的照顧,將殘疾兒童生均公用經費提高到每生4000元,用多種方式普及特殊教育。
二、不斷提升基礎教育品質
在新常態下,基礎教育不宜強調規模擴張,而應關注學校品質提升。注重學校內涵,確立學校哲學,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動實施素質教育,開展學校文化建設。筆者認為,有品質的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當前應強調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生命存在。基礎教育要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生特點不一,必須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要他學”變成“他要學”,真正調動學習興趣,讓師生過上完美幸福的教育生活。在一些地方或學校,學生課業負擔重的情況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未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應算其一。學生不僅是學習知識的認知體,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體。因而,必須依據學生年齡階段特點和個性差異,施以恰如其分的教育與引導。
2.關注師生共同成長。“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強也,知困然后能自反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古人關于教學中師生關系的描述,至今閃耀著理性的光輝。現在,有必要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發揮雙主體作用。教師不應再高高在上,而應平等地和學生共同成長。政府部分要關心教師工作和生活,不斷改善其待遇與榮譽。教師要努力做到“四個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扎根基層,默默奉獻。
3.關注綜合實踐活動。筆者在工作中感到,基層教育部門和廣大中小學校應普遍提高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重視程度,不能認為可有可無。綜合實踐活動課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很有裨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要結合課程改革,認真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要求,針對學生年齡、教學內容和課程安排,有序組織學生走出校園,了解社會,感受生活,積極探索,引導學生學思結合、知行并重。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樂于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出點力、流點汗,乃至經風雨、見世面,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使他們珍惜勞動成果,不僅學到知識,還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勞動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要培養學生體驗從事勞動和創造的喜悅,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觀。中小學每年都應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簡單的生產勞動,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態度,體驗勞動情感;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格及生存能力,在體驗勞動成果的喜悅中,增強勞動創造生活、建設美好家鄉的情感和意識。學生的勞動過程,既是勞動知識、技能的培訓過程,又是培養勞動態度、體驗勞動情感、參與家鄉建設的教育過程。
三、繼續深化立德樹人改革
基礎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賦予立德樹人以深刻理論內涵和全新時代特征。在新常態下,亟待讓中小學生掌握的美德與素養,主要應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品質予以精選和提倡。
1.注重倫理、道德至上。在先賢們看來,德是首要的。比如,講愛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講勤學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講誠信的“言必信、行必果”,“論必作、作必成”;講友善的“融四歲能讓梨”,“溫良恭儉讓”等等。從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從《三字經》、《弟子規》到民俗歌謠,很多內容都是價值觀教育的經典,教育者要為學生優中選優。
2.儒家為主、和而不同。傳統文化中最主要的是儒家文化。當然,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既獨樹一幟又和諧統一。還有,和諧中的相反相成思想,和諧中的多樣性統一特征,和諧思想的有機整體觀,亦富哲理。對中小學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應側重選擇儒家文化之瑰寶,兼顧其他學說之名作。
3.與時俱進、應物變化。傳統文化,不僅是古代文化。許多學說流派都是順應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不斷發展更新的,具有長久生命力。“五四”運動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民主革命時期所創造的文化,也應納入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范疇。這一時期的文化是中西文化交匯的成果,與此前的中華文化相融通,是聯系我國古代文化與當代文化的橋梁。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創新發展。
4.兼容并蓄、務實厚生。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輸出文化,而且也學習其他民族的好東西,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誰,都應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的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絕、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發揮教化功能,助益國家治理,體現經世致用。在教育實踐中,要讓中小學生既更加熱愛祖國又懂得國際理解,還明白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道理。
繼續深化立德樹人改革,必須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和幫助學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端正政治立場和前進方向、砥礪品德陶冶情操、激發歷史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中小學廣泛深入開展“三愛”教育、“三節”活動,形成工作開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要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營造和諧健康的文化氛圍,創建綠色校園、文明校園、書香校園,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貢獻。要把德育與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融為一體,加強班主任、團委書記、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德育課教師的隊伍建設。要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利用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宮、家、站)等各類校外活動場所,科學設計和綜合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
四、依法改進基礎教育治理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號召建設法治中國,教育部門也要以法治精神服務基層,以法治精神治理教育。在公權力的運用方面,要做到法有授權必須為,保證教育經費“三個增長”,提供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促進教師的待遇提升和專業成長。還要做好學校安全保衛工作,為每所學校配備專職保安。同時,還要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真正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避免過多干預學校依法開展的日常具體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
中小學校要弘揚現代法治精神。現代法治精神倡導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法治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可靠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就像“兩個輪子”,共同推動教育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不僅要依法治教,還要依法執教,采取多項舉措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體系,將師德建設全面推向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
為完善義務教育治理體系,教育部依法制定印發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就義務教育學校管理工作提出了92條要求,推動學校依法辦學、科學管理。我們感到,基層學校對這個標準非常歡迎,現在關鍵是抓好落實。而今,國家還建成了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中小學生信息已經入庫,基層教研部門應借助這個系統詳細記錄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軌跡,提升基礎教育治理能力。
(責任編輯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