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課改理念下的作業不僅是檢測課堂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的手段,還是思考內化、拓展能力的過程,因而語文作業的布置,應當是在聯系所學知識的同時,結合生活實際,針對學生某一項或某幾項能力的培養,有目的、有指向、有效率,更加注重學生自學能力、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一種作業設計。
總的來說,語文作業的現狀,一是耗時多而效果差,二是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
高中階段學生面臨科目繁多的作業,即使每科作業布置得并不多,加起來作業量還是很大的,因而出現了學生作業應付、不認真、第二天上課期間抄作業、作業抄答案或抄同學的、動手不動腦等現象。對于語文來說,預習、復習、背誦等口頭作業或直接被忽略,或缺乏針對性,僅做無意義的機械記憶,而練習冊等作業則常常互抄答案,甚至于作文都多見抄襲、敷衍的現象,而只有那些喜歡學語文的學生才會高質量地完成作業。但如果為了不想讓學生浪費時間去應付作業就不去布置,那結果是除了愛好語文的學生,其他學生基本課下不會再去碰語文的知識,更不會去主動復習梳理知識或是預習新知識。事實上,對語文作業重視程度不夠的背后是語文作業布置的有效性、有趣性的不足,語文作業的布置缺乏啟發性、策略性。
本文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將作業類型歸為鞏固積累型、訓練能力型、培養思維型、實踐應用型、自主創作型五類。具體來說,又可以分為誦讀記憶、試題訓練、總結歸納、資料搜集、課題研究、拓展訓練、實踐體驗、自主創作等不同的方式,作業形式上可以分為口頭型、表演型和書面型。在具體的作業布置中,應該立足所學知識,指向特定目標,多種形式結合。而不論積累類、拓展類,還是探索類、創造類的作業,都可以通過創設語文知識情境,豐富沉浸式體驗,讓學生更實際更真切地領會和運用知識。
“情境作業”是指在學生做作業時,將作業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運用、拓展,從而掌握知識,并培養相應能力的作業。這里的“情境”可以是實際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想象的情境。以下將對不同類型的作業情境化進行具體闡述。
一、鞏固積累型作業的情境化
學習就是在舊知識的不斷積累中重建和感悟的過程。對于語文學科來說,機械記憶、夯實基礎非常必要,然而不應該僅僅是單純的機械記憶,而應該進行意義記憶。一種更高效的記憶方法。學生在做此類作業時,可以聯系之前學過的知識,也可以聯系實際生活,而這就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這種情境應該圍繞作業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背景知識的補充,幫助學生建構相關知識體系。在記憶過程中學習策略的運用,可對知識進行深加工,練習內容創設情境,豐富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在回憶或者獲得類似體驗時,更容易提取相關的信息。
如對于詩詞的記憶中,指導學生聯系作者情況,做到知人論世,對于記憶是非常有利的。如在學生背誦柳永的《望海潮》時,讓其了解詞人當時滿腹抱負,即將上京求取功名,途徑繁華的錢塘,為了謁見兩浙轉運使孫河,于是寫此詞投贈他。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那自然理解詞人從方方面面去展現錢塘的繁華,也能輕松記憶“千騎擁高牙”、“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的詞句了。
再如學習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可以聯系課文《荷塘月色》,在腦海中想象這樣的情景,理解了自然記憶更加深刻。這樣的作業布置,不是模糊地告訴學生去復習修辭手法,或者簡單地讓學生背誦“通感”的概念,而是讓學生運用通感的手法去描述別的景色,這樣學生就需要理解通感的概念,同時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就是情境化的作業。鞏固積累型作業的情境化,使作業不再是簡單的機械重復,而是需要學生的深加工,增加作業復雜度的同時也增加了作業的趣味性,使記憶、學習的效果更好。
二、訓練能力型作業的情境化
語文作業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是提升能力的過程,而學生作業的情境化則更有利于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怎樣在作業中有效地提高對學生能力的訓練呢?這就要求作業一定要緊扣教學的重點,同時作業內容的情境應該適合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符合最近發展區的要求。
文言能力的提高不能拘泥于課本內的文言知識,要在具體的古文閱讀,即情境中去練習。每一個練習的材料都是能力訓練的好機會,如一道古文閱讀題,就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訓練情境,學生在這個情境中花費了時間就應該充分利用,把時間用在深入發掘更多能力上而不是多去熟悉創設的情境上。可以摒棄原來提供的試題,而針對想培養學生的某幾方面能力,根據材料內容自己設置問題,例如可以讓學生翻譯這則材料、分析材料的人物形象、找出材料中詞類活用的現象等。題的設置要立足于所學的知識,才能達到相應的訓練效果。這樣更好地利用了練習中的情境,使學生舉一反三,真正學會拓展做題,而一些浪費時間又沒有太多價值的習題則可以省去,這樣可以提高做題效率和效果。所以說,做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又如,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們重點總結了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但是學生記下來并不等于掌握了,因此在作業的布置上要注重知識的遷移運用,應當設置類似的情境,如《定風波》,同樣為蘇軾同時期類似的失意卻豁達的形象,可以作為學生第一次作業的情境,使學生能將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比較容易地遷移到作業的問題中,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真正學會如何鑒賞這一類人物形象。而在下一步的作業布置中,設置的情境則應有所不同,如李清照的《點絳唇》,與蘇軾豁達豪放形象迥異,使學生學會靈活掌握鑒賞方法,同時積累常見人物形象的類型。
三、培養思維型作業的情境化
作業設計應該多布置一些發散思維類的題,作為課堂內容的進一步深入。課堂中有很多地方是可以拓展深入探討的,但是可能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大家去思考,所以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利用課文情境的延續讓學生去思考,這些問題要取點小,且利于發散,量小而精。如“對比課文中某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學完《蘭亭集序》之后,談談你對王羲之所提的生死觀有什么想法;找找你最喜歡的一句詩并賞析。這樣的作業能結合學生的自我體會,每個人都會有所感觸,利于發揮,又能鍛煉學生立足材料,深入思考的能力,打開思路,發散思維,對于考試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語文作業中,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還有很多方式,除了在特定的情境中設置開放性問題去拓展學生的思維之外,可以讓他們在給定的情境中自己去設置問題。例如,在學習詩詞單元,學生已做過很多詩詞鑒賞題,這時可在作業中選一首詩詞,給定情境,讓其自己去設置所能想到的問題,并根據上課所講的知識點,通過思考、查詢資料或者課下討論去解決自己想到的問題。這樣,學生能夠站在一個出題人的角度,去把握出題意圖,體會出題方向并找到答題的思路,可以更好地抓住鑒賞的要點,在主動思考中學會遷移運用知識,可能對于語文來說,這樣的作業要遠比題海戰術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實踐應用型作業的情境化
實踐應用型作業包括調研類和課題類,平時的作業教師很少會布置這樣的形式,它需要綜合能力,包括搜集資料的能力,綜合歸納的能力,探索研究能力,推理判斷能力等,除此之外,還需要一個特別重要的創設情境的能力。例如設計作業課題:“用現代思維評判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這除了需要學生深入調研劉邦項羽性格特點之外,還需要創設現代生活的情境,在情境中探討評判。又如設計布置課題“王熙鳳人物形象”,學生需要創設《紅樓夢》所述年代和人物關系的情境,分析這樣的情境之下,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的獨特性和悲劇性。而如果將王熙鳳的形象代入當代社會的情境之下,以當代人的視角來看,王熙鳳的人物形象又具有其積極的現代意義。要全面分析王熙鳳的形象,就必須創設不同的情境,在不同情境下進行具體的分析。所以,實踐應用型作業的設計應情境化,創設預想的情境,并在實際的情境中檢驗。
五、自主創作型作業的情境化
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語文素養的培養體現在人文情懷和生活感悟上。因而多鼓勵學生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將自己的想法及時記錄,尋找靈感,創新生活。而創作都來源于生活情境,描述真實和虛構的生活情境,最終還是要在生活情境中得到讀者的共鳴。如學生在學習了刻畫人物的方法之后,要嘗試體會課文中創造的情境,聯系自己生活中的情境,在真正運用情境去刻畫人物之后,就靈活掌握了如何寫人。再比如在我們學習完《雨霖鈴》之后,對詞中虛寫別后想象中的場景印象很深,由別后一程又一程路途的遙遠到今宵酒醒后的凄冷孤獨,再到經年之后千種風情、萬般美景無人分享的痛苦,感情在作者的設想中一步步推向極致。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課文營造的傷感的離別情境,在以后寫作中,當遇到類似情境時,就學會了將情境遷移、融情于景。如實寫眼前他鄉之景,又虛寫回憶中家鄉同樣的景色,在今昔對比中把思鄉之情含蓄細膩地表現出來,感情更加濃厚深刻。
有了嘗試,不同類型的作業設計在情境化后可以更好地達到作業的效果和目的。但是在作業布置中要注意三點。一是明確性。要讓學生明確自己所做作業的目的,清楚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完成計劃,尤其是一些稍復雜的作業類型,在一開始教師要有詳細地引導,循序漸進。二是科學性。作業要針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由淺入深,有系統、成系列。三是難度。作業的難度設計要適合學生的程度,并呈螺旋式上升。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