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樂悠悠、管樂鏗鏘;“舞”彩繽紛、合唱激昂;畫林潑彩、墨海飄香;詩詞曲賦、唐風宋韻。藝術樓前,展板上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剪紙作品呼之欲出;教室里,一群群學生妙剪翻飛,演繹出心靈手巧的詠嘆調……
這就是享譽三晉的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實驗小學。該校以“創(chuàng)建全國一流特色名校,培育世紀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為目標,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于祖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民樂、書法、國畫、剪紙等百花齊放,姹紫嫣紅。其中,剪紙更是學校一張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一、因地制宜,創(chuàng)建特色
剪紙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是傳統(tǒng)藝術中的奇葩,它具有單純、明快、樸實、裝飾性強的風格特點。然而,剪紙在當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年輕一代的清徐人已經不再了解剪紙,甚至不再喜歡它。為了搶救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將剪紙引進校園,把剪紙與富有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兒童美術教育融為一體,發(fā)揮學校教育在文化傳承方面的優(yōu)勢,把民間和鄉(xiāng)土文化資源與美術教育相結合,使民間剪紙得以持續(xù)發(fā)展,得以傳承。在剪紙教學活動中,該校注意到,既要關注形式層面和個人自由發(fā)揮的成分,又要重視傳統(tǒng)民間剪紙中的經典作品、傳統(tǒng)紋樣及美好的寓意;既要結合現實環(huán)境融入學生感興趣的新形象、新事物,又要掌握具有豐富形式、美好寓意的傳統(tǒng)題材。
二、立足傳承,推廣普及
學校把剪紙列為校本課程之一,編制了校本剪紙教材,從剪紙內容、各階段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方案、教學活動原則到評價標準,都提出了規(guī)范性要求。經過實踐和探索,該校剪紙教學實施“三部曲”。第一是學會剪紙的語言——基本紋樣,了解并掌握基本紋樣的表現手法、使用范圍、變化形式和寓意,這是學習剪紙最基礎的一步,只有“肚里有貨”,才能“手上出彩”。第二是掌握剪紙的造型——傳統(tǒng)題材,在民間剪紙中“牡丹”單獨運用表示“富貴吉祥”;與蓮花、菊花、梅花相結合則象征“四季平安”;與壽石、桃花組合則表達“長命富貴”;配十個古錢寓意“十全富貴”。在剪紙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它們的造型,更要了解它們的寓意,感受傳統(tǒng)題材所表達的愿望和流露的真情。第三是拓展剪紙的新形象——表現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適合學生創(chuàng)作表現的內容既有形態(tài)各異的卡通形象,也有飛機、軍艦、飛行器等現代科技產品,還有富于童話色彩的森林城堡等,讓每個學生像學寫漢字那樣學剪紙。
三、依托經典,創(chuàng)造展示
學校在第二課堂開辟了剪紙小組,美術教師常麗麗老師以《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為原形,組織大型的剪紙活動。學生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系列古典剪紙作品展版在省工藝美術館參加了為期20天的展覽,成為全省唯一一家學校參展單位,并被山西省直工委授予一等獎榮譽稱號。(見圖1)在太原市音體美教師基本功展示活動中,剪紙展版再次引起同仁們的好評。展覽的兩百余幅《水滸傳》、《三國演義》典型人物剪紙作品充分展示了學生們對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獨特藝術魅力的傳承,重在人物內在性格凸顯于外的表現。而《紅樓夢》與《西游記》作品則以章回故事情節(jié)為內容展示,一幅一情節(jié),引人入勝。參展作品線條流暢、不留剪痕,畫面上無論是紙眼還是細窟,剪鋒走處彎如弦、直似尺。飽滿的構圖、圓潤的線條、對稱的格局、再加上獨特的四維創(chuàng)作方法,無不凝聚著生命的力量。學生們的剪紙作品既充滿了濃郁鄉(xiāng)土氣息,又體現了現代藝術風貌,受到了觀眾的高度評價。
夏牧老師挑選各班喜歡剪紙的學生組成剪紙組。先教會這些小藝人,然后在以點帶面進行剪紙技能技巧的推廣。剪紙組的學生們以清徐地方文化為題材,剪出了有山西地方特色的面食文化和醋文化系列作品。孫淑芳老師則帶領四年級學生完成了難度極高的五十六個民族系列套色剪紙,讓賞者嘆為觀止。
四、古為今用,實踐創(chuàng)新
在剪紙教學中,除了要練好基本功,激發(fā)學生剪紙學習的興趣外,還要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一步步的學習中掌握傳統(tǒng),剪出新花樣。抓髻娃娃是剪紙傳統(tǒng)造型,以此為創(chuàng)作元素,進行團花的創(chuàng)作,學生們的作品真是各有特色,別有情趣。三年級的學生們運用剪紙組織做成了剪紙長卷——“我們的社區(qū)”,拙樸的剪紙技巧與學生們的天真情趣,帶給觀者一種震撼和感動。剪紙這種古老的藝術表現語言在學生們心中得以傳承,讓人覺得欣慰。
五、構建平臺,育人為本
在清徐縣實驗小學,德育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師之心——學校無小事,事事教育人;學校無死角,處處教育人;學校無閑人,人人教育人。
“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讓每一個空間都育人”正是學校德育的一個亮點。通過精心設計,以剪紙為載體,把教育目的和多種文化知識融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每年學校都會對教學樓、音美樓、生活樓走廊進行精心布置。學校還對教學樓進行了全面設計,新增二十二塊剪紙文化與傳承版面,給孩子們提供了更具體更直觀的學習資料。建成了長100余米、共60塊精美圖版的“校園主題文化長廊”。結合學校營造書香校園這一實際,根據各年級“經典詩文誦讀”的不同情況,設計了獨具風格的底飾。四樓以“剪紙藝術”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團花、十二生肖、福字等剪紙圖案。薈萃剪紙精華的上千幅作品騰挪墻壁,在四樓整個樓道內華麗登場,真可謂“以紙為媒承古典,萬種風韻匯長廊”!既有實用價值,又形象生動,為學生的學習展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清徐縣實驗小學的教師們認識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教育,任重道遠。在教學中要用“守”來傳承剪紙文化,還要用“變”來發(fā)展剪紙文化,要讓它作為一種血液、一種生命元素活潑地流動在新一代的身上!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