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龍飛++杜紅娟

農業時常遭遇自然災害和氣候風險,所以自古就有靠天吃飯的說法。那么,新時期,農業市場風險有什么變化?又該如何應對?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就“新時期農業市場風險及其應對”做的主題演講,既富有學術性的嚴謹,又不失風趣,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張合成講了三個觀點,第一是新常態下農業風險的表現形式,第二是關于這些風險形成的背景和原因,第三是介紹了現在防控風險的大框架的思路。
張合成首先指出,最近在農產品市場最重要的消息就是現在的糧價下跌,這是近期農業領域最大的新聞。最近《華夏時報》“中國三大主糧收購價全線下跌,農民收入恐損千億”的報道,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對這件事怎么看?張合成談到了他們團隊的幾點判斷。
第一,“增產不增收”這一現象再次出現。過去十多年來,十一連增,都是伴隨著農民增收的十一連快。今年這樣一個糧食價格大跌,對這個趨勢打了問號。
第二,糧食價格下跌,表明價格不會只漲不跌。糧食價格也會跌。
第三,糧價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過程中,將伴隨著市場波動、農民收入受到影響等陣痛,價格回歸市場是必然的。在這樣回歸的過程之中,相關方就要承受利益的調整。
第四,糧價下跌,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比鮮活農產品要嚴重得多。張合成指出,鮮活農產品(比如青菜)滯銷賣難,可能就是一個縣,一個市一天。此次糧價下跌,有兩個“始料未及”,一個“始料未及”是這次調整的是一區四省的玉米的收儲價格(調整了0.12元),但是華北、黃淮海有的地區跌到了20%以上。另一個“始料未及”是,本來調整玉米價格,結果小麥在短時間內發生了一次斷崖式下跌。這是市場的反映。
張合成說,市場的表現是難以預測的。但是市場預期是可以引導的。所以今年出現了很多引導市場、預期市場的措施和政策。如何更好地發揮市場的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讓市場的波動更加平穩,更加符合人們的預期,這是接下來的重點工作。
他指出,農業有三大風險,比工業風險多兩個風險。工業風險只有市場風險,農業風險多出了自然風險和質量風險。靠天吃飯,這個就是自然風險,自然風險是與生俱來的。隨著人們消費趨向的變化,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后冒出來了一個新的風險——質量安全風險。他指出,無論是自然風險還是質量安全風險,歸根到底都要表現為市場風險,表現在消費者和生產者,特別是農民的收益和農民的風險上。
隨后,張合成著重分析了市場風險。他指出,中央文件2012年開始定位了中國農業已經進入了高風險的時代。這幾年的中央1號文件連續論述了我國農業已經進入到了高投入、高成本和高風險的階段。
他說,原先把農產品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糧食,即稻谷、小麥和玉米。這三種產品的價格波動不太大,因為有國家最低收購價和臨儲政策支持,特別是2004年之后沒有大的波動,相對穩定。但是大宗產品今年以來出現的波動,就是價格回歸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叫做市場表現。
第二類是棉、油、糖這些產品。中國進口依賴度比較高。國際市場打個噴嚏,中國這個市場肯定感冒。
第三類產品就是豬肉,中國有特殊的豬周期,這個是特有的一個規律,大約2013年開始,消費趨勢發生了重大的逆轉,市場上稱豬周期下跌。連續跌價跌了17個月,之后大概漲了十幾周,最近又下跌。
第四個產品就是菜籃子產品。以水果為代表的、有季節性生產特征的產品。
緊接著,張合成提到了新時期農產品市場風險五個方面的主要特征(五個表現):“一個有所擴大,兩個越來越強,兩個難度加大”。
“一個有所擴大”,是指此次大宗產品的波動幅度有所擴大。過去其他三類總體上是擴大的。但是,進入新常態以后大宗商品的波動幅度擴大了。特別是玉米臨儲價格平均下調了0.12元,但引起小麥斷崖式下跌。還有地域性的擴大,這種情況值得關注。
“兩個越來越強”,一個是外部因素影響越來越強。美元跟石油的關系非常密切。石油和美元、匯率變化,對糧食,特別是對玉米的影響非常直接。另一個是國際市場的傳導效應越來越強。奶、生豬、糧食、玉米等農產品的傳導效應越來越強,這種國際傳導體現在進口上。
“兩個保障加大”,一個是保障農民收益穩定難度增加。現在小麥畝收益產量增加,但是畝均利潤下降了,水稻畝均利潤也下降了。這種市場變化,首當其沖的是農戶,是生產者。還有一個就是國內供需平衡、國際供需平衡調整的難度加大。糧價下跌,意味著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下降。種糧積極性下降,對國內的糧食安全構成了新的威脅,影響到了國家安全。
隨后,張合成從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這些市場風險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需求端發生了重大調整。彈性較小的口糧,如小麥和大豆,消費還是相對穩定,所以需求穩定、彈性相對小。
第二,不同于小麥,豬肉就是每年年前漲價。所以價格彈性比較高。差異化、個性化、多樣性需求對這些產品的消費有了重大的影響。
第三,像玉米這些產業鏈比較長,在行業里有上下游影響的農產品明顯萎縮。比如,今年1-8月飼料行業對玉米需求減少了160億斤。張合成說,在農業內部各行業之間存在嚴重的斷裂,就是現在玉米產業、飼料產業存在嚴重斷裂,存在不協調現象。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協調推進,調整東北地區大豆、玉米種植結構。
第四,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影響了產品消費的結構,增速放慢對農產品銷售結構的影響肯定是在所難免。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式的變化,像糧棉油這類大宗產品,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保護下為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帶來一系列問題。大量的糧食對國家財政造成重要負擔。連續提高農產品價格,即將到達農產品價格的天花板,是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嚴重風險,形成了國際國內農產品價格大面積倒掛和大量農產品進口對國內農產品的沖擊,這些都是發展方式變革過程中帶來的需要調整的問題。
張合成介紹了國內外倒掛的情況。當前幾乎所有的農產品價格都出現倒掛,所謂倒掛就是國內價格高于國外價格。主要的大宗產品,由原來的部分倒掛演變為大部分出現倒掛;部分產品的價差進一步擴大;部分產品由間歇性倒掛變成持續性倒掛,比如豬肉。這種趨勢在將來有常態性的表現,這就是國內農產品最大的挑戰。張合成總結說,價格差距驅動進口,所以天花板效應加大了國內市場的風險。
他提到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市場信息。對農戶來說,現在是市場的信息服務體系無法滿足農戶經營決策的需求。涉及經營業務一般要分析三個東西,即產品的多少、價格的高低、盈利與否。這三個要素,是農民分析市場的時候需要的三個數。這三個數到現在農民仍然沒有掌握。春天種什么對,種多少對,秋天賣什么貴,賣給誰貴,買什么生產資料最實惠,最放心。這三個指數農民什么時候能夠拿到,農戶的生產經營決策就不再盲目。要實現這樣一種理想的狀況就需要用市場化的方法解決農戶的需求,所以相關單位正在探索協同推進方法。
像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比較成熟,通過市場化的方法能夠回答產品的多少、價格的高低及農民的收益。市場化可以告訴農民種什么對,賣什么貴,買什么生產資料最實惠。
接著,他從三個方面闡釋了解決當前農業市場風險的策略與思考。
第一,管理底線思維。解決底線,首先是底線思維,在價格回歸市場過程中要有保有放,明確目標。解決風險問題,“保”和“放”最需要明確。總體目標就是總量基本平衡,市場波動可控,保護農民利益,促進生產發展。
他總結了三條底線思維,第一條底線是農民收入,讓農民收入穩定。第二個底線是農產品必須有一定的自給率,前提是保證口糧(指小麥和稻谷)絕對安全。小麥和稻谷絕對安全,這是立足于國內、不計成本的安排,因為涉及國家安全。然后是發揮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的優勢,合理、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像棉、油等品種。第三條底線是產業安全,產業安全指考慮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的同時,必須考慮農民的就業。農民的就業問題始終是大事,否則會影響產業和社會安全,必須要有三條底線。
第二,抗風險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有底線和對抗風險的能力。除了現在講到的包括基本農田、高標準口糧田一系列的生產措施之外,還要確保產能。比如,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方面,節本增效還有極大的空間。適應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品牌和需求,優化結構方面,還有大量空間。另外就是在提高效益,特別是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方面還有極大的空間。
第三,目前市場運行存在四個問題。第一,滯銷賣難,這是局部現象。第二,賣賤買貴。即農民賣賤,市民買貴。農民賣不掉,市民買得貴。第三,暴漲暴跌。第四,價格倒掛。前兩個是流通環節長、流通費用大、流通成本高等因素造成的。據專家測算,農民的純收益只占產品銷售額的14%。發達國家至少達到30%。
最后,張合成從三個方面就防控風險的大框架談了解決思路與措施。
第一,構建農民收入的安全保障網。農業穩定首先農民要能夠在地頭賺到錢,農產品賣到錢,或者給予農民補貼。通過保險、期貨等現代金融工具完善政策,構建農民收入的安全網。
第二,完善政策的調控工具——期貨、期權。這是政策工具的重要方面,包括價格政策在內,收支政策、技術政策、期貨政策、信貸政策、保險政策等等涉及農產品的政策,大概十類工具。將來農民對這十類工具有可選擇性和可預期性。這些工具向市場化發展,農民的市場化就很快。現在還在研究階段,不太成熟。
第三,建立適合中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的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全球農業的數據調查分析系統,用大數據的方法共享,通過專業的模型、穩定的方法和穩定的隊伍去分析農產品市場。將來還有高度透明、權威的方法去發布市場信息。農民最想知道春天種什么對,秋天賣什么貴及買什么生產資料最實惠。在信息爆炸時代,由于信息量龐大,農民無法找到可靠的信息,形成資源浪費。這是信息爆炸帶來新的困惑——無法找到權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