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龍飛

劉少華,1997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2012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1997年進入鄭州商品交易所,曾經在研究發展部、市場部、交易部、監察部和期權推進組工作。多年來,負責期貨產品創新和自主創新,參與期貨法規修訂和交易所規則完善,從事期貨市場開發及運行分析。在衍生品市場運作與研究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基礎。
訂單農業,是指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按照與農產品購買者簽訂的合同,組織安排生產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我們國家的期貨市場,第一個典型示范模式就是“延津模式”,就是期貨+農業。后來又衍生了許許多多新的模式,在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些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就是在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時候,農民的履約力有所降低,如何通過金融服務使農民無論在價格下跌,還是價格上漲的時候,都愿意履約?這是業界仍在研究的問題。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衍生品部助理總監劉少華發表的“利用農產品期權,打造訂單農業升級版”的演講,對農產品期權和訂單服務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介紹。
劉少華首先指出了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和問題。
農業自然風險具有生長周期長、自然風險大的特點。自然風險在國內的生產過程當中表現很明顯,但是這幾年發現,由于自然風險對糧食的影響,導致棉油糖價格波動比較大。
農業市場(價格)風險具有價格波動大、增產不增收的特點。農產品受季節、產量、國家政策等因素影響,價格變動幅度大,如果沒有風控手段,容易遭受損失。
農業具有小生產與大市場、供給穩定性差等問題。農業的自然風險和價格風險應該是全世界農產品普遍的現象。
劉少華提到我國農業的特點,即農業組織化程度低。由于我國的經營規模比較小,以小農為主體的生產主體,通過組織化連接起來,形成風險控制體系,總體來說比較低,導致一方面生產成本高,另一方面風險控制能力比較弱。從我國農業現狀來看,如何提高我國農業組織化水平,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隨后,劉少華指出,通過長期以來不斷探索和推廣期貨服務農業的模式,鄭州商品交易所發現“訂單+期權”是比較成功的模式。
通過調研部分訂單企業發現,這幾年農業發展遇到一些問題,他著重分析了如何利用期權來服務我們的訂單農業的問題。
對比國內外,訂單農業是提升我國農業組織化程度方面有效的途徑和方式。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訂單農業也不例外。劉少華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與解決措施。
劉少華認為,訂單農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內推廣以來,在很多地方,很多產品,都有這方面的試點。
訂單農業面臨的風險主要是價格風險,因為訂單農業過程當中,訂單農戶和企業之間的利益機制不是很牢固。通過一些合作組織,聯系才能稍微加強一點,但是一旦價格上漲的時候,農民不愿意履約,出現躲貓貓的情況。
一方面就是“訂單+期貨”,需要在期權套保,增加了訂單企業的保證金的需要,增加了資金的需求,一旦保證金不足,會導致訂單履約,期貨不能履約的問題。第二個就是農戶單方違約的情況比較嚴重,農戶的違約會造成雙重的損失,在期貨市場套保,會受到影響。還有一個現象就是這幾年國內的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加了以后,出現了國內外價格倒掛。還有采購價和銷售價倒掛,甚至有些期貨上期現貨倒掛,很多訂單企業,簽定訂單以后,無法在期貨市場上找到一個合適的價位進行保值。
為應對這些問題,劉少華提出鄭州商品交易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降低套期保值的保證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訂單在期貨在市場上做風險管理時遇到的問題。但是,訂單在期貨市場上無法合適的保值問題和農戶單方違約的問題,一直是期貨市場解決訂單風險的時候無法克服的困擾。
劉少華指出,期權作為新型的風險管理工具,具有的一些特點。
1.期權不需要追加保證金,買了期權以后,可以降低訂單保值過程當中資金的需求。
2.訂單既可以保值又可以增值,買了期權以后,如果價格有利于變動,可以獲得這種價格變動的收益。如果價格不利的時候可以履約。所以適合農戶單方履約的需要。
3.訂單的期權的方式很多,策略很多。利用期權保值可以選擇不同的風險,不同的收益的一些策略,有利于訂單在市場上找到合適的風險管理的機會。
對于“訂單+期權”這個模式,劉少華也做了一個基本的設想,訂單和期權很多的策略,服務訂單方面很有優勢,但最基本的就是目前這些訂單,通過期權的捆綁,一方面如果農戶違約了,就可以在市場上不履約。當然這是要在市場上把訂單通過期權作為保值。
最后,結合鄭商所實際,劉少華談了除了場內的期權研究以外鄭商所的一些做法。
1.研究和探索場外期權,通過期貨公司和現貨子公司為農戶為訂單企業提供更加個性化、便利化的風險服務。
2.跟農保公司合作,利用期貨產品和未來要上市的產品開發價值保險,服務一些農戶風險管理的需要。因為中國的農戶很多,如果讓其全部參與期權市場的可能不行大,但是推出價格保險可以有效解決農戶小量保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