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簽名
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的一句話至今猶在耳畔:“互聯網上流行的一個詞叫風口,我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一定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據報道,目前我國涉農電商平臺已超過3萬家,其中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超3000家,今年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特別是互聯網的推動,生鮮電商物流更是發展迅猛,遞送健康鮮生活越來越成為大家追求的新型生活方式,冷鏈物流需求巨大。因此,不像20年前,馬云他們嚷嚷要在中國搞互聯網,在眾人看來似乎是白日做夢,如今,生鮮企業和冷鏈物流企業,秉承“互聯網+”的“尚方寶劍”,站在互聯網巨頭們的肩膀上,從事生鮮電商就顯得持之有據、自信滿滿了。但是,恕筆者直言,恐怕至少在目前,這還只是一個良好的初衷,如何才能漸入佳境,筆者認為至少還得邁過幾道坎。
成本高企:
生鮮電商必須走出的困局
生鮮電商離不開冷鏈物流的支撐。比起普通物流,冷鏈物流投資巨大,使用成本昂貴,這是不爭的事實。統計顯示,2014年,國內生鮮市場規模突破1000億元,全國有4000多家生鮮電商,但只有1%實現了盈利,絕大多數還在虧損或持平。菜鳥網絡農業生鮮部介紹,以上海為例,一張普通物流訂單提貨成本大約為6角錢,而冷鏈成本為9角錢左右,使用9.6米的貨車運往杭州,普通貨車的成本約1200元,而冷鏈車就要超過1800元。全程冷鏈,基本上每個環節的成本大概都會高1/3—1/2。據了解,當前生鮮電商平臺獲取一個用戶的成本在60元到100元之間,成本之高可想而知。造成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是冷鏈物流的費用約占據了生鮮電商運營成本的四成,一方面是由于第三方冷鏈物流的配套體系沒能建立;另一方面電商自建冷鏈的成本又非常高,沒有多少生鮮電商能承擔得起。
而成本的高企必然會轉變成價格的高企,這與消費者的低價理念顯然是相悖的。對于習慣于網上購物首先圖便宜的消費者來說,自然不會買賬!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生鮮電商的最大對手不是同行,而是消費者。有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只有24.5%的調查對象網購過生鮮,嚴重落后于其他品類,原因只有一個:太貴!在家門口就能買到的生鮮產品且還便宜,何苦從網上買呢?
冷鏈安全:
生鮮電商必須面對的責任
有市場調研顯示,對購買生鮮產品持有疑慮的消費者中,70%的人“擔心物流時間過長條件不好,造成生鮮產品變質。”北京東城區市民葉凡在某電商網站上購買了一盒阿根廷紅蝦,“冷凍狀態的蝦看起來沒有太大問題,但解凍之后才發現超過一半爛了,還有一股腥臭味,根本沒法吃。”但是,已經簽收的生鮮產品,根據電商的規定不能退貨,葉凡只能自認倒霉。
這源于我國生鮮產品的非標準化問題仍未解決。因為“凍”的環節就要符合標準,比如速凍超過兩個小時,在零下20攝氏度低溫以下才能轉到零下4攝氏度去存儲。在速凍環節,保持零下二十幾攝氏度一小時的投入成本其實很高,很多企業在這些環節會偷工減料。本來要冷凍4小時的縮減成了2小時。正常情況下,冷凍4個小時后再往外配送,歷經10個小時的運輸問題也不大,但是縮減成2個小時的冷凍,就會出現生鮮食品的安全問題。在冷鏈流程中,生鮮食品的交叉污染也是要解決的問題。據悉,很多企業為了減少不同生鮮包裝間的交叉污染會進行分倉,訂單要進行拆單,這些都會加大運營成本;而以現有法律難以據此對商家進行責任認定。
目前對于發現質量問題的生鮮食品,電商平臺的售后政策存在很大差異,主要食品電商都不接受7天無理由退貨,如順豐優選規定“生鮮類食品一經簽收不予以辦理退換貨”,1號店則規定生鮮食品只在24小時內可退換貨。然而目前我國《電子商務法》尚未出臺,網購生鮮食品的售后服務尚缺乏針對性的法律,對于如何認定電商平臺食品腐爛變質更缺乏具體的規則,監管難度大。
誰贏了冷鏈,誰便贏了江湖
雖然邁過這兩道坎不能說就萬事大吉了,但至少距離生鮮電商圓夢之日就不遠了。因為對于生鮮農產品電商,冷鏈的成本與安全是永遠無法回避的問題,你不僅要建冷庫,同時還必須要有冷藏+冷凍的混合配送車輛,以及冷藏周轉箱及恒溫設備,否則再好的商品,送到客戶那里都會成問題商品。即使你有錢,投入了資產,但訂單的季節性和不穩定性,會讓你的運營成本大大地浪費。何況玩電商的有幾個懂冷鏈物流、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冷鏈物流隊伍。因此,社會化的冷鏈物流隊伍,集約化、專業化的管理成為整個生鮮電商急缺的資源。如今業內有一種說法:“如果說生鮮電商是電子商務的皇冠,那么,冷鏈就是生鮮電商皇冠上的皇冠。”在生鮮領域,有道坎兒,無論公司大小,都繞不過去,那就是冷鏈物流,它被國際物流行業稱為該領域的“珠峰”。所以,才有輿論斷言“在生鮮電商廝殺中,誰贏了物流,便贏了江湖”。
(作者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專業委員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