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兩岸大學生交流研究

2016-01-06 14:30:40周祝瑛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17期

[臺灣]周祝瑛

摘 要: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與兩岸關系的和緩,國際教育中盛行的全球化、本土化等理論已無法詮釋臺灣與大陸高等教育之間的競合關系,尤其是目前兩岸高等教育都面臨人才跨國流動的沖擊,重新檢視兩岸大學生交流的發展與成效,將有助于增進兩岸高等教育的相互理解。本研究透過文件分析、文獻探討等方法,回顧了兩岸交流的相關政策;探討了近20年來,兩岸大學生在前往對岸求學與交流的發展過程;嘗試提出“兩岸化”的概念,并透過高爾頓·奧爾波特的族群接觸假設,探討兩岸大學生進行交流對促進雙方理解與認識所產生的影響,以此檢視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成效。

關鍵詞:兩岸大學生交流;和平教育;兩岸化;族群接觸假設

一、前言

自1949年以來,兩岸分治,形成長期對峙狀態,直到1987年臺灣地區“戒嚴令”的解除,雙方關系才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1991年,臺灣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及具有民間性質的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專門負責處理大陸相關事務;同年,通過“《國家統一綱領》”,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兩岸關系正式邁入新紀元;1992年制訂并實施《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暨施行細則》(簡稱兩岸關系條例),兩岸關系自此有了更進一步的法律保障,朝向制度化與理性化發展。[1]

相應地,大陸從1979年以來,先后頒布《告臺灣同胞書》、《關于對臺灣進行教育交流的若干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收和培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地區及臺灣省學生的暫行規定》等,對臺灣的交流政策措施逐步具體化。其中,1997年頒布的《臺灣同胞投資保護相關規定實施條列》第19條規定,在大陸投資的臺灣同胞子女在大陸地區上學將會被視同國民教育,可以就近申請進入當地中小學讀書,更顯彈性。[2]

至于兩岸高等教育交流與招生方面,大陸自1979年起便開放暨南大學的13個專業,通過大陸高考招收港、澳、臺三地的學生進入本科學院及研究所就讀,但當時臺灣當局不鼓勵臺灣學生到大陸求學。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陸繼續開放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大學,持續向港、澳、臺等地招收學生。當時,去大陸升學的臺灣學生主要選擇三大領域就讀:第一,傳統中華文化學科,如中國文學、歷史、哲學、宗教、音樂、考古、人類學等;第二,經營管理與商業學科,如法律、金融、貿易與業務等;第三,醫學相關學科,如中醫、藥學等[3]。從國務院對臺辦公室當時制定的兩岸交流政策中可以看出,大陸高校招收臺灣學生的目的在于增強臺灣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除了招收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之外,大陸還為臺灣學生提供各種短期班、函授班、進修班、培訓班等非學歷教育,允許臺灣學生到大陸學校進修、旁聽,考試合格即頒發結業證書。[4]

繼1993年鄧小平南巡后,大陸更加確立了改革開放路線。自此,兩岸高等教育之間的交流力度大幅提升。例如,直至2014年,大陸已開放200所高校對臺招生,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超過3萬人。目前,仍有將近7000名臺灣學生在大陸高校就讀[5]。限于臺灣政府目前只認可大陸“211工程”與“985工程”等高校學歷,近些年,畢業于大陸高校的臺灣學生大多選擇留在大陸工作、前往國外繼續求學、移民到其他地區,或回到臺灣私人企業工作。

在兩岸大學生交流方面,隨著臺灣1993年允許大陸的專業人士和學生以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目的訪問臺灣之后,據統計,自2002年1月1日至2009年10月底,有近2萬名大陸學生通過官方正式渠道參訪臺灣[6]。而臺灣學生利用寒暑假訪問大陸的人數更不計其數。

盡管近年來兩岸關系日趨和緩,但民意調查顯示,目前,臺灣人民對兩岸關系仍持保留態度,并未完全排除兩岸可能隨時出現緊張情勢[7],兩岸的合作伙伴關系仍有改進的空間。臺灣和大陸都不能否認雙方分離50多年的政治現實,但彼此繼承共同的歷史、文化和語言,共享儒家包容性和多元化文明共存的信念,可能是臺灣和大陸雙方人民開展良好交流的有利條件[8]。特別是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架構》(ECFA)簽署后,臺灣可以通過大陸接觸到世界;同時,大陸可以進一步了解臺灣過去民主發展的跌宕歷程。維持兩岸社會、政治、經濟和貿易的適度交流狀態,尤其是持續的兩岸大學生交流,是否可以增進兩岸的相互理解,甚至有助于兩岸在亞洲及全世界的和平發展,值得進一步探討。[9]

有鑒于此,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為主,首先,概述兩岸分治后雙方對彼此學生的招生政策;接著,討論近20年來臺灣學生赴大陸、大陸學生赴臺灣求學與交流的過程;最后,試圖檢視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成效,進而探討大學生交流對于提升雙方理解與認識的影響。

二、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歷程、政策與影響

(一)歷程

過去20年來,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發展歷程可劃分為隔絕期(1949-1987年)、交流初期 (1987-1999年)、交流和解期(1999-2008年)、交流成長期(2008年至今)四個時期。[10]

從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兩岸不同時期策略的差異性。相關研究指出,政策的形成與轉變通常會受三股時勢影響,分別是問題潮流(problem stream)、政策潮流(policy stream)和政治潮流(political stream)。這三股時勢潮流在特殊時機交匯在一起,成為政策轉變最佳時機的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11]。以兩岸交流相關政策的制定為例,臺灣深受上述三大潮流,包括“立法院”的態度、教育主管部門和執政黨的決策、在野黨(如民進黨)的立場、公私立大學的角色、社會大眾的觀感等影響。因而在推動兩岸相關政策制定時,顯得格外敏感。大陸的涉臺政策則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從具體國情出發與現實的國際環境相適應,進而交織而成政治決策。[12]

(二)政策與影響

從上述近20年來兩岸的交流發展歷程,可看出:文化教育交流為先,經貿交流次之,政治交流則被視為敏感項目。其中,交流活動以高等教育項目最多,尤其自1990年以后隨著兩岸關系的改變,兩岸大學生之間的交流,無論是短期交換或長期學習,都獲得了長足進展,雙方學生對于兩岸社會的認知也逐漸發生重大改變。以下僅針對臺灣學生赴大陸與大陸學生赴臺交流的政策及影響,進行探討。

1.臺灣學生赴大陸交流政策

(1)大陸高校對臺灣招生政策的演變

如上所述,盡管兩岸關系的發展起伏不一,但臺灣始終以“文教優先,經貿主軸”為政策發展方向,希望通過文教交流營造兩岸溝通的渠道。大陸則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進行對臺工作[13]。大陸對臺灣學生的政策始終與對香港、澳門等地區學生的政策結合在一起,其招生政策可分成欣欣向榮優惠有加期(1950-1957年)、打壓斷絕到持續嘉惠期(1957-1966年)、停滯潛伏到呼應互動期(1967-1979年)、恢復生機到明確承認期(1980-1989年)、突破成長到尚待觀察期(1990年至今)五個時期。[14]

整體而言,1990年是大陸招收臺灣學生人數急速增長的一年。由于臺灣方面的媒體逐漸開放,大幅關于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情況的報導間接影響臺灣學生到大陸求學的意愿(尤其是想學中醫的學生),且人數愈來愈多[15]。在大學本科招生方面,1990年,北京大學等7所大學發布聯合招生簡章,并在各報名地點發行《考試大綱》,考試地點由香港考試局和澳門中華教育會安排。1998年,教育部特別批準開放福建師范大學及福建中醫學院于1999年以單獨招生、單獨考試的方式招收臺灣學生。可以說,該政策是大陸進一步加強兩岸交流與推動臺灣認可大陸學歷的積極做法。

此外,根據學者王嘉州、李侑潔等人歸納的大陸對臺灣高教交流的政策發現,大陸政策有逐漸松綁與擴大層面的趨勢。例如,除了提高對臺灣招生的優惠、將臺灣學生比照大陸學生收費外,大陸還逐年增加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承認臺灣大學學歷、開放15類專業證照考試資格、高三學生憑臺灣學測(高考)績優成績可直升大陸的大學等[16]。其中為了促進臺灣青年學子赴大陸交流,自2006年,大陸全程給予臺灣學生落地接待的政策,深受臺灣學生歡迎,受益者眾多。近年來,許多大學生通過兩岸大學姊妹校等交換形式,前往對岸高校進行數月至1年的交換學習。由于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一開始只承認大陸地區41所學校的學位(后增至111所高校),多數臺灣交換生在大陸姊妹校所選修課程的學分無法獲得抵免。但每年仍有不少臺灣學生選擇到大陸進行學術交流與交換學習。

(2)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與交換的影響

如上所述,從1979年大陸開放對臺灣招生到2014年為止,在大陸交換學習的臺灣學生人數超過3萬人,學生選擇的主修專業包括傳統中華文化學科、中醫、經貿、法政等。其中大部分臺灣學生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大陸學歷不被臺灣認可,因而必須選擇留在大陸工作,或就職于臺灣的私人企業。相對地,大陸在2005 年則公布一系列對臺灣文教交流的新措施,如降低臺灣學生的學費、為臺灣學生提供獎學金、對招收臺灣學生的院校進行專項補貼、協助臺灣學生就業、認可臺灣高等學歷等,以吸引臺灣青年學子前往大陸就學[17]。可見,兩岸當局對于臺灣學生到大陸求學的態度與政策迥異。

從“留學”的定義來看,臺灣學子赴大陸求學嚴格來說只能算“準留學”[18],因為臺灣和大陸有著相同的語言、文化等基礎,使赴大陸求學的臺灣學子縮短了國外求學所遇到的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的適應過程[19]。盡管如此,這些臺灣學生在兩岸關系中仍屬于特殊群體。在大陸高校中,當地人對他們以臺灣同胞身份相待,所以可以住在留學生宿舍樓、免修政治課程、由學校專人負責輔導等。回到臺灣之后,他們又被特殊對待,如其學歷大多未能得到承認,所以在求職過程中常常無法獲得同等待遇。

然而,這些身份特殊的臺灣學生也可能成為推動未來海峽兩岸關系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群體。由于兩岸交流已是大勢所趨,如何利用臺灣現有優勢、培養熟悉兩岸事務的專才,以應對日益繁雜的兩岸交流問題,是開創兩岸新局面的關鍵。

從1990年至今,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與交換人數的增加,與臺灣“戒嚴令”頒布之后大陸信息較易獲得,以及海峽兩岸各項交流日益頻繁有關。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與交換人數呈穩定上升之勢,交流的學校從沿海地區擴展到內陸地區。在這種潮流下,大陸對臺招生與交流政策勢必延續原有的發展,也將對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造成磁吸效應,形成又一批臺灣人才流向大陸的趨勢。臺灣學者詹盛如在調查兩岸教育合作將如何影響兩岸的人力資本流動時發現,在大陸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各方人才,兩岸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時,臺灣可能將面臨人才流向大陸等問題。[20]

2.大陸學生赴臺灣交流政策

(1)學位生政策演變

1987年11月,臺灣放寬大陸杰出專業人士到臺灣的限制,間接促成日后大陸游客訪臺的政策。1993年,臺灣更進一步開放大陸專業人士和學生以文化教育交流的目的到臺灣訪問,迄今人數已超過數萬人。兩岸在進行高等教育交流時,無論短期交換或長期學習,雙方學生對兩岸社會的認知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尤其大陸學生停留臺灣愈久,愈能深入了解臺灣的民情風俗和高等教育發展特色。[21]

近年來,兩岸高等教育交流中最大的突破當屬2010年臺灣認可大陸41所高校學歷及開放大陸學生到臺灣就讀政策。這項政策實施前后歷經10余年,臺灣“立法院”于2010年8月三度修正并通過《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第22條、《大學相關規定》第25條及《專科學校相關規定》第26條,開放招收大陸學生到臺灣攻讀學位,開啟了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新一頁[22]。其中,招收大陸學生政策中仍有若干限制規定,例如僅認可大陸學術聲望卓著、辦學質量績優的高校;規定每年赴臺大陸學生的招收總量;對于醫學、高科技等領域學歷限制認可;不予加分優待;大陸學生招收人數采取外加名額形式;政府不編列大陸學生獎助學金預算,但各大學或社會團體提供的獎助學金不受此限;大陸學生到臺灣以就學為目的,不得到校外打工或兼職;大陸學生停止修業或畢業后須離開臺灣;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與證照等[23]。這些政策引起大陸當局的高度重視。

盡管如此,2011年9月,大陸學生開始正式到臺灣攻讀學位的人數從最初的965人、2012年的989人、2013年的1865人,到2014年的1804人。四年來,臺灣的大陸學位生共有約5623人,且有173人已完成學業,陸續返回大陸就職或深造[24]。大陸學位生每年到臺灣的人數上限是臺灣大學生總量的2%。相比之下,每年仍有大量大陸交換生進入臺灣的各高校求學。例如,2010 年以前,大陸學生只能通過交換到臺灣研修,據統計,2007年只有 823 人,2008 年增加到1321人。加上近年來臺灣大專校院因少子化招生壓力倍增,大陸也積極拓展兩岸交流,以致大陸交換生人數由2009年的2888人、2010年22488人,激增至2011年的31110人。[25]

2011年9月,大陸學生首度到臺灣就讀大學院校,其中臺灣公立大學只可招收研究生,私立大學則招收大學本科生。到了2012年,臺灣逐步增加對大陸學歷認可的高校,如由原先41所增加至129所,招生省市也從沿海6省市增為8省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北、遼寧。2014年,又透過兩岸教育交流規范的簡化與松綁,檢討對于大陸學生的招生、就學狀況及相關法令,并增加兩岸大學“雙聯學制”的可行性。

研究顯示,雖然多數大陸學生對于赴臺就讀持正面態度,認為到臺灣的學習經歷可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體會到了兩岸文化、教育和制度上的差異及互補之處,但也有一些人在臺灣就學期間感受到一些“特殊待遇”,包括因上述招生政策所帶來的限制等[26]。比如,多數大陸家長與大學生不了解臺灣高等教育制度;對臺灣高校認識有限;學費與生活費比大陸部分高校貴;大陸學生對臺灣整體環境缺乏認識;臺灣尚未為赴臺就讀的大陸學生提供畢業就業與長期居留的機會;文化刺激不及國外多元;未提供政府部門的獎學金;一流大學的辦學經費不如大陸頂尖高校充足等。這些都會影響大陸一流學生赴臺就讀的意愿。[27]

(2)交換生政策演變

除了開放大陸學生到臺灣就讀與承認大陸百余所高校的學歷外,近年來,通過兩岸大學姊妹校交換形式,前往臺灣高校進行數月至1年交換學習的交換生人數亦逐年提升。臺灣各大學自1999年招收大陸交換生迄今,根據臺灣元智大學原校長彭宗平分析,目前臺灣147所大學中,已有超過 115所(將近八成)大學與大陸300多所高校簽訂了姊妹校約,總合約數多達1039個,為學生提供共計約8000余個交換機會[28]。其中大陸交換學生來臺灣可分為三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大陸學生到臺灣主要參加短期的學術交流活動;1998年前后,臺灣“清華大學”與大陸李政道基金會合作,邀請首批大陸學生到臺灣進行為期6~8周的研修,引起各校起而效仿;2008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將大陸學生到臺灣的時限4個月延長為1年,可稱為第三階段的序幕[29]。到臺灣進行短期交流與交換的大陸學生人數從2009年的857位,增長到了2012年的約2萬人(包括兩星期到兩個月的短期交流生)。[30]

(3)大陸學生赴臺灣求學與交換的影響

隨著大陸學生的到來,愈來愈多人關注大陸學生對于臺灣的學業、社團、生活與文化適應,以及對臺灣高等教育的整體影響等問題。研究顯示,開放大陸學生到臺灣就學有助于增強臺灣高等教育學府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高校的競爭,也將影響未來臺灣高等教育的質量與發展[31]。臺灣憑借與大陸語言、文化共通,地理位置相近,大學校園的自由多元與信息開放,學費與生活費較香港及歐美國家低廉等因素,吸引了若干與臺灣地理位置相近省份的大陸學生到臺灣求學[32]。因此,整體而言,招收大陸學生可能會為臺灣帶來重大影響,包括增進兩岸青年文化互動與了解,擴大學生視野,刺激臺灣學生的學習動機,解決臺灣的大學招生人數不足問題,增加學校收益,達到兩岸關系正常化與永續發展等目標。[33]

研究發現,即使在海外留學,大陸學生仍向自組的社團靠攏,易局限在封閉性結構的社會網絡中,影響其與本地生的交流。臺灣與大陸的文化有相通之處,大陸學生在臺灣學習所面臨的語言、文化等障礙較小。開放大陸學生到臺灣就讀大學,不僅可以促進兩岸青年彼此之間的了解和良性學習互動,也攸關臺灣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34]。因此,如何透過招收大陸學生的機會,整合各級教育資源,發揮兩岸高教互補的效果(如透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輸出臺灣技職教育等),再造兩岸共享文化創意市場;結合傳統與創新的動力,日后進一步推動華人圈的學術研究,合作建立世界級的華人學術期刊等,都是在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之外,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35]

三、兩岸化概念與族群接觸假設

如前所述,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與兩岸關系的和緩,兩岸面臨全球高等教育人才流動與競爭的挑戰,有必要重新檢視雙方大學生交流的成效與困難,以協助雙方的理解與定位,甚至在全球競爭中,進一步達成兩岸高教合作與互惠的局面。

本文將“兩岸化”(cross-straitization)定義為“兩個地區之間的文教交流能降低沖突,進而帶來和平的過程”。換句話說,隨著兩個地區之間的文化教育交流程度升高、密集,其彼此之間的和平程度也會提升(見圖1)。

美國學者高爾頓·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的“族群接觸假設”(Contact Hypothesis)主張透過不斷接觸,減少族群之間的摩擦、增進彼此的了解及接納度。本研究的確發現,兩岸大學生之間的確存在該理論所述的“過失無知”(faulty ignorance)現象,即兩岸大學生在交流前,的確存在對雙方的刻板印象;但雙方經過交流,透過不斷地接觸后,不但比較能設身處地了解彼此的想法,甚至進一步成為朋友的新關系。[36]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主要在于檢視與比較兩岸大學生交流的發展與成效,透過文件分析、文獻探討等方法,回顧兩岸交流相關政策、兩岸大學生在對岸求學與交流的發展過程,以及“兩岸化”與族群接觸假設,對于大學生交流的影響進行分析與探討。最后,以此檢視兩岸高教交流的成效。研究發現,盡管兩岸對于彼此的招生政策各有不同的著眼點,但雙方近20年來都朝向透過交流來增進下一代彼此理解且逐步開放的方向發展。無論是長期留學,還是短期交換,兩岸大學生之間的交流都獲得了長足進展,雙方學生對于兩岸社會等認知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兩岸大學生互相交流的過程,有助于提升雙方的相互理解與認識,進而降低兩岸的隔閡與敵視。換言之,兩岸大學校園如能營造更多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就可增進雙方的認識與友誼。

參考文獻:

[1]黃昆輝.大陸政策與兩岸關系[R].臺北:“行政院”大陸委會,1993.

[2]周祝瑛,楊景堯.教育愿景2020 [M].臺北:學富出版社,2012:51~81.

[3]周祝瑛.留學大陸Must Know[M].臺北:正中書局,2002.

[4]中共對臺文化交流策略文件匯編[G].“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

[5]李蜚鴻.中國崛起.臺生成兩岸溝通橋梁[N].旺報,2012,04(11).

[6]高孔廉.兩岸文教交流的過去與未來公共政策論壇之高等教育系列12:開放陸生來臺對臺灣教育、文化、經濟的沖擊[R].臺北:臺灣政治大學,2009.

[7][22]陸委會.陸委會委辦及補助辦理之兩岸文教交流統計圖[EB/OL].http://www.mac.gov.tw/lp.asp?ctNode=5716&CtUnit=3992&BaseDSD=7&mp=1,2012.

[8]Liu,,Frank.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EB/OL]. http://www.tfd.org.tw,2010.

[9]趙春山.循序漸進,推動兩岸關系,全面正常化[A].“國政”分析報告0900-008號,2010.

[10]陳志柔.近二十年兩岸關系的發展與變遷[M].臺北:海基會出版社,2008.

[11][35]張鈿富.開啟兩岸文教交流的政策之窗[R].廣州,2010.

[12]楊開煌.中共“對臺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N].東吳政治學報,1997.

[13]游騰穎.臺灣地區學生赴北京高等院校就學現況之研究[D].臺灣:淡江大學,2001.

[14]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5]莫詠國.港澳臺生赴大陸就學人數統計表[G].京港學術交流中心,1998:5-24.

[16]王嘉州,李侑潔.赴陸交流對臺灣學生統一意愿之影響[J].社會科學論叢,2012,6( 2):1-34.

[17]何秀珍.兩岸文教交流策略分析[EB/OL]. http://ct100.chihlee.edu.tw/files/11-1011-6.php,2013-12-23.

[18]楊思偉.西進的國際化迷思,大學教育別盲從躁進[R].臺北: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2001.

[19]沈清松.兩岸文化交流的分析與展望[A].見:兩岸文化交流十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時報,1997:13-14.

[20]Choudaha, R. & Chang. L.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J]. World Education News and Reviews,2012,25(2).

[21]University World News. Taiwan: Recruit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Begins[EB/OL]. http://www.universityworldnews.com,2011.

[23]The Terrestrial Coming to Taiwan,Ministry of Education Opposed That“Three Limit Six Non-Academic Qualifications” to Enter the Law[N]. China Times,2010,5(5).

[24]成群豪.陸生來臺就學人數之教育觀察[J].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1):40-43.

[25]黃萬傳.開放陸生來臺就學之省思[J].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1):32-39.

[26]黃楊.首批赴臺陸生“畢業季”的困惑[ED/OL].http://big5.huaxia.com/thpl/tbch/2013/07/3425354, 2013-07-12.

[27]王敏.大陸高中生赴臺求學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基于對南京市六所高中的調查[D].江蘇: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2012.

[28][29]林奇伯.大陸學生留學臺灣引爆善意競爭[J].遠見雜志,2009:275.

[30][32]楊景堯.大陸學生臺灣夢[M].臺北:中華文化基金會,2012.

[31][34]張國保,張馨萍,楊淑涵.日本及韓國招收外國及大陸學生對臺灣之啟示[M].臺北:中華文化基金會,2010.

[33]Tien, Flora, F. H.Recruiting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Perspectives from Taiwan and China[D]. Taipei: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2010.

[36]Bickmore S. T.NEH Seminars: Collaborative Commun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English Journal, 2005,95(2): 35-40.

編輯 吳婷 校對 朱婷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日韩|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欧美人人干| 97se亚洲| 一本色道久久88|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91青青视频| 免费播放毛片| 欧美精品v|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思思热精品在线8|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91美女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欧美色综合网站| 99久久性生片| 三区在线视频|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91麻豆精品视频|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欧美成人A视频| 999福利激情视频|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色偷偷综合网|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国产va在线观看|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激情亚洲天堂| 亚洲网综合| 欧美日韩第三页|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91高清在线视频|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免费无遮挡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