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雪
摘 要:香港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展了計算機程的設計和教學;目前,香港在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文章從發展戰略、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資源建設以及師資培訓四個方面對香港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進行概述,以期為內地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香港;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培訓
21世紀,人類步入了以經濟全球化、世界信息化和教育一體化為主要特征的競爭時代。“信息化”一詞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引發了教育信息化潮流。基礎教育信息化作為提高公民信息素養的奠基性工程,是教育應對信息化趨勢的本質要求和必然選擇。香港作為世界金融、科技和信息中心,是為數不多較早開展信息技術教育(香港稱之為“資訊科技教育”)的地區。研究香港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經驗,對內地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戰略
政策指引實踐。先進的戰略理念是香港基礎教育信息化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香港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進行計算機課程的設計和教學工作。1982年,計算機被首次引入香港的學校。同年,香港修訂了中學四、五年級的計算機課程綱要,并在30所中學開展試驗項目,將計算機課程作為會考科目。1985年,計算機成為香港中等學校課程的學科之一[1]。自此,香港的信息技術教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1997年,時任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關于強化信息技術教育的舉措,包括政府增撥經費,以提高中小學校的計算機配備數量;在10所小學和10所中學推行資訊科技先導計劃,以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最佳教學模式;在中學設立多媒體學習中心,促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等。
1998年,香港出臺了第一份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文件——《與時俱進:善用資訊科技學習五年策略》(以下簡稱《五年策略》),其宗旨是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以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在這一核心思想的引領下,該文件提出三個具體目標:使學生成為具有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個體,使學校成為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場所[2];為學生提供利用網絡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機會;使學生學會篩選、分析和處理各類信息,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識。
2004年7月,香港教育部門頒布了第二份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文件——《善用資訊新科技,開拓教學新世紀》,其中不僅總結了《五年策略》所取得的成果和出現的弊端,而且從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層面制定了香港信息技術教育的未來發展目標。例如,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校領導的管理能力、改善教師的教學能力、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豐富信息化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借助信息技術推進教育改革等。
2007年10月,香港教育部門發布了第三份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文件——《適時適用科技,學教效能兼備》。該文件指出一些學校片面追求技術的誤區,強調基礎教育信息化應著眼于以人為本,而不應僅僅關注技術,資訊科技要同時成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工具,即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能一味地鼓勵其使用信息技術,而忽視教師指導的作用,應避免兩者間不平衡現象的出現。同時,文件明確提出,2009-2013學年在香港中小學校全面推廣電子學習,以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最終實現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的雙向提升。
在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緊隨時代步伐,始終把提升學生和教師的信息化能力作為核心發展戰略,不斷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層次發展。
二、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硬件設施建設和網絡設施建設兩個部分。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香港特區政府不斷增加財政撥款,購買計算機和其他硬件器材,并加強后期管理和維護。相關數據顯示,1997年,香港特區政府撥款2.54億港幣,為每所小學增添15臺計算機,其中2臺與因特網連接。此后,特區政府逐漸加大資金投入力度,1998年,耗資近26億港幣,為香港每所小學配齊100臺計算機,同時更新中學已有計算機及其他硬件設施。在《五年策略》實施期間(1999-2003年),香港政府陸續投入60多億港幣,用于1200多所中小學的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03年,全港中小學校均已完成多媒體教室的建設,同時大多數學校成立了多媒體學習中心[3]。2003年至2006年年底,香港政府共投入約72億港幣,用以改進和提升中小學校的硬件設施。2007年香港教育署公布的信息技術教育統計指標顯示,香港小學階段的生機比已達到6:1,中學階段的生機比達到4:1,超出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平均水平。近年來,香港地區中小學校的計算機擁有量及相關硬件配備量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不僅在數量上遠超預定目標,而且在質量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在網絡設施建設方面,香港特區政府于1998年推出“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該策略明確指出,在加強網絡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提升香港地區的網絡服務水平,以期在全球網絡互聯的新世紀使香港順利成為世界領先的數碼城市。隨著該策略的實施與推進,2001年,香港已成為全球網絡設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這為其校園網絡的構建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技術支撐。在這一廣闊的發展背景下,一方面,特區政府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于中小學校園網絡系統的建設。例如,向每所學校提供為期3年的網絡環境建設專項經費,啟動校園網絡建設。到2007年,全港公立學校均實現了寬頻網絡連接的目標。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港中小學均已完成校園網的建設工作,即網絡幾乎覆蓋了香港校園的每個角落,包括教室、多媒體機房、教師辦公室、圖書室等。另一方面,特區政府不斷采取措施,促進校園網絡的正常化發展。例如,為學校推薦或安排網絡服務公司,以協助學校加強校園網絡的日常管理和系統定期維護;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制定科學的技術行為規范;提供權威的建設規劃指南等。
三、信息化資源建設
信息化資源建設作為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與靈魂,是促使其良性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香港特區政府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始終將信息化資源建設列為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重點建設項目。1998年,在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下,香港成立了當地迄今最大、點擊率最高的教育網站——香港資訊校園。該網站以推動學校師生使用互聯網服務為目的,到目前為止已為800余所中小學提供網絡服務。
1999年,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全民共享,香港成立了優質教育網上資源中心。該資源中心包含教學素材、文獻資料、教學案例等多項內容,為師生隨時獲取所需教育資源提供保障。就學生而言,利用此網絡空間獲取知識與信息,不僅有助于其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而且有利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就教師而言,一方面,通過此資源中心不僅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資訊、計劃、報告和教育成果,還可以獲取優質的教學資料、教學課件以及教學案例,為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高效教學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教師也可通過網絡上傳教學資源,促進優質資源的流動,最終實現教育資源的網絡共享。
2000年8月,香港教育部門建立了全球首個網上教育電視頻道——香港資訊教育城[4],分為公眾、家長、教師和學生四個頻道,內容涉及教育前沿動態、教學資源、信息技術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這一項目資源的建立,為廣大用戶提供了更為廣闊、有效的學習內容,強化自主學習過程,促進終身學習觀念的形成。
2003年,香港正式開通了以教育內容為主的全新門戶網站——學校團隊(School Team),其宗旨是加強師生間、生生間以及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和交流,為教師、家長和學生提供了一個多邊的網絡互動平臺。
近年來,隨著特區政府對信息化資源建設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內容也愈加豐富,不僅包括素材類教育資源和網絡課程建設,還涉及教育資源建設評價、教育資源管理系統開發等方面。
四、師資培訓
教師作為教育改革的主導力量,是實現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所在。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要求教師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現代教學方法、靈活運用信息資源的能力等。香港自1998年開始著手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五年策略》將師資培訓劃分為四個水平,即基本程度水平(接受有關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和教學軟件的應用培訓)、中級程度水平(接受有關在備課和授課時使用信息技術的培訓)、中級偏上程度水平(接受有關計算機聯網和利用教學軟件備課的培訓)、高級程度水平(接受有關計算機輔助教學和高難度計算機操作的培訓),并對每階段應達到的培訓時長和培訓人數作出了具體說明,其最終目標是全面提升香港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促使其在教學過程中熟練運用信息技術。截至2003年8月,香港所有教師(5.06萬人)均已接受基本程度水平的信息技術培訓。其中,達到中級程度水平的教師占77%、中級偏上程度水平的教師占27%、高級程度水平的教師占6%。[5]
為進一步推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現校校用、班班用、師師用的終極目標,特區政府在不斷加大培訓力度的同時,開始嘗試對信息技術教師的職責和崗位進行重新界定與劃分。例如,教育部門為163所學校各增聘一名資訊科技教師,主要負責各校信息技術的統籌工作,以實現資訊科技教育的專人負責和管理。此外,為體現各學校的教育特色,豐富信息技術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特區政府還專門為250所學校各安排了一名資訊科技統籌員,以協助學校制定、實施及推廣各類信息技術教學的校本計劃。[6]
隨著師資培訓范圍的不斷擴大,傳統的培訓形式已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近年來,特區政府尤為重視教師培訓方式的變革,以轉變傳統的教師教育模式。例如,定期為在職教師安排訓練課程和復修課程,以進一步提升在職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同時,特區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將信息技術列為大學的必修課程、設立信息技術培訓中心等,以促進職前教師專業培養。
五、啟示
內地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雖已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同香港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香港的有關經驗值得借鑒。
(一)政府高度重視,逐步提高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公平程度
香港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始終把資訊科技教育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其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且一直給予強大的資金保障,用以更新硬件設備和改善相關軟件環境。此外,香港特區政府對弱勢群體也提供許多幫助和支持。例如,發放津貼,以保障貧困家庭學生使用資訊科技設施;為殘障人士提供資金補貼等。這一系列措施的施行,無不彰顯特區政府努力縮小教育差距的決心,以期逐步提高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公平程度。
眾所周知,內地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區域以及城鄉間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更新速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直接導致各地信息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內地農村和城市小學的生機比分別為34:1和18:1[7],與香港地區相比差距甚遠。這時刻提醒我們,內地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公平問題亟待解決。
(二)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定位準確
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要求,香港特區政府始終不遺余力地進行相關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以確保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順利推進。通過對香港以往相關戰略、政策的分析可發現,香港特區政府尤為重視教育目標的調整,始終將目標定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態度和價值觀上面。例如,為實現新的培養目標,造就信息社會所需人才,《適時適用科技,學教效能兼備》就中小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實施和評價,教師專業發展,設備資源的管理和開發等問題提出了具體建議;同時,指出應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實現教育教學觀念更新,徹底轉變思維方式,最終確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學習觀和信息觀。這使得香港的信息技術教育在過去幾十年間得到了迅速發展,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內地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必須突破原有的單一線性發展思路,從整體推進的角度進行規劃,將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基礎設施、信息資源、師資培訓等要素有機結合,使信息技術融入到學校教育的生態系統之中,最終實現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優化發展。
(三)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模式:政府推動、企業支持、多方參與
全員參與、各盡其責,是香港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在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職責包括投資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制定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策略、監督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施情況、加強師資培訓和管理等。在政府的號召和推動下,信息技術教育得到香港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各類企業對此投入了大量資金,為學校配備硬件及軟件設施、提供網絡服務、資助相關科研活動等。同時,香港教育部門也組織教育界、商界和資訊科技界的專業人員和團隊共同研究和策劃相關工作,以保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順利開展。縱觀香港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歷程,其巨大成就的取得歸功于香港特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企業的資金支持及教育界相關人士的廣泛參與。與香港地區相比,內地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主要依賴于政府和學校的推動,而企業的支持和參與力度遠遠不夠。因此,政府應采取一定措施,鼓勵和推動社會各類企業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資助,特別要加大對西部和偏遠山區的支持力度,切實提高落后地區的信息化水平,最終實現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5][6]陳俊珂,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較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4,19,20.
[2]王運武.我國香港和臺灣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及其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2):8.
[3][4]鄭芳霞.香港及亞洲各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J].科技視界,2012(31):161.
[7]王攀花,張肖.新加坡與中國的基礎教育信息化比較研究[J].軟件導刊,2013(7):7.
編輯 吳婷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