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福明 劉玉寶
軍校圖書館:如何叫好又叫座
文/鐘福明劉玉寶
“圖書館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網絡用語被火箭軍工程大學學員套改,道出他們喜歡“泡”圖書館的心聲。
而就在幾年前,圖書館卻并不“熱鬧”。筆者在該校2013年的一份《學校圖書館建設與使用情況調研報告》上了解到,圖書館的利用率不高曾讓人憂心。
912份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學員每周不去圖書館的占17.9%,去1—3次的占61.5%,去3—5次的占12.8%,去5次以上的僅占7.8%。
圖書館作為該校標志性建筑,共10層,建設總面積21000平方米,座位2104個(自修室座位908個,閱覽室座位1196個),互聯網電子閱覽室有278個終端,校園網電子閱覽室有70個終端,中外文報刊1200多種,中外文數據庫36個,容量45T。
應該說該校圖書館硬件條件很好,資源也比較豐富,為什么叫好不叫座?調查還顯示:學員去圖書館,借還書占62.6%,看書學習占52.7%,上網占39.8%,撰寫畢業論文占15.2%,其他占8.1%。官兵閱讀氛圍不濃厚,是服務理念不夠先進,還是管理手段落后?對此,大四學員李正坦言:似乎都不是,大一大二時,學員營為了方便管理,自習時間要求所有學員集中學習,而高年級學員中“拇指族”增多了,大家都熱衷于電子閱讀,“淺閱讀”盛行,去圖書館的自然也就少了。
“到館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服務育人的重要陣地,圖書館應該在引領學員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上多下功夫。”該校領導告訴筆者,從前幾年開始,他們針對到館率不高的問題,展開了一項長期跟蹤調研。
這是一個讓許多軍隊院校感到頭疼的現象——
為吸引更多的讀者,該校對學員實行開放式自習,學員營不再干涉、規定學員自習地點,鼓勵學員到圖書館上自習。
為保證開放的時間,圖書館閉館時間晚于學員下晚自習時間,每周開放時間達98小時,遠遠高出總部每周開放70小時的標準。
他們還在學員營建有14個素質拓展圖書閱讀室,為教員和學員開展教學研究提供支撐。建成“戰地流動圖書室”,配備各類書籍1000余冊及“電子書包”,伴隨實彈發射、跨區駐訓部隊,開展隨隊文獻信息服務保障。
此外,他們還設立漂流角、音樂角、電子閱讀區、研討室、放映廳,以及咖啡休閑閱讀區,提供信息共享空間和人性化服務。系列“組合拳”打出后,圖書館無論從精神風貌、還是服務質量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觀,受到了教職員工的點贊。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調研,發現到館率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該校發現,從硬件和制度上確保讀者方便閱讀只是提高到館率的前提和基礎,要引領全民閱讀,還需要在激發讀者學習的內在動力上下功夫。
如今,該校圖書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開展一次讀書活動。第四屆校園讀書節之“搜書大賽”“圖書淘寶”系列活動、“悅讀·分享”讀書沙龍、評書征文、“優秀讀者”評選……
該校積極鼓勵機關干部、教員、學員在圖書館舉辦各種講座、學術交流和沙龍,圖書館的利用率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文獻信息中心、情報服務中心和學術活動中心,是現代圖書館的三大職能中心。該校圖書館始終扭住文獻信息服務這一核心業務來開展工作。
購書方面,以教學科研和讀者需求為牽引,建立讀者需求采集反饋機制,所購書目以教員、學員需求為主導,定期收集讀者反饋,每次邀請教員、博士代表赴圖書賣場采購,增強購置書刊的針對性。同時,大力開展原文傳遞、科技查新、三大索引收錄以及情報參考咨詢等學科服務,并對把流通量少、利用率低的書刊及時下架,保證館藏資源常更常新,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要。
該校以信息化技術手段為依托,適應讀者現代閱讀方式需要,引進自助借還系統,購置博看觸摸屏報刊一體機和歌德電子書借閱機等,在用好總部配發的數字資源基礎上,引進CNKI、超星等13個中文數據庫。自建“學員電子書包數據庫”“國學精粹數據庫”“最新暢銷圖書”“學科外文原版圖書”等18個數據庫,進一步滿足學員綜合素質拓展需求。校園網數字圖書館年均點擊率達150余萬次。
“家屬、孩子,甚至連校內民工都能進入圖書館。”據該校圖書館領導介紹,他們不但“開放辦館”,還簡化借還書程序,學員將書籍放至指定地點即視為還書。如今,閑暇之余到圖書館讀書已成為該校教職員工的一種習慣和享受,圖書館也逐漸成為廣大讀者的精神家園。★
責任編輯:邢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