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2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然玉的同名文章指出:1月30日,漳州市旅游局聘請曾因造謠被治安拘留過3次的“民生哥”吳劍雄為花樣漳州品牌宣傳員。有網友指出,“民生哥”是漳州知名網絡營銷達人,擅長網絡營銷炒作,從法律上說,作為一位正常的公民,“民生哥”吳劍雄自然有權利自主擇業、平等就業。可是,輿論觀感就是另一回事了。事實上,吳氏所慣用的營銷方法,并算不得體面——制造謠言、聳人聽聞、煽風點火,諸如此類的伎倆,雖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卻終究為人所不齒。這其實也傳遞出公共職能部門試圖改變傳統的官樣文風、官樣思維,繼而以更現代的方式實現品牌推廣的善意初衷。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一段時間以來,眾多的政務微博、官方微信等等,已經變得越來越輕松活潑,越來越充滿魅力。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必要重申一個常識。那就是,官方背景的互聯網形象主體,絕不應自我等同于某些功利化的“自媒體”。
2月19日,新華網發表秦宏同名文章指出:近兩年,新春佳節,“鄉愁”便會泛濫,城里人返鄉之后的各種看不慣、不適應,變成了描繪農村落后、落寞的“鄉愁”文章,甚至形成對“鄉丑”的批判。以“博士返鄉日記”和“一個農村媳婦眼中的鄉村圖景”為代表,用城里人的視角去分析鄉村的問題、批判鄉村的現狀、感嘆鄉村的落后,似乎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居高臨下的視角,旁觀者清的姿態,游子們多情的“鄉愁”中,很難見到“誰不說俺家鄉好”式的由衷贊美,滿屏都是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扼腕嘆息和所謂的理性探討。描述農村破敗、落后和未來發展前景暗淡,挑問題的多,但有建設性意見的少,想去改變的少。家鄉沒了希望,只好用“鄉愁”表達一聲嘆息。“鄉愁”雖多,卻難見勇于回鄉做出改變者,只說不做的“鄉愁”無益于鄉村落后面貌的改變,與其在文字上表達愁緒和悲壯,不如把“鄉愁”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
2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郭雪營的同名文章指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9日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黨媒必須姓“黨”,這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必然要求。改革發展之巨輪由黨掌舵,才能乘風破浪,勇立時代潮頭。而黨的意志轉化為人民的意志,離不開新聞媒體的橋梁作用,離不開新聞媒體精準而有效的傳播。黨媒姓黨,必須要有看齊意識,根本就在于吃透黨中央的精神。在此基礎上,不折不扣、準確無誤地傳播出來,才能讓人民有“主心骨”。黨媒姓黨,還要有堅定正確的導向。尤其是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當代,社會日趨多元化,思想越來越解放,觀點碰撞愈發激烈,在新聞主戰場,黨媒必須發客觀、真實、生動之聲,真正做到激濁揚清,消除雜音,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