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佳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豐鎮市醫院內科 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199)
單純抗凝治療次大面積肺栓塞療效觀察
賀佳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豐鎮市醫院內科內蒙古烏蘭察布012199)
摘要目的:討論單純抗凝治療次大面積肺栓塞的療效。方法: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從我院收治的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中抽取3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給予單純的抗凝治療,而對照組則給予溶栓加抗凝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結果:實驗組的動脈血氣指標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實驗組的治療顯效率較對照組沒有顯著的差異,P>0.05。結論:溶栓加抗凝與單純抗凝治療次大面積肺栓塞在治療的效果上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單純抗凝治療的方式其出血的風險更小。
關鍵詞單純抗凝治療;溶栓加抗凝治療;次大面積肺栓塞;療效
在大多數的情況肺栓塞癥的治療結果下要取決于患者的實際情況,對于是進行藥物的治療還是介入的治療,要做出正確選擇[1]。根據研究發現次大面積的肺栓塞通常是指不伴體循環的低血壓,或是合并右室功能障礙與心肌的壞死。就當前水平來看,主要有抗凝和溶栓這兩種方法來治療次大面積肺栓塞[2]。我院為研究單純抗凝治療次大面積肺栓塞的療效進行本次研究分析,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選取30例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進行溶栓加抗凝與單純抗凝的治療,對兩種方式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將本次研究的內容做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從我院收治的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中抽取4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其中,對照組共有14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2例,男性患者占12例,年齡為28歲至71歲,平均年齡(47.21±5.39)歲;
實驗組有16例患者,其中男性占11例,女性占5例,年齡為27歲至72歲,平均年齡為(49.81±5.53)歲。
經確認,兩組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在性別比例方面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上,經過t檢驗,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故兩組間可進行比較和分析。
1.2 診斷的方法
讓全部的患者都臥床休息,患者在其住院期間要進行一系列的治療如:吸氧、抗炎以及糾正心衰等。
實驗組:于皮下注射5000-7500IU的低分子肝素,1次/12h,在2天后加用口服的法華林片2.5mg.1次/天。
對照組:該研究使用尿激酶(UK)2萬IU/Kg,并盡可能在在兩小時內滴注完畢,并給予抗凝藥物的治療且至少每天保持一次,其余使用藥物的治療與抗凝組達到相同。
1.3 肺栓塞療效標準
依據肺栓塞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將本次研究結果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三級評定標準[2]:
顯效: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癥狀出現了明顯的減緩或是消失的情況;
有效: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的癥狀有明顯好轉,但是肺動脈造影的顯示結果有小于50%的缺損段。
無效:癥狀相較于治療之前沒有改善,且肺動脈造影中的缺損也無明顯的變化。
1.4 統計學的方法,
兩組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情況的研究數據,在本次研究結束之后,均準確無誤地錄入到SPSS19.0軟件中進行統計數據處理,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的為計量資料,其對比方法為t檢驗;使用例數(%)表示的為計數資料,其對比方法為卡方(X2)檢驗。當p<0.05,則表明兩組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之間,對比治療效果的數據存在著差異,統計學具有意義。
2.結果
2.1 動脈血氣指標比較:兩組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相較于治療之前,其動脈血氣指標有了明顯的改善,差異顯著,p<0.05;治療之后,兩組患者的動脈血氣指標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的數據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比較兩組的動脈血氣指標
2.2 肺栓塞患者的療效比較:兩組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在治療的總有效率上沒有顯著的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的數據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肺栓塞治療效果比較
2.3兩組肺栓塞患者并發癥比較:
從兩組患者并發癥方面,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低于對照組,前者發生并發癥2例,對照組發生并發癥8例,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 兩組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的INR比較:實驗組的患者其INR為(2.08±0.12),對照組的患者其INR為(2.11±0.09),兩組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在確診AEP后臨床應立即治療,因此與其治療的相關方法有多種,如比較好的治療手段有外科手法或是內科的治療等這些都是常見的一種治療的手法,但一般情況下都要根據根據病患者的不同情來判定[3]。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在治療這種疾病的時候,一般治療溶栓和抗凝治療都是采用內科手法。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APE時采用抗凝治療法其總有效率達到85%,在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療后該動脈血氣指標得到了比較明顯的改善。而在治療過程中,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少,發生出血等情況少,凸顯出這種單純抗凝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本次研究還對患者治療后的INR進行了比較分析,INR是指由凝血活酶所測得的參比血漿與正常血漿的PT比值和所用試劑標出的ISI值計算得出,當INR的值越高,則表明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時間則越長。一般來說健康成年人,其INR值大約1.0,而患有靜脈血栓的患者的INR值一般應保持在2.0~2.5之間。本次研究后,實驗組的次大面積栓塞患者其INR平均值為(2.08±0.12),對照組為(2.11±0.09),兩組均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綜上所述,溶栓加抗凝與單純抗凝治療次大面積肺栓塞在治療的效果上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單純抗凝治療的方式其出血的風險更小。
參考文獻
[1]劉建,萬鈞,卜小寧等.次大面積肺栓塞的初始治療應該溶栓還是單純抗凝[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4,37(12):958-960.
[2]宋錦文,王志宏,王新林等.導管碎栓聯合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療高危肺動脈栓塞[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10):870-873.
[3]馮琦琛,李選,董國祥等.急性高危肺栓塞介入取栓、溶栓中應用 r-tPA 與尿激酶溶栓時間及療效比較[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460-463.
【中圖分類號】R56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5-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