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蘭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內科三病區 安徽 合肥 230022)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治療的臨床護理觀察
梁昌蘭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內科三病區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目的: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治療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選取我院58例血液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9例),一組為護理干預組,一組為常規護理組。結果:護理干預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總評分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護理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6.90%和31.03%),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在采用血小板輸注措施對血液病患者治療時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臨床護理效果
在正常人機體中,血小板具有止血作用。血小板輸注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因血小板減少或功能障礙引起疾病的有效方法,其可降低血液病患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導致的死亡率[1]。在采用血小板輸注方法治療過程中護理干預措施具有一定效果,針對其進行研究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58例血液病患者,其中,護理干預組29例,男21例,女8例;年齡18-65歲(41.24±5.01)歲;13例惡性髓性白血病,2例惡性淋巴瘤,5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5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4例再生障礙性貧血;常規護理組29例,男20例,女9例;年齡19-66歲(42.31±6.32)歲;14例惡性髓性白血病,3例惡性淋巴瘤,5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4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3例再生障礙性貧血。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組:在患者入院后給以其對癥、飲食、生活、環境和藥物等護理措施。
1.2.2 護理干預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以護理干預措施。①輸注前護理,護理人員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和輸注血小板目的,通過自身所學知識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疑問,穩定其不良情緒,增強治療信心。除此之外,還應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做好一定思想準備。②輸注時護理,在輸注前護理人員應檢查血液質量,確認無誤后簽名登記。護理人員將血小板取回后應即可輸注,并以患者可耐受范圍內快速輸注,便于在短時間內達到止血水平。對于不能及時輸注的血小板,應將其常溫保存,每間隔10min輕輕搖動一下,避免血小板聚集。③輸注后護理,護理人員耐心詢問患者并同患者進行交流溝通,便于及時發現患者出現的異常狀況,提高成分輸血正確認識,增強戰勝疾病信心,對于出現并發癥的患者,應及時報告主治醫生,暫停輸注,保持靜脈通路,并做好搶救準備等。除此之外,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對癥護理,有效預防或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2]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總評分和并發癥發生率,其中,根據我院自行擬定的護理質量滿意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調查,其內容包含病房環境、服務態度、服務及時性、管理規范性和綜合素質,分別為15分、25分、25分、20分和15分,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對護理質量越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總評分相比
護理干預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總評分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總評分相比(分)
注:*代表同常規護理組患者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
護理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6.90%和31.03%),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n(%)]
注:*代表同常規護理組患者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3.討論
臨床上,血小板輸注方法為治療血小板減少誘發的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措施,降低患者死亡率。目前,血小板使用率逐漸上升,其主要因放化療導致患者血小板急劇下降和血液病患者逐漸增多。在對患者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給以患者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保障患者、自身和醫院合法效益,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因此,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提高血小板輸注方法治療血液病患者對護理質量總滿意評分,本次研究中,通過不同護理措施護理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和并發癥發生率之間具有一定差異性(P<0.05)。綜上所述,護理人員在對通過血小板輸注方法治療血液病患者護理時護理干預措施獲得良好效果,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王旭輝.對血小板輸注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7):184-185.
[2]劉丹妍,陳方祥.血小板輸注對血液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0,39(4):449-450,452.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5-01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