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禮
(遵義縣人民醫院 貴州 遵義 563000)
重癥監護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臨床分析
羅禮
(遵義縣人民醫院貴州遵義563000)
摘要目的:探討重癥監護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發病特點,并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方法: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重癥監護室病房接受治療的68例患者資料,對深部真菌感染發病率、感染發生部位、真菌培養結果和相關高危因素進行分析。結果:共有14例患者罹患深部真菌感染,發病率約為20.59%。其中呼吸系統感染7(50.00%)例,泌尿道系統感染5(35.71%)例,消化道感染2(14.29%)例。分離出的菌株共計37株,白色念珠菌19(51.35%)株,熱帶念珠菌6(16.22%)株,近平滑假絲酵母菌3(8.11%)株,光滑球假絲酵母菌2(5.41%)株,克柔假絲酵母菌4(10.80%)株,曲霉菌3(8.11%)株。經比較,兩組APACHE II評分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且未感染組平均得分明顯低于深部真菌感染組。深部真菌感染組與未感染組的年齡≥65歲人群,應用兩種廣譜抗生素≥7d,留置尿管、胃管或中心靜脈插管≥7d,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高血糖、貧血及低蛋白血癥,靜脈高營養等危險因素情況,差異均具有極顯著性(P<0.01)。依據真菌培養結果,針對曲霉菌、光滑球假絲酵母菌和克柔假絲酵母菌等感染患者,均采用兩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進行治療,針對其他類型念珠菌感染患者,則采用氟康唑進行治療。經治療14d后,所有患者均全部治愈。結論:依據相關高危因素,重癥監護病房醫生如發現真菌感染疑似患者,即應予以預防或早期經驗性治療。待明確真菌感染部位及真菌感染類型后,適當調整藥物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以提高臨床治愈率,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深部真菌感染;臨床分析
院內感染一直以來是臨床醫務工作所關注的話題。重癥監護病房作為醫院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心,是機會性感染的高發科室[1]。尤其是近年來,伴隨廣譜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各種侵襲性操作的應用,院內真菌感染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為有效治療患者疾病,并控制院內感染,我科針對重癥監護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發病特點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制定了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現將相關經驗和觀察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重癥監護室病房接受治療的68例患者資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齡范圍為22~87歲,平均年齡為(64.3±5.1)歲,住院時間為18~63d,平均住院時間為(31.5±2.6)d。
1.2 診斷標準
依據我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監控小組出臺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相關規定,采集同一部位的血、尿、痰、引流液、分泌物及大小便等標本,經≥2次連續培養出同一種真菌,或多次涂片鏡檢查出大量真菌孢子或菌絲,并結合相關臨床診斷[2],對深部真菌感染加以判定。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行T檢驗,并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2.結果
經研究發現,68例患者中共有14例患者罹患深部真菌感染,發病率約為20.59%。在所有罹患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中≥65歲者9例,所占比例約為64.29%。對深部真菌感染的發生部位加以分析,其中呼吸系統感染7(50.00%)例,泌尿道系統感染5(35.71%)例,消化道感染2(14.29%)例。本組研究各樣本中所分離出的菌株共計37株,其中白色念珠菌19(51.35%)株,熱帶念珠菌6(16.22%)株,近平滑假絲酵母菌3(8.11%)株,光滑球假絲酵母菌2(5.41%)株,克柔假絲酵母菌4(10.80%)株,曲霉菌3(8.11%)株。對APACHE II評分加以分析,深部真菌感染組平均得分為(23.4±3.2)分,未感染組平均得分為(49.6±5.4)分,經比較,兩組APACHE II評分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且未感染組平均得分明顯低于深部真菌感染組。
對罹患深部真菌感染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經過比較,深部真菌感染組與未感染組的年齡≥65歲人群,應用兩種廣譜抗生素≥7d,留置尿管、胃管或中心靜脈插管≥7d,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高血糖、貧血及低蛋白血癥,靜脈高營養等危險因素情況,差異均具有極顯著性(P<0.01)。

表1 重癥監護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
依據真菌培養結果,針對曲霉菌、光滑球假絲酵母菌和克柔假絲酵母菌等感染患者,均采用兩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進行治療,針對其他類型念珠菌感染患者,則采用氟康唑進行治療。經治療14d后,所有患者均全部治愈。
3.討論
重癥監護室病房患者多罹患有較為嚴重的基礎疾病,加之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因此易發生深部真菌感染。流行病學研究數據顯示,深部真菌感染如未及時加以控制,臨床死亡率較高,因此應針對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盡早加以診斷和治療。我科針對導致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加以分析,發現年齡≥65歲人群,APACHE II評分較低、應用兩種廣譜抗生素≥7d,留置尿管、胃管或中心靜脈插管≥7d,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高血糖、貧血及低蛋白血癥,靜脈高營養等均為誘發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3],應引起臨床醫生的相關重視。重癥監護病房醫生如發現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高危因素,即應考慮真菌感染可能性,并予以預防或早期經驗性治療。待明確真菌感染部位及真菌感染類型后,適當調整藥物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以提高臨床治愈率,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蔡小芳,孫繼民,董宗祈,等. 兒童重癥監護病房侵襲性真菌感染38例臨床分析[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3, 15(8):644-645.
[2]徐靈彬,熊潔,孫莉,等.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3):104-105.
[3]徐豆豆,王楊,藏建業,等.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內早產兒真菌膿毒癥危險因素臨床分析:2010年至2012年單中心報告[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8):1393-1394.
【中圖分類號】R6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5-02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