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蔭
(西藏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衛生服務中心 西藏 林芝 860100)
一起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確診報告
王曉蔭
(西藏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衛生服務中心西藏林芝860100)
摘要目的:由于西藏地區生吃牛羊肉的特殊習慣,對這起食物中毒進行檢驗分析報告,確定本次的治療方案及今后的預防措施。方法:對2例食物中毒者的食用食物、糞便和嘔吐物進行病原學分析。通過細菌培養,血清學檢查鑒定細菌類型。結果:中毒者的食用食物、糞便和嘔吐物均檢測出病牛沙門氏菌。結論:食用生肉極易感染沙門氏菌,注意食品衛生改變生活習慣是防止食物中毒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沙門氏菌;食物中毒;檢驗
2009年6月18日,那曲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一起疑似食物中毒報告。食用者是日喀則江澤縣民工,十余人在那曲地區夏曲鎮食用半干生羊肉,其中兩名民工前往那曲地區人民醫院救醫,患者出現發熱、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中心接到報告后,立即開展了流行病學調查,并將采集到的樣品送到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協助檢測,經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驗,證實為一起病牛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現將實驗室檢測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來源
那曲地區疾控中心共采集樣品4份,其中糞便1份,嘔吐物2份,生羊肉(殘余食物)1份。
1.2 試劑和儀器
GN、SC增菌液,SS、EMB分離平板。生化試劑,診斷血清。分別由廣東環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試劑批號分別為:20070616 20080101 有效期分別為:20100616 20100122。以上試劑經質控質量合格,且都在有效期內。
1.3 檢驗方法
增菌,分離培養均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4787-2003[1],以及由何曉青主編的《衛生防疫細菌檢驗》執行[2]。
2.細菌學檢測
2.1 增菌培養
取25g生羊肉加入滅菌生理鹽水25mL研碎,其余3份標本各取少量,分別接種于SC、GN增菌液內,經37℃培養。GN8小時、SC過夜后,4份樣本的增菌液均渾濁生長。
2.2 分離培養
將4份標本增菌培養的同時,直接劃種于EMB、SS瓊脂平板上,增菌培養后取一環也劃種于EMB、SS瓊脂平板上36℃24h。生羊肉在EMB、SS瓊脂平板上有中等大小半透明的純菌落生長。糞便、嘔吐物在SS瓊脂平板上可見不分解乳糖,無色半透明、中等大小、光滑、濕潤、圓形、隆起,中心帶黑色的菌落。
2.3 鑒定試驗
2.3.1 鏡檢 挑取單個菌落,涂片,做革蘭氏染色,鏡下可見革蘭氏陰性小桿菌。
2.3.2 初步生化試驗驗 挑取可疑單個菌落轉種于KI、MIU生化管,經36℃24h培養。KI:K/A、硫化氫(+)、產氣(-)。MIU:M(+)、I(-)、U(-)。疑為沙門氏菌。
2.3.3 進一步生化試驗 從營養瓊脂平板上挑取可疑純培養菌落用生理鹽水制成5McFarland濁度菌懸液,加入每種微量生化管內,經36℃18-24h培養,生化實驗結果如下:

表1 沙門氏菌屬生化反應
注:ONPG(β-半乳糖甙酶)
確定為沙門氏菌屬。
2.4 血清凝集試驗
用營養瓊脂平板上的純培養物做玻片凝集試驗,同時用生理鹽水做對照。沙門氏菌屬A-F O多價血清、O8群因子血清、O6群因子血清均凝集(++)、H多價3、H r 因子血清均凝集(++)。生理鹽水對照:不凝集。
2.5 位相變異試驗
雙相菌如果只見第一相時需要用位相變異試驗誘導第2相。用0.8半固體瓊脂平板,烘干,挑取H 1,5 因子血清1環,滴在半固體瓊脂平板表面,待血清吸收后,在血清中央點種菌株,培養過夜,取邊緣菌苔再做凝集,結果H 1,5 因子血清凝集(++)。綜合上述實驗結果此株菌為病牛沙門氏菌。
3.結論
綜合上述實驗結果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臨床表現,確定本次食物中毒是因生食被病牛沙門氏菌污染的生羊肉引起的。
4.討論
沙門氏菌在自然界廣泛分布,是對人類和動物的重要致病菌。沙門氏菌屬存在于家畜、家禽及鼠類的糞便中,常污染豬肉、牛肉、魚肉、香腸、火腿、熏肉制品和禽蛋等。沙門氏菌屬菌型繁多,迄今已發現2000多個的血清型[3]。全年均有發生,以6~9月份發生最多[4]。本次中毒者的共同特點是均食用了同一種生羊肉,且在采集到的病人樣本和殘余食物中均檢出病牛沙門氏菌,證實此次食物中毒,是因食用了被沙門氏菌污染的生羊肉而引起的。 西藏地區一直有生食牛羊肉的習慣,極易引起沙門氏菌食物中毒。而民工相對較差的衛生條件及飲食習慣也是導致這次食物中毒的主觀原因。由于西藏地域廣闊,交通不發達,農牧民食品安全意識低下,加上就醫不便,容易造成采樣不及時或無法采樣,導致細菌的分離培養、沙門氏菌的確認存在一定的難度,即使發生沙門氏菌食物中毒也較難確診。因此,應加強對民工的健康教育培訓,增強其食品安全意識,逐步改變生食習慣,盡量避免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發生。另外,試驗完成后,應注意樣本、試劑及器材的無害化處理。避免因實驗室細菌泄漏而造成人體感染。
參考文獻
[1]中國標準出版社.食品衛生檢驗方法.微生物學部分,GB/T4787-2003
[2]何曉青.衛生防疫細菌檢驗[M].南昌新華出版社,1989,479
[3]藤仁明.沙門氏菌食物中毒[J].中國社區醫師,2007,5(23):41-42
[4]譚西順.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沙門氏菌[J].保健醫苑,2007,5:18-20
【中圖分類號】R155.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5-0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