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在很多法國人看來,餐后打包剩菜是“重視分量而輕視口味”的表現。法國人的傳統做法是“或者吃掉,或者剩著”。偶有顧客想打包飯菜,常常羞于要打包盒,甚至有的自備塑料袋,“偷偷摸摸”打包。
上世紀90年代,一些法國餐飲業的“大咖”曾嘗試推廣打包文化,卻以完敗告終。法國文化似乎天然地與打包相悖。
即使是支持餐后打包的人也承認,自己從小受到的家教是,要吃光盤子里所有的食物。“和很多法國人一樣,小時候大人總是告訴我不許剩飯,所以現在出去吃飯,無論菜量有多大,我都會全部吃完。”這種習慣讓法國人根本用不著打包袋。“如果你無法吃完自己的食物,還將它們裝到袋子里招搖過市,一定會遭遇周圍譴責的目光。這和不知道說‘謝謝,以及不為女士開門一樣粗魯,證明一個人家教不好。”
另一方面,法國的餐館老板擔心,讓客人把食物帶出餐廳,會讓他們攤上食品衛生問題的官司。
打包在法國吃不開,還跟“狗食袋”這個名字有關。
打包文化源于美國。早在公元6世紀,人們會自帶餐巾參加宴請,飯后用它將剩余的食物帶回家。到了上世紀40年代,食物短缺影響了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由于經濟不景氣,養寵物的人會用剩菜喂養寵物。1943年,舊金山的咖啡館出于保護動物的考慮,主動提供盒子,讓客人將吃剩的食物帶回家給寵物。幾乎同一時段,西雅圖和華盛頓的餐館也為顧客提供紙袋,上面寫著“狗狗的骨頭”。一時間,“狗食袋”的風潮席卷美國。
法國酒店及餐飲業工會(UMIH)已與一家餐飲打包袋生產公司簽訂了協議,后者將為法國餐館量身定做打包用品。“狗食袋”有望改叫“美食包”,袋子上還會印上口號,比如“這些食物真好吃,我要回家吃完它!”,“誰說我是小氣鬼?不,我是環保美食家!”
摘編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