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軍 劉聞
改革強軍戰略下推進實戰化訓練的思考
李名軍劉聞
改革強軍戰略下實戰化訓練需要觀念“刷新”、行動“突圍”。它啟示我們:要速將“搬家式駐訓”真正轉變為“野戰化實訓”;理想狀態下“打靶打得準”不等于復雜環境中“打仗能打贏”;“安全子標準”的枝葉必須絕對服從“戰斗力母標準”的主干;平時懼“丟丑”的鬧劇必然導致戰時會“丟命”的悲劇;“管理型”領導的錯位應回歸到“打仗型”指揮員的本位。
改革強軍;實戰化訓練;觀念
習主席強調指出,要樹立向改革要戰斗力的思想,把改革的主攻方向放在軍事斗爭準備重點難點問題上,著力提高我軍實戰化水平。大力加強實戰化訓練,是強軍目標在部隊建設中的重要體現,是實現“能打仗、打勝仗”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標。隨著改革強軍戰略縱深推進,聚焦打仗被確立為改革基本原則,全軍部隊樹立“思戰謀戰、務戰研戰、備戰能戰”意識,廣泛掀起實戰化訓練熱潮。按實戰要求訓練、按訓練要求實戰,成為軍種戰區“兩個界面”的結合部、建設作戰“兩個端口”的連接帶,更成為贏得未來戰爭的最廣泛共識和最大現實。但是,當前實戰化訓練也需思想“破冰”、觀念“刷新”、行動“突圍”,使訓練“供給側”與戰斗力建設“需求側”相統一。
改革既“利器”又“改制”,體系性重塑讓訓練更加實打實。駐訓只是手段,實訓才是目的。以往駐訓中,部分單位習慣把帳篷設成院、車輛擺成線,紅旗招展、地表點綴,搭大帳篷、堆大沙盤、掛大屏幕、搞大場面,領導到位、時間熬夠、程序走到、科目拉完就算大功告成,可以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滿意而歸。這樣形式化、淺表化的走過場仍有市場、仍未絕跡,直接導致了條件設置與實戰環境、訓練內容與實戰標準、訓練方法與實戰要求、訓練效果與實戰需求全部“脫靶”,駐訓儼然異化為體驗式訓練、觀光式訓練、排演式訓練。而實戰化訓練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練什么”的要求,出動即實戰、駐地即陣地、崗位即戰位、亮相即亮劍,高度仿真未來戰場高強度、高難度、高烈度、高風險,甚至被逼入絕境,難到極限的極端殘酷態勢。在進場回撤、機動宿營、兵力部署、實兵演習全程貫穿“實”的本質,全面滲透“變”的常態,全部帶有“戰”的背景,整體訓練模式由按建制單位組訓向按作戰編成實訓轉變,由按想定訓練向按作戰實案訓練轉變,由重視單一軍兵種訓練向突出諸軍兵種聯合訓練轉變,最大限度地與實戰接軌、與實戰融合、與實戰一體。
改革是依據現代戰爭制勝機理對作戰體系的整體性優化,打靶環節的成功不能完全代表打仗全局的勝利。少數單位片面認為彈響靶落、處處開花、皆大歡喜,就是戰斗力水平躍升的標志、訓練取得重大成果的象征,卻忽視射擊前后走、打、吃、住、藏、偵、通、抗、防等必要的戰術訓練,忽略射擊中衛星偵察、不良天候、電磁干擾、戰機導彈突防、無人機察打,以及地面生疏環境、敵特火力襲擾、心理波動、體能極限等相關因素。眾所周知,作戰是在復雜陌生多變的環境下,由作戰準備、作戰籌劃、作戰實施三個階段環環相扣、緊密銜接的完整體系,實彈射擊是作戰實施中重要的一環,但不是唯一制勝的一環,其余任何一項的缺失或弱化都會導致實彈射擊效果衰減甚至最終吃敗仗。脫離戰術背景、拋開限制條件,人為理想條件下的單純射擊只有技術驗證意義,沒有實戰價值。
改革將推動部隊建設與戰斗力標準嚴絲合縫地并軌。戰斗隊永遠是軍隊的第一屬性,戰斗力標準永遠是軍隊的唯一根本標準,軍種主建、戰區主戰“主”的都是戰斗力建設。以往外訓,部分單位潛藏“安全去安全回,不出事不亡人,彈藥安全打出去,就是功德圓滿”的錯誤認識,把安全時刻銘刻在心、繃在弦上,卻把從嚴從難從實戰出發摔打部隊要求拋到九霄云外,犧牲戰斗力消極保安全,進而保住所謂“烏紗帽”。軍隊是為國家和人民提供安全保障這一最大公共產品的武裝集團,實現這一目標的支撐是練就強悍的戰斗力。因此,部隊實戰水平低、戰斗力差才是第一位的隱患、最大的不安全。各級指揮員一定要拎著“烏紗帽”干事,不要捂著“烏紗帽”觀望,真正把戰斗力唯一根本標準立起來落下去,樹起“真打實備、真難嚴實、真考實評”的導向,做到統為戰、建為戰、訓為戰、管為戰,切實用實打實、硬碰硬的訓練把“訓練出了事,一切等于零”的悖論轉變為“戰斗力不提升,一切小于零”的定論,讓戰斗力標準始終成為強軍興軍的領跑者、指揮棒。
訓練開虛花,打仗嘗苦果。近年,幾次跨區基地化訓練、聯訓聯演中,上級導演部破除“紅必勝藍必敗”的思維定勢,堅持全程對抗、全程檢驗、全程考評、全程量化,把參演部隊逼到極限、難到極端、推到絕境。在這一幾十年未見之挑戰面前,一些部隊吃了敗仗,顏面掃地、自信心被打擊、榮譽光環消退,背上了“怕打輸、怕演砸、怕丟分、怕出洋相、怕掉鏈子、怕毀榮譽、怕交不了差、怕丟烏紗帽”等思想包袱,想方設法避重就輕、掩蓋回避,這樣弄虛作假、自欺欺人的舉動貽害無窮。失敗乃成功之母,善戰者不忌諱敗仗。我們要認識到問題暴露在今天比暴露在明天好,解決在平時比解決在戰時好,勇于刀口向內、刀尖對己,寧要真刀真槍的不合格,也不要“假把式”下的優秀。上級復盤檢討講評也應客觀理性,不能求全責備、一棍子打死,借機全盤否定、一票否決;要正視現狀、直面陣痛,以總結經驗教訓為主,幫助部隊減負降壓、重拾信心、攻堅克難、整裝再出發,打出“翻身仗”。只有把訓練場上的失敗當財富,從栽跟頭中撿明白,把失分的短板補起來,把丟丑的壓力轉化為加速提升戰斗力的動力,戰時才能收獲勝利的果實。
隨著改革推進和軍官職業化啟動,“官本位”因素越來越淡化,“戰斗員”“指揮員”屬性越來越明顯。“管理型”領導把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異化為“維持秩序、相安無事”的部隊“虛穩定”,管理訓練“槍彈分離”,部隊建設“海市蜃樓”;“打仗型”指揮員緊扣戰斗力標準,以“能打勝仗”為唯一最高追求,訓練管理融為一體、相輔相成,部隊建設“固若金湯”,二者絕不能簡單等效。受長期和平環境影響,一些領導和平積習滋生,把“指揮員”第一身份束之高閣,把“當兵打仗”這一本職壓進箱底,把“能打勝仗”這一使命拋之腦后,事務性工作投入多、忙于協調應酬多、抓單純管理招數多,真抓實訓少、真研打仗少、真抓實練少、真打實備少。習慣用管理思維組織作戰,分析判斷主觀臆斷多、墨守成規多、定性分析多,利用地圖少、結合敵情少、定量分析少,遇到臨機突發情況就心中慌亂、束手無策、貽誤戰機。隨著新軍事變革橫空出世,改革強軍呼之欲出,部隊將面臨體系結構重塑、人員構成重組,發展新轉型、裝備新換代、使命新拓展成為新常態,對軍官作戰指揮素養要求陡升。類似地方領導的純“管理型”干部“兩個差距,兩個不夠”凸顯,所擅長的老一套已不能勝任作戰指揮崗位,瀕臨淘汰滅絕是歷史必然。必須有“兵臨城下、刀鋒逼喉”的危機感,拿出“換了裝備換腦筋,不換腦筋就換人”的決心,順應形勢、轉變觀念、自我革新,切實把“能打勝仗”目標中心居中、主業主攻,加速用“打仗型”指揮員替換“管理型”領導,把一切心思校正到“打仗和準備打仗”二維狀態,把一切工作“準星”聚焦打仗“靶心”。同時,堅持選人用人以軍事素質設門檻、績效考評以作戰能力論高低、資源配置以作戰效益判優劣,促使“打仗型”指揮員方陣強勢崛起。
【作者系77618部隊政治部主任、干事】
E2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