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磊
歷史虛無主義對基層官兵的影響與相應對策
文/黃 磊
當前,歷史虛無主義在部隊呈蔓延之勢,它以否定和改寫歷史為特征,企圖反對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道路,給官兵的思想和行為帶來了消極影響,對此,必須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堅決回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確保基層官兵自覺鑄牢軍魂、始終聽黨指揮。
政治信仰動搖,多元化傾向嚴重。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的攻擊主要集中在黨史上。歷史虛無主義往往假借“反思歷史”和“總結歷史經驗”之名,任意裁剪、假設、臆測、推演典型歷史事件,大肆炮制和傳播歪曲歷史的荒謬論調,企圖否定革命、否定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否定黨的領袖和歷史英雄人物,讓官兵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懷疑”和“撒謊”的錯覺,使其原本堅信的主流認識變得似是而非,進而發生價值追求偏移和政治信仰動搖。調查發現,雖有90%的官兵信仰共產主義,但也有8%的官兵信仰星座和命運。
精神家園荒蕪,荒漠化傾向嚴重。歷史虛無主義者經常戴著有色眼鏡看待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竭力推崇《三星堆文化大猜想》等“中華文明西來說”,無端猜想中華文明的源頭來自西方,認為中華文明具有劣根性無法自我更新,唯有全盤西化方能實現中華文明的世界化,并反復實施“話語轟炸”,試圖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淡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擊官兵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調查發現,40%的官兵喜歡美國大片和韓劇;35%的官兵經常收看《非誠勿擾》等快餐型娛樂節目;13%的官兵熱衷于過圣誕和情人節等“洋節”。
道德觀念模糊,功利化傾向嚴重。歷史虛無主義最大的特點是混淆是非,顛倒黑白。歷史虛無主義者通過新媒體大肆宣揚唯心史觀,以人文關懷為名,無限拔高個人利益,質疑“軍人生理學”違反“人類生理學”,惡意炒作“火燒邱少云違背生理學”、“黃繼光堵槍眼不可能”等,這些惡劣行徑引發了軍媒的激烈回應,但“個人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的負作用卻在持續發酵,官兵道德觀念受到了嚴重威脅破壞。調查發現,5.6%的官兵對部隊禁止使用手機表示不理解;4%的官兵反映部隊管理過于封閉,妨礙了個人才能的發揮。
基層官兵的歷史認知混亂,缺乏理性思維能力。當前,“80后”“90后”官兵已成為部隊主體,他們成長在物質條件充裕的和平時代,對革命戰爭、改革開放等近代史缺少感同身受,對歷史知識學而不精、知而不全、思而不深,存在歷史知識碎片化、歷史認知情感化、歷史理解庸俗化等問題,容易被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所誤導。青年官兵由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相對薄弱、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對欠缺、歷史視野和理性思維相對不足,喜歡偏聽偏信所謂的“奇談”“解密”“野史”,給歷史虛無主義廣泛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
政治教員的教育理念滯后,缺乏危機應對措施。當前,部隊政治教員大多為理工科專業背景,在應對官兵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和現實行為時,往往是講解枯燥理論的多有說服力解答的少、傳授單純知識的多與官兵溝通交流的少、生硬說教的多與社會熱點結合的少,導致官兵不愿真學真信真用。官兵遇到問題習慣上網“百度”搜索答案,但部分政治教員適應網絡環境能力不強,不善于在網上和官兵打成一片,即便開通了微信微博,也創作不出能解渴的精品文章、挖掘不出能吃飽的精神食糧、轉發不出能消化的精制套餐,無法引起官兵思想上的共鳴、行為上的共力。
網絡信息的影響日益加深,缺乏監管預防手段。網絡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深受年輕人青睞,官兵習慣通過“刷屏”“轉發”網羅知識資源,難免會接觸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誤導和煽動,對此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為了迎合官兵心理偏好,歷史虛無主義者經常通過網絡博客、文學影視等渠道,采用黑暗歷史漂白化、神圣歷史妖魔化、沉重歷史娛樂化等方式重新評說歷史,誘導官兵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青年官兵具有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高度關注民生、生態和道德等社會熱點問題,喜歡通過“跟帖”“灌水”“點贊”等形式表達個人情緒,間接助推了歷史虛無主義的蔓延。
用好主陣地,構筑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入侵的“防火墻”。在教員隊伍上,自覺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武裝頭腦,運用“互聯網思維”探索歷史教育的新形式、新渠道,營造全方位的歷史教育氛圍,強化官兵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不斷吸收最新的理論成果,分析探討歷史虛無主義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和傳播渠道,提前采取針對性措施,預防官兵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在教育內容上,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準確把握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特征、當代表征和現實危害;重點研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匯入官兵精神家園;堅持案例素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用客觀的史實撥開歷史虛無主義迷霧,增強官兵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免疫力。在教育方法上,堅持“開門求智”,組織參觀文明遺址和革命遺跡,走進企業廠礦和街道社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官兵用自己的調研成果去佐證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言論,用自己的語言去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荒謬論調。以第一課堂的內容為參照,開展群眾性研討碰撞式辯論,邀請專家學者走進軍營,確保歷史虛無主義遠離官兵。
用好新媒體,搶占打贏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新高地”。在信息獲取上,借助“慕課”教育、百家講壇、數字圖書館等資源,形成一個沒有圍墻的網絡大學,方便官兵獲取歷史信息、完善知識結構;開設“網上黨校”、“軍史鉤沉”等主題網頁,進行歷史理論宣傳與時事動態發布,幫助官兵了解黨的奮斗歷程和建設成就,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信息甄別上,選擇《解放軍報》、全軍政工網和一號哨位等權威媒體作為主要信息源,辯證看待涉黨涉軍信息,培養自身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對于無法甄別的網絡信息,堅持做到兼聽則明,不能人云亦云,必要時可邀請專家進行甄別確認,從源頭上杜絕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侵蝕。在信息運用上,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既不能避而不談,也不能談虎色變,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對反動的方面,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和回擊,并講清楚危害性;對其合理性的方面,要深刻反思,實事求是,警鐘長鳴,警醒自身。
用好微平臺,傳遞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正能量”。開展“微講堂”。組織理論骨干深入班排,圍繞社會思潮的消極影響展開“微調查”,著重摸清官兵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認知水平和根本態度;開展“知史明理聽黨話、堅定不移跟黨走”教育活動,利用訓練間隙、業余時間、就餐時段等時機設置“微講堂”,鼓勵官兵踴躍登臺講述中國好故事、弘揚時代主旋律、傳遞身邊正能量。發送“微信息”。發動官兵動手編寫黨史軍史火箭軍發展史的微信息,依托手機周報、微信公眾號組織分批群發,確保全員覆蓋、不留一人。收集整理官兵的互動提問和思想困惑,安排理論骨干與官兵進行面對面的“微交流”,幫助官兵解決思想疑惑和現實困難。發出“微聲音”。利用看新聞前10分鐘,組織官兵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熱點事件開展“微點評”,讓官兵在自我教育中增強辨是非明事理的能力。辦好軍營小廣播,設置“熱點評議、每日一題、優秀心得”等欄目,鼓勵官兵圍繞黨史、黨建積極投稿,定期評選優質稿件進行宣傳播報,讓官兵在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育身邊人中,自覺踐行主席訓詞,投身改革強軍實踐。★
責任編輯:邢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