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雋
一天午后,為了準備當晚的一個活動,我在辦公室里一目十行地啃書,突然間被書中的一句話擊中:“倉促本身就是20世紀最要不得的態度,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關心它,而想去做別的事情。”
心頭一動。遂決定捧著書,走出辦公室,到樹蔭下找個長椅,心無旁騖地讀書,一行一行、一頁一頁,讀到哪里算哪里……陽光并不耀眼,空氣中彌漫著新修剪的草坪的青澀味,一只白色的貓咪在不遠處認真地舔著自己的爪子,三五孩童奔跑嬉戲,嘰喳聲隨風飄來,但一點兒也不覺得吵鬧。那一刻,只想起一句古詩:“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大約是去年的這個時節,我一遍又一遍地聽著鄧紫棋的《后會無期》:“當一輛車消失天際/當一個人成了謎/你不知道/他們為何離去/就像你不知道這竟是結局……”時間是一種奇怪的東西,過去無法改變,未來尚不可知,唯有當下才是那么真切。而在各種藝術中,大概唯有音樂才是當下的。佛家絞盡腦汁,想出了不少詞匯來把握這種稍縱即逝——剎那、一瞬、彈指、須臾……現代人帶著幾分虛妄,嘗試用各種方法捕捉此時此刻——錄音、攝影、攝像。不過,每當我拿出相機的時候,感覺心已經不在那里。我們時常會看到周圍有兩類人:一類沉溺在過往,不能自拔;另一類執著于將來,匆忙趕路。他們都錯過了當下。
看過電影《死亡詩社》的人,大致都不會忘記基汀先生的那句“carpe diem”,這個短語是拉丁文,其中文意思為“抓住今天”。這句話其實并不是教導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告訴人們抓住現在,把握當下。
聽新聞里說,因為“閏秒”的緣故,2015年的7月1日7時59分59秒后面增加1秒。這一個“嘀嗒”太短,好像只有較真的天文學家或歷法學家才會在意,對于我們卻沒有絲毫影響。波西格在橫穿美國的騎行途中寫道:“到達目的地還不如在途中。”匆匆的人啊,或許你不必停下腳步,但可以用這一秒來把握當下——品一口茶,讀一行詩,聽一陣風,望一眼愛人。心就靜靜地住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