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肖斌
情緒像一條河,不流動就會阻塞、潰壩
宋振韶在大學里做了10年的心理咨詢,他發現盡管大部分前來咨詢的學生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的表現是情緒上的痛苦,且缺乏有效的排遣方式。于是,他一直在琢磨用什么方法能調節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宋振韶發現自己的情緒一直比較穩定、平和,沒有極端與沖動的想法。他聯想到,這可能與自己從小背古詩的體驗有關。
“小時候,我是附近幾個村子里背古詩背得最多的,到了大學后也不斷接觸古詩。在讀古詩的過程中,我會反思個人的經歷,這對于我調節情緒有很大幫助。”宋振韶說。
他說:“情緒像一條河,不流動就會阻塞、潰壩,而古詩正是人的情緒感于內而發于外的產物:一方面,詩的創作本身就和情緒相關,以《擊壤歌》為例,詩中寫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這寫出了一種對生命的掌控感;另一方面,古詩是先人在經歷各種情緒沖擊后,才有了沉淀、反思后的克制表達,寫詩往往是在事件發生之后,這樣既有情緒的抒發,又有理性的引導。”
另外,宋振韶說:“詩歌對情緒也產生了兩方面的作用:一、引發心理共鳴,讀了古詩之后你會發現,‘啊,原來我內心的感受古人也體會過,我并不孤獨,這種心心相通的連接感讓人們相互扶持;二、提高對自身感受的敏銳度,隨著社會節奏加快,人們往往無暇體察自己的內心,而在讀古詩的過程中,人的心會靜下來,知道自己的感受并體察他人的感受。而只有提升覺察力和洞察力,才能知道這些情緒產生的原因,才更有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用有韻律的古詩,來管理自己的情緒
在現在的年輕人中流行一個詞——任性。宋振韶認為:“現代人太任性會導致很多不良后果。”宋振韶引用了《中庸》首章中的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他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樂卻不表現出來,稱作‘中;表現出來卻能夠有所節制,稱作‘和。中,是穩定天下之本;和,是為人處世之道。”
宋振韶認為,古詩對于情緒最大的作用是“涵養情緒”,即洗去偏激的想法,有節制地表達情緒。他說:“‘不自由的韻律是中國古詩詞最重要的特點之一,而人良好的情緒最終也是帶有一定控制的表達。所以,用有韻律的古詩來管理自己的情緒,二者十分契合。從這個角度來說,自由詩對于情緒管理的效果就不太好。”
幸運的是,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無論是喜悅、哀愁還是傷春、悲秋,都有大量的詩歌可以喚醒不同的情緒,在橫向上非常完整,在縱向上也十分敏銳。那么,我們該用哪些詩來管理哪些情緒呢?
宋振韶說:“讀李白的《將進酒》,可以提升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增強自信;讀蘇軾的《江城子》,可以讓人體驗失去、懷念等情感,聯系到自身的相似經歷,讓悲傷變得不再壓抑或者被人刻意遺忘,而變成一種自然的、富有人性的狀態;在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后,讀杜甫、李商隱的詩會更有感觸。”
宋振韶介紹,用古詩進行情緒輔導的過程大概分3步:首先,選擇一首能表達自己情緒的古詩,以感知自己內在的不良狀態。這種不良狀態包括工作壓力、人際沖突、情感困惑等,找一首能反映自己內在狀態的詩去讀、去揣摩、去體驗。然后,在充分感知自己的現狀后,再讀一首表達自己理想狀態的古詩,向著這個目標去引導。完成了這兩個基本步驟后,最后還可以自己嘗試著去寫詩,以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他說:“整個過程可能要持續數月,這是一個慢慢浸潤的過程。在個人成長方面,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需要我們經常覺察、自省、控制。”
詩歌療法古已有之,只要識字就沒問題
宋振韶介紹,詩歌療法其實古已有之,無論東方和西方都有人發現了這一點。宋代文人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記錄了一個詩歌療法的案例:杜甫的好朋友鄭少文之妻患“情志病”,杜甫便讓她反復吟誦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不久其病情便逐漸好轉。而在古希臘神話里,阿波羅是主管詩歌與醫藥的神,幾乎明示了詩歌與健康的關系。
作為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美國的詩歌療法比較先進。現代詩歌療法的先驅阿瑟·勒內在1973年創立了詩歌療法協會。他的名言是:“詩歌在治療過程中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一種說教。”
曾有心理學家從各國歷代著名詩人的優秀作品中,精選出他認為“藥用”價值較高的詩歌,分門別類,匯集成冊。每一首詩歌的后面還標明了注意事項,包括這首詩歌的主治疾病、“藥量”、何時使用等。此外,他還在每一個章節中附上有指導性的文字,比如某種心理疾病需要用某類詩歌治療幾個療程,每個療程應該大聲誦讀多少首詩歌,哪一首應該誦讀多少遍等。
宋振韶說:“現在也有音樂療法、繪畫療法等多種心理治療方法,而古詩療法的優勢在于它不僅是一種工具、一種媒介,還兼具內容性,比單純的音樂、繪畫多了一些智慧。”
有些人擔心自己沒文化,會不適用這種看上去有些陽春白雪的方式。對此,宋振韶說:“只要識字就沒問題。可以自己去讀,也可以找人去解讀,這并沒有多么高深。古詩教育是一個基本的喚回人性的方式。詩歌本來就是人類最初的表達狀態,你不覺得孩子說的話都像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