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樂
那年,姑姑從成都來深圳,要從香港飛臺北。
吃早餐時,姑姑聊起過世多年的祖祖,說當年看電視劇《紅樓夢》,祖祖忽然發言:“我小時候,我們家就是這樣的排場。”姑姑說著,笑起來:“你祖祖的祖輩做過清朝一品大員,當年家里也是奴婢成群,你祖祖著實過了些好日子。但是后來就不行了,貴族小姐開始當老媽子,伺候一大家人,包括你?!?/p>
我說:“祖祖過過好日子,見過大場面,解放后接受政府改造自食其力,體會勞動人民自豪感,晚年高壽兒孫滿堂,簡直就是完美人生啊!”
姑姑罵我亂說:“你祖祖后半輩子辛苦?!?/p>
我是祖祖帶大的。
祖祖是四川話里曾祖母的意思。我從小跟著祖祖長大,只看見她瘦,膚白,一頭銀發永遠梳得一絲不茍。祖祖見不得拖沓,自稱任勞不任怨,累了就會罵人,罵得最多的是我的叔公叔婆,也就是她的獨生女兒和女婿。祖祖嗜甜,偏她唯一的女兒嗜辣,這讓她多有不屑之色。祖祖愛在泡菜壇子里泡藠頭,加糖,吃時用白地紅花鑲金邊的瓷碟盛起,象牙筷子碰到瓷碟時,聲音清越好聽。
祖祖出身江津白沙鄧家。我沒有去過祖祖的故鄉, 但鄧家的家族譜系,散布海內外包括臺島的親屬,姑姑了解得最清楚。姑姑在 1990年代去臺灣,就見過鄧家在臺灣的親屬。
我上大學時,宿舍有位同學來自江津白沙,她的父親時任江津白沙聚奎中學的校長。那時不覺彼此間有何關聯,多年后才知道,聚奎中學的創始人是鄧家先祖——祖祖的祖父的祖父鄧石泉,于 1880年在白沙黑石山建成聚奎書院。
鄧家歷代仗義疏財,家產大多用于捐資助學。1938年,中共創始人之一陳獨秀為躲避戰亂來到江津,結識了鄧鶴年和鄧燮康叔侄,此后的生活一直得到鄧家資助。1940年 10月 2日,時值聚奎中學 60周年校慶和鄧鶴年 70壽誕,陳獨秀在聚奎中學鶴年堂為師生做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演講,并親筆題寫“大德必壽”和“壽考作仁”相贈?!按蟮卤貕邸彼膫€字刻在黑石山鷹嘴崖,保留至今。
1942年 5月 27日,陳獨秀逝世于江津鶴山坪石墻院家中。鄧家叔侄打理了一應喪事,捐贈了衣衾棺木和江津西門外的鄧家家產康莊前坡為墓地,厚葬陳獨秀先生。下葬時,國民黨特務盤問鄧燮康:“國難之秋,你帶頭為中共之父送葬是什么意思?”鄧燮康說:“我不管啥子黨啥子派,一個愛國者客死于此,我敬仰他的人格和道德文章,身為本地士紳,怎忍看他陳尸于室!”1943年元旦墓道建成,鄧燮康主持揭碑儀式,當時揭碑的是鄧燮康 12歲的大女兒敬蘇和 11歲的二女兒敬蘭——祖祖的這兩個堂妹,敬蘇后來是著名演員,參演過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在一次演出后受到周總理接見,總理還特意問起鄧家人的近況,讓她驚嘆總理記性之好;另一位堂妹敬蘭是西安四軍醫大的教授,后來因緣際會結識了陳獨秀的孫女陳紅,由此引出 2008年陳紅與鄧氏姐妹在江津的第一次聚首。
那時候,祖祖已過世十多年。祖祖經歷過腿腳燙傷、骨頭摔傷、卵巢瘤手術以及其他無數大大小小的病痛,有驚無險地活到了 1990年,享年 90歲。
大約從十年前開始,每年國慶假期,鄧家人都會在江津白沙聚會。今年國慶,姑姑在朋友圈刷屏,我在她發的照片中看到了祖祖的幾位堂妹,還看到了祖祖的堂弟鄧若曾,對,就是當年帶領中國女排三連冠的那位排球教練。
姑姑發的照片中,有一張是家族聚會的上百人大合影。背景是白沙鄧氏祖屋的祠堂,灰色石牌坊兩邊刻著鄧家的家訓: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