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上周末市場普遍預計《關于進一步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金融結構的實施意見》很快出臺,這個意見歸納起來就是要通過加快直接融資來推動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也要打造國際一流的投資銀行。當然,也有人擔憂資本市場的市場化也會帶來券商牌照放開,從而對現有券商業務形成較大沖擊。但筆者卻沒有這么悲觀。
1、 直接融資比重提升空間巨大
直接融資的發展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十三五”期間應著力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投資功能,優化企業債務和股本融資結構,使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例顯著提高。過去10年在直接融資當中企業債券融資占比得到大幅提升,但股票融資比重至2007年牛市見頂之后,基本處于回落狀態。隨著注冊制的推出,預計從2014年到2020年,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將從17.3%提高到25%左右,而股票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將從2014年的2.64%提高至2020年的10%左右。
2、 混業經營是否對券商有沖擊
混業經營放開的深層次含義在于,以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已經不可能出現高速增長,而以直接融資,尤其是股票融資的發展將進入快車道,所以,如何快速參與到資本市場來不僅僅是券商需要考慮的問題,更是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必須重視的戰略問題。券商、基金、期貨等金融牌照的放開,靜態來看,或許意味著資本市場競爭加大,但動態的看,混業經營的深層次的含義是,我們需要更加重視資本市場對于中國經濟轉型的深刻含義。
不可否認,混業經營會帶來資本市場的競爭加劇,但具備競爭優勢的傳統券商并不會因為競爭加劇就喪失了市場份額。銀行、保險、信托、券商和基金其實各有各的優勢,傳統券商需要發揮自己的人才、技術和專業優勢。只有發揮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才能避免進入惡性競爭,才不會因為有新的行業進入者或者行業門檻的降低而使自己處于劣勢競爭地位。
當然,中國券商由于與銀行的規模不在同一體量級別,因此,從銀行的角度而言,未來一樣可以通過收購券商來介入證券業務。這反而會帶來券商估值的提升。從中國目前的市場特點來看,銀行資本大舉進入資本市場實際上對目前整個證券行業而言,都是巨大的機會。
因此,混業經營不是券商業務出現破壞的原因,更大的問題是如何實現風險隔離和銀行資金的監管。
3、 券商股是成長股
正因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所以各類金融機構都想要積極參與進來,這就為目前的資本市場帶來新的活力。當然,開放券商牌照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放開牌照,加快市場化進程,并推動優勝劣汰,也是符合中國經濟轉型的需要的。首先,資本市場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各項政策都在支持資本市場的發展。其次,券商業績增速快,成長性確定。證券業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最大受益者。作為資本中介,券商直接受益于直接融資比例的提升和資本市場的爆炸式發展。即使是二級市場交易量因為降低杠桿而出現適當萎縮,考慮到業務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發行注冊制、做市商、資管及創新業務等對券商收入增長也將是重要驅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