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注冊制獲人大修法授權,2016年3月1日實行。從短期市場來看,在我國以散戶為主體的股票市場上,注冊制逐漸放開是有節奏的。既符合政府高層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也符合資本市場發揮對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需求。
長期角度上看,當前市場主要擔心三個方面問題:(1)大量成長性企業上市,藍籌股將變的稀缺,新興產業及殼資源投資吸引力下降;(2)市場供給大幅度增加,對市場流動性抽水效應明顯;(3)新興產業公司上市供給增加,中小成長性行業估值承壓。
中小創或成新的市場估值錨
對于藍籌股稀缺效應,我們認為藍籌股變遷是具有時代周期性效應。2000年開始的中國高投資之路,當時市場驅動核心是周期性行業,特別是五朵金花的表現,推動了市場上漲。在當時,汽車、鋼鐵、有色等行業為成長性行業,經歷行業快速發展之后成為迄今的藍籌股。
同時,在如今結構轉型階段,新興成長行業將逐步成長為市場藍籌行業,從當前指數構成來看,市場基準指數滬深300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和創業板企業已達到52家,占比17.3%,未來將會趨勢性提升,成為新的市場估值錨。
注冊制“抽水”無需過度解讀
對于注冊制發行后,市場擔心的供給大幅增加,對市場流動性抽水效應的觀點。我們認為:首先,從歷史情況分析,2010年開始,定向增發融資規模遠超IPO融資水平;其次,從實際抽水效應來看,我們發現,在市場走強之時,新增資金增加明顯,雖然融資規模快速上升,實際上供需比仍然在下降。
從今年上半年市場走強可以發現,雖然IPO當月融資規模維持在150億-200億之間,且在六月份達到高峰641億規模,定增規模當月也保持在1000億左右規模,為歷史高位,但是由于股票市場新增資金角度,融資需求比維持在歷史低位;再次,從更長時間段來看,從2000年開始,大致股票市場融資需求比維持在2%水平之下,均值為1%,并未對市場流動性造成明顯沖擊。
創業板整體估值或呈“倒U型”
對于中小成長公司特別是創業板公司估值承壓問題,我們認為:首先,注冊制放開是有節奏和控制規模的,參照此前創業板開板之時,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等28家公司作為創業板第一批上市公司,總融資規模達到155億元,而當時中小板指并未對此有反應,僅在當年7月份調整之后繼續上漲,因此在市場整體趨勢走強之時,加之有節奏的發行速率,市場存量資金能夠消化掉供給增加對需求的沖擊。
其次,在注冊制推行過渡階段,存量上市企業資本運作動力增強,尤其是中小企業及殼資源公司,將會加快產業鏈并購整合及市值管理運作,將會系統性提升中小企業尤其是創業板企業整體估值水平,短期內或加快二級市場投資熱情。因此,我們認為,創業板整體估值未來或將呈現倒“U”型走勢,短期來看,挖坑即可逢低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