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榮
摘要:隨著我國對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中等職業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面臨眾多職業院校的競爭,如何從教師職業幸福感入手,激發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內部動力,是順利開展職業教育工作的保證,同時也是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本文以農村中職學校為例,對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成因進行探析,并提出重構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成因;重構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1-0104-02
一、教師職業幸福感內涵
現代心理學關于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幸福感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范式和取向,包括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幸福感不是單一個體,而是發展與享受、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對于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而言,他們所應擁有的職業幸福感是:教師在從事教育事業的歷程中,能夠從工作中獲取主觀以及心理上的滿足,能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發揮內在潛能、并能隨著能力的發展獲得幸福體驗。
二、農村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成因
(一)薪酬福利低下、社會地位失衡
薪酬福利水平是職業價值最為直接的呈現,倘若教師自身所獲得的薪酬福利無法與其所付出的努力相對應,職業尊嚴和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農村中職學校由于地處縣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學校財力方面相比城市的中職學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師所能獲得的薪酬待遇與周邊城市教師相比也相差甚遠,使得農村的中職教師在親朋好友及城市學校同行面前很怕談及工資收入。同時,相對于普通高中,縣區的中職教師得到的社會認同感也較低,造成了部分教師心理失衡,成就感日益低下,極大地降低了農村中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職業幸福感指數日漸低下。
(二)教學任務繁重、學生管理難度大
招生競爭激烈是現在中職教育的普通現象。在招生競爭中,學生更愿意選擇到學校環境、設備更好的城市中職學校就讀,在此情況下,農村中職學校幾乎都只能無門檻招生。相比于城市職業學校的生源,農村中職學生整體素質較差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初中畢業生,學生層次較低,再加上留守兒童的成長經歷,家庭教育不到位,使得農村中職教師在學生管理上面臨更大的難度。
(三)學校教學環境差
農村中職學校教學設備落后,教學管理環境不先進是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一大因素,當前,大多數的農村中職學校教學設備條件相對落后,所處教學環境差,所應用的設備少。相比于城市的現代化教學模式而言,農村中職學校傳統的授課模式不僅增加了教師的負擔,還在無形中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三、農村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重構策略
(一)教師自身方面
1.轉變觀念,營造氣氛
課堂是教育教學行為實施的主要場所,有幸福的課堂才會有幸福的職業人生。當前的教育,特別是農村中職教育,專家批判,家長不滿,社會企業不認可,學生沒有獲得預期的成長,而現在的學生標榜個性,標榜自我。所以,課堂必須要轉型。教師要認識到,現在的學生不希望“被要求”、“被接受”,他們想要被理解、被發現,因此,要轉變思想,把嚴肅變成親切,把嚴肅的課堂變成快樂的課堂,把成功教育轉變成幸福教育,理解學生的想法,發現學生的價值,引導學生的發展,從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2.熱愛教育,追求生活
熱愛教育,首先要有愛,要愛自己,愛生命,愛家人,愛學生,愛崗愛校。熱愛教育就要融入學校,懂得站在學校的角度想問題,努力實現學校的目標,成就學校也就成就了自我。對領導、對同事、對同行,要懂得相互欣賞,共同進步。作為教師,要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要有閱讀的習慣,不一定閱讀專業的書籍,還要閱讀一些文學、歷史、社科等書籍,用于豐富自己的精神,強大自己的思想。同時,作為教師,要過樸素的生活,不追求奢華,不鋪張浪費。當然樸素不是要貧窮,貧窮也不一定能樸素。我們可以追求物質富有,更要追求精神的富有。
3.保持激情,學會創新
教師要保持激情,學會創新,才能體現教育的幸福。很多老師在剛工作的頭兩年時間對待教學工作是非常有激情的,也經常創新,但慢慢的就對工作失去了激情,對教育應付了事。這樣做教育,教師自己痛苦,學生痛苦,生活失去了樂趣,教育失去了幸福。作為一名農村中職教師,一定要保持自信、樂觀的心態,保持一顆年輕好奇的心,走出單調,保持清新。向老教師學習經驗的同時,還要向年輕教師學習激情、創新,切實做到:傳“道”有方,授“業”有理,解“惑”有招。
4.懂得反思,學會批判
要做一名幸福的老師,首先要做一個明明白白的老師,要學會反思問題,反思自己,同時也要提出建設性的批判。對于學校,對于社會生活,也要進行建設性的批判。但批判不是抱怨,我們不要抱怨收入、抱怨生活、抱怨學校,而應該是以批判的方式對學校、社會提出自己的見解、看法。
農村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成因及重構策略分析
5.學會調適,注重健康
作為一名站在農村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前線的中職教師,一定要學會調節心態,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善待工作、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教師不僅僅要扮演好授業者的角色,還要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活動中,釋放壓力,增強體魄。除此以外,教師還要保持知足的心態,正所謂“知足常樂”,只有知足,才耐得起艱辛,守得住清貧,而且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相信不久的將來農村中職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薪酬福利也會有新的突破。
(二)學校方面
在國家層面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農村的中職學校也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根據自身環境和實際重新規劃發展方向,努力向上級部門展現自己的發展前途和教育特色,爭取更多的國家、省、市、縣級財政支持,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成就教師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在不斷完善教育教學的設施設備的同時,也要完善學校的人際環境。情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紐帶,倘若教師之間缺乏了情感的交流,那么整個學校的集體意識就會渙散,勢必形同一盤散沙。首先,學校管理者要清楚地了解每位老師的心理需要,真心實意地去尊重教師,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成就動機,使他們的成就需要既符合了個人的實際,又符合了學校的發展需求。其次,學校還可以組織多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鼓勵和帶動教師參與到活動中去,幫助他們釋放生活壓力,做到以情動人。同時,學校管理者還應加強與各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做到相互理解,讓每個教師都能充分表現自己,敢于發表自己的個人見解。這樣一來,在學校情感化的管理模式下,教師之間的交流也會得到增強,教師對學校有歸屬感,教師個人也產生了成功感,自然而然的在無形中激發農村中職教師內在的職業幸福感,職業教育質量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社會方面
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貫徹落實《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和《職業教育法》的精神,平衡普通高中教育與中職教育的教育資源,加大對縣域農村中職學校的投入,用實際的行動重視縣域的農村中職教育,讓相關的中職學校不再是“被遺忘”的學校,中職學生不再是“被遺忘”的學生,中職教師不再是“被遺忘”的教師。
另一方面,媒體和社會人士應該引導對縣域農村中職教育的重視,糾正對中職學校的歧視和偏見。農村的中職教育也是現代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雖然相比于普通高中和城市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農村中職學生整體素質相對較差,但是農村中職學校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的初、中級技能人才,為高職教育培養了一批批有專業基礎的學生。只有當社會有良好的輿論氛圍,真正重視起中職教育,農村中職教師才能為自己在中職學校工作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推進農村中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當中的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問題,進行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重構,從而激發教師教學動力,提升教育質量。鑒于此,教師自身應從時代對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求出發,善待職業、善待學生、善待自己。而學校與社會應從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出發,進行教育管理思路的全面革新,使農村中職教師感受并獲得更多的職業幸福。
參考文獻:
[1]劉惠敏.論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培養[J].華章,2011(29).
[2]馬蓉.試論農村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缺失及提升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4).
[3]梁育,容樂,彭囝.農村初中教師幸福感問卷調查研究[J].文教資料,2011(28).
[4]張美蘭.中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查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5]陳潔.論教師的幸福[J].教育教學論壇,2011(29).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