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線上諸多品類都已進入競爭白熱化階段,像服裝、圖書、3C家電等利潤空間普遍降低,因此電商企業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
食品行業中的生鮮日常消費占比高、消費頻次高,但線上交易額微乎其微,2013年生鮮線上銷售僅占食品網購規模的10%,市場想象空間巨大,同時加上政策利好,大多電商企業瞄準生鮮市場發力。在線上生鮮的細分品類中,水產類產品的銷售額占據第一,2013年占生鮮類目的42%,但是天貓230多家水產品類店中能夠達到千萬量級的店僅有9家,不到4%。
垂直生鮮電商進入門檻較高,難度較大。一方面,電商競爭層次將由價格競爭走向服務競爭,但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品類很有可能成為綜合類電商的“引流品”,因此生鮮電商的低價、低毛利將相對長期存在。
我國農資行業流通環節繁多、交易成本較高,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產業的整體效益。而農資電商可有效壓縮中間環節成本,消除假冒偽劣生存空間,解決農資行業當前矛盾所在。農資行業進入電子商務領域至少比其他行業晚了10年,正是“互聯網+”領域中大有開發價值的“藍海”。
長期以來,農資流通模式是:從生產企業,經過市、縣農資部門,再到鄉鎮、村經銷商,最后才到農民手中。由于流通環節多渠道,產銷兩端不見面,廠家不能按農民的需要生產,農民也不能對廠家施加影響。更為嚴重的是,生產廠家、經營企業、基層經銷戶,都各自為戰、自建網點、自尋倉庫。如此層層加價,成本提高了,農民負擔增加了,優質農資產品競爭不過質量差、價格低的假冒偽劣品種,農民深受其害。顯然,這種幾十年一貫制的農資流通模式,已經成為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大瓶頸。
從整個價值鏈看,當前農資渠道成本太高,利潤分配不合理。從市場供求關系看,農資行業產能過剩日益凸顯,市場集中度較低,導致行業無序競爭,行業毛利率較低。價格波動較大成為常態,導致生產企業和經銷商利潤不穩定。此外,產品體系缺乏信用、交易鏈條資金短缺也是農資行業生產和流通領域的較大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