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小金庫”的專項治理工作,取得了可人成績,但并未從根源上解決“小金庫”問題。私設“小金庫”不僅擾亂經濟秩序,而且讓國家蒙受損失,也為貪污腐敗提供了滋生土壤,嚴重阻礙了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和時代推動,私設“小金庫”的手段越來越高明和隱蔽,對其甄別方法提出了不小挑戰。本文通過分析“小金庫”的特點,挖掘“小金庫”的甄別方法,進而探析有針對性的治理對策,為根除“小金庫”問題,提供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小金庫 甄別方法 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c)0000-00
1“小金庫”的內涵與特點
1.1“小金庫”的內涵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入開展“小金庫”治理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9〕18號)和中央紀委、監察部、財政部、審計署、國務院國資委聯合發布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小金庫”專項治理實施辦法》(中紀發〔2010〕29號)規定,所謂“小金庫”是指違反法律法規及其他有關規定,應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規定的單位賬簿的各項資金(含有價證券)及其形成的資產。這一定義內涵明確,外延拓展,不再突出設立“小金庫”的手段和方法,強調符合規定的單位會計賬簿,不再局限在資金,強調各項資金(含有價證券)及其形成的資產。
1.2“小金庫”的特點
1.2.1資金來源多樣,資金去向凌亂
“小金庫”資金來源具有多樣性,主要有財政撥款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資產處置或出租收入、經營收入、利息收入、捐贈收入、罰沒收入、回扣收入等。“小金庫”資金去向較為凌亂,五花八門,主要有彌補成本費用、購置資產、對外投資或對外借款、發放職工薪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福利等)、接待宴請、公款旅游、職務消費、禮品禮金支出、私分、貪污、挪用等。“小金庫”資金來源的多樣性和資金去向的凌亂性,也對“小金庫”的甄別和治理出了難題。
1.2.2數額不斷上升,手段日新月異
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小金庫”的數量和金額都呈不斷上升趨勢。根據人民日報數據:從2009年4月至2011年11月底,全國納入治理范圍的111.99萬個單位共發現“小金庫”60722個,涉及金額315.86億元。據國家審計署總審計師孫寶厚推算,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小金庫每年可能有827億的規模,更有大膽人士推測,全國每年進入小金庫的錢大約5000億元,約占當年GDP的5%。雖然,近幾年國家幾度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確實取得了喜人成績,但易發多發勢頭依然難以從根本上得到遏制,數額仍在不斷上升。
隨著國家嚴打的推進,私設“小金庫”的手段也在日新月異。傳統的利用亂收亂罰,截留、擠占、挪用、轉移合法收入,收取不法收入,接受贊助、捐贈等設立“小金庫” 的手段已為審計人員所熟知,現在又出現了新的設立“小金庫”手段:以票據形式騙取資金設立“小金庫”,如假發票報銷套現、正規發票虛假內容套現、正規發票半真半假內容套現和開具頭大尾小的鴛鴦發票或收據,少記收入套現;虛列支出轉出資金設立“小金庫”,如向下級單位或關聯單位多撥專款等,跨年度后將多撥的款項收回而不入賬等。
1.2.3形式愈加隱蔽,用途日趨腐化
近年來,“小金庫”的設立形式愈加隱蔽,傳統的現金專人保管和公款私存形式,業已向更加隱蔽的形式轉變:向下級單位或關聯單位轉移,通過設立賬外賬、打白條或口頭指令等隱藏“小金庫”;通過審計死角隱藏小金庫,如以培訓費、管理費和咨詢費等名義套現隱藏“小金庫”,特別是對個體戶和民營企業收取的費用,在這些審計“觸角”難以伸到的地方,使用白條或白頭收據收費;甚至向關聯單位介紹業務,按比例提成,但不收現金,只將請客送禮旅游等發票交給關聯單位,金額控制在提成的額度內等。
受個人和部門利益驅動,“小金庫”用途日趨腐化。除了用于各種填補經費超標漏洞、超標購置車輛或設備、違規發放獎金福利和超標宴請等“灰色支出”外,大部分用于滿足個別人的私利,也就是所謂的請客送禮行賄、自由揮霍和獨占私分等的“黑色支出”。“小金庫”的用途主要在于滿足私欲方面,即使現今出現了“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個人和部門集體勾結犯案的趨勢,“小金庫”用途的腐化性已漸成趨勢。
2“小金庫”的甄別方法
2.1突擊盤點法
該方法是采用不事先告知,實施突擊盤點,提高發現私設“小金庫”線索的概率,是一種相對簡便、高效、準確的“小金庫”甄別方法。先盤點現金,核對實存數和賬面數,查找有無長短款,進而挖掘長短款原因,并結合銀行對賬單,關注有無“賬外賬戶”,檢查有無收入不入賬或私設賬外賬的“小金庫”問題;再突查保險柜,檢查存放在保險柜中的現金和其他票據資料,查明有無來源不明的現金、有價證券或違規收費的票據存根等線索,結合收費票據、現金支票、空白支票、轉賬支票存根、作廢存根等實物資料,追根求源,清查原因,進而甄別是否私設“小金庫”。
2.2現場勘察法
該方法是通過到單位相關場所實地勘察,記錄勘察數據,比對賬面金額,查看有無賬外資產和賬外收入,進而甄別“小金庫”的一種方法。實地到單位辦公、經營等場所察看,辨別有無賬外資產和閑置資產,追溯賬外資產資金來源,了解有無房屋或資產出租、單位食堂有無對外經營或承包、其他相關場所有無對外經營或承包等,同時向承租方或承包方了解租賃費或承包費繳納情況、繳納數額及出租承包合同,根據了解的情況檢查其租賃收入或承包收入是否入賬,若無入賬,追查收入下落,深挖是否私設“小金庫”。
2.3核實核對法
該方法是通過核實收入和支出,核對賬戶和票據,尋找差異和出入,進而甄別是否私設“小金庫”的一種方法。核實收入和支出,主要是把握收入來源,確認其是否按時足額入賬,重點核查投資收益、房屋租賃收入、出售低值易耗品、材料和廢料收入等是否入賬,核對相關收入證賬表,審查有無截留、轉移經營收入和其他收入;通過審查支出,檢查是否有虛報冒領款項轉做“小金庫”的情況,重點關注白條抵庫、大額變動,盤查實際支出數和賬面列支數額是否相符,有無虛列支出的情況。核對賬戶和票據主要核對銀行存款與銀行對賬單是否相符,票據登記和票據編號是否連續,票據存根是否完整,大小寫金額是否一致,有無肆意涂改現象,通過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依據票據領購、使用、繳銷和結存登記,借助會計電算化審計手段,尋找差異和出入,進而甄別是否存在“小金庫”。
2.4關聯審查法
該方法是通過對關聯單位或下級單位進行延伸審查,甄別是否存在“小金庫”的一種方法。主要是結合被審查單位的相關財務資料,選擇其重要關聯單位或下級單位進行審查,查看有無不正常資金往來,有無非正常往來掛賬和大額往來支出情況,有無利用不實往來支出隱瞞收入情況等,并進行調查取證,分析判斷,搜尋蛛絲馬跡,進而嗅出“小金庫”的關聯秘密;通過從關聯單位或下級單位收集證據,對比被審查單位會計賬目,揭開“小金庫”隱秘面紗。
此外,還可利用調查詢證法、審閱資料法、比較分析法和舉報法等方法,通過“管中窺豹”的點滴發現,達到“見微知著”的甄別“小金庫”的目標。
3“小金庫“的治理對策
3.1加強宣傳教育,構筑思想防線
加強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領導干部對財務制度與財經法規的認知,約束財務行為,規范財經秩序;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進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強化宣傳和正面引導,切實增強自覺抵制設立“小金庫”的意識,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強化財務人員職業操守,提高政治素養和業務素質,增強遵紀守法意識,自覺履行會計監督職能,嚴格按照國家財務管理制度進行賬務核算,依法辦事,遵法理財。
3.2提高處罰力度,上升法律層次
要解決“小金庫”問題,必須提高處罰力度,并上升到法律層次,才能真正形成威懾力。目前,我國對“小金庫”問題的處罰缺乏相關法律支持,沒有形成統一的處罰標準,而且處罰力度較輕,經濟處罰最高限額僅為五萬元,不能起到應有的警示作用;同時,有關“小金庫”處罰力度幾乎都停留在法規層次,而且較為分散,法律層次幾乎空白,亟待加以立法補漏,上升到法律層次,為根治“小金庫”問題提供法律依據。
治理“小金庫”,可以綜合運用黨紀處罰、行政處罰、經濟處罰、刑事處罰等多種處罰方法,提高處罰力度和處罰等級,并實施連帶處罰制和責任追究制,打破“法不責眾”的處理囧像,追責到底,提高違法成本,構建處罰堤壩;同時,將“小金庫”問題納入單位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實行一票否決,并樹立反面典型案例,加大曝光披露宣傳,形成威懾效應和風險規避效應。
3.3形成監管合力,構建長效機制
一是由監察機構牽頭,搭建財政、審計、人民銀行、新聞媒體和社會群眾等多方聯動的監管網絡平臺,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等方面的監督作用,真正形成監管合力,全面治理“小金庫”行為;二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制約領導權力,牢牢看住單位“一把手”,明確“一把手”是“小金庫”問題的第一責任人,加大對“一把手”的監管力度,讓權力受到約束而無法進行“暗箱操作”;三是完善“小金庫”清查制度和監管制度,不斷增強監管隊伍素質,提高其在現代復雜的社會與經濟環境中甄別和查處“小金庫”的能力;四是建立預算單位銀行賬戶準設制定、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和會計信息承諾問責機制,積極推進單位體制機制改革,從制度上堵死“小金庫”漏洞,進而構建治理“小金庫”的長效機制。
3.4完善內控建設,強化內部審計
完善內部控制建設,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削減行政審批和核準事項,降低截留和坐支的可能性;二是實施“收支兩條線”制度,嚴禁“坐收坐支”和公款私存行為,鏟除“小金庫” 的滋生土壤;三是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加強收入和支出管理,規范票據和資產管理,統一細化管理預算內和預算外資金,增加“小金庫”運作的難度系數;四是注重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強化崗位間的相互制約和監督,梳理內部控制盲區,完善內部控制建設,構建“小金庫”內控防火墻。
強化內部審計,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養,強化內審人員制度建設參與度,并不斷做好領導的“忠實提醒”服務,發掘漏洞缺陷,提出針對措施,預防舞弊風險;二是強化任中審計和離任審計,加大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力度,提高領導“小金庫”風險抵御能力,以及“小金庫”內審查處能力;三是加強內部審計深度,提高審計頻率,拓展審計范圍,有效實施事前、事中和事后審計,輔助以審計軟件,深挖可疑線索,有力揭露“小金庫”違法行為;四是要加大原始憑證的審核力度,關注關聯單位,注重延伸審計和跟蹤審計,擴大審計視野,找準癥結所在,進而“按圖索驥”,真正發揮治理“小金庫”的“安全衛士”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柯.關于從源頭上治理小金庫的思考[J].商業經濟.2010(02).
[2]楊軍.淺析審查“小金庫”的技巧與方法[J].科技信息.2011(07).
[3]李明竹.“小金庫”的查處方法與防治路徑[J].商業會計.2014(01).
[4]逄京言.小金庫形成的方式及治理對策思考[J].經濟師.2014(01).
[5]王瑞蘭.淺析“小金庫”的治理[J].管理觀察.2014(10).
作者簡介:
姓名:趙連燈;出生年月:1980年11月;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河南項城;
職稱:講師;學位:管理學學士(雙證MBA在讀);研究方向:會計電算化、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