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佩佩 臧振瑞
長期以來,中國—非洲國家貿易促進會積極推動中國和非洲國家的雙向投資與經貿合作,建立連接中非貿易合作與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協助中國企業走入非洲,構筑中國與非洲國家資源共享的經貿平臺。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首腦會議于12月5日落下帷幕。中國提出的巨額援助計劃令相關國家感到驚嘆,充分展示了中非之間的貿易往來的重要性,日前,本刊記者帶著相關話題采訪了中國—非洲國家貿易促進會會長張儀。
有長期傳承、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中非是命運共同體,謀求中非共同發展是中國長期的一項對非政策。中國持續發展為非洲國家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和廣闊前景。中國將把自身發展同非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中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張儀會長對此總結道,中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的形成,應該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正值非洲獨立解放運動熱潮,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人決定堅決支持非洲人民民族獨立運動的方針。而那時,也正值新中國成立伊始,經濟比較困難的時期。隨著對解放和人民當家作主的不懈追求,中國和非洲的許多國家不僅實現了民族獨立,也大大加快了現代化建設,從落后國家變為發展中國家,直到今天,中國與非洲國家依然在這條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攜手并進。近年來,中國增設了與非洲之間經貿、文化合作的具體優惠政策,沿襲毛澤東主席對非的友好外交路線。
經濟文化交流為中非人民帶來很大實惠
近年來,中國順應時代潮流,提出開啟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時代。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中非都肩負著發展的重任。當前,非洲各國積極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謀求自主可持續發展,中國正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中國有工業化的經驗、產能上的優勢,雙方在發展上互有需要、互有優勢,迎來難得的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并基于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中非各領域合作關系實現跨越式發展。“筑巢引鳳”“授人以漁”,中國堅定支持非洲國家致力于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幫助非洲國家破除長期制約發展的兩大瓶頸,增強自身的“造血機制”。
張儀會長認為中非經貿合作的本質特征在于互利、互惠與共贏。中國發展不僅造福自身,也將惠及非洲和世界。合作共贏這一理念為中非關系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中非合作已經從文化和經貿領域為中國與非洲人民建起了交流和發展的橋梁。中非合作是發展中國家間共贏發展的成功典范。
在文化上,傳統的中華文化通過 21 所孔子學院在非洲的大地上培育為數眾多的莘莘學子。他們在中國漢辦開設的教學課程中學習著中國語言、書法和陶藝等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非洲的青年們不僅掌握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同時也鍛煉了他們在現代社會的生存的能力。卓越的語言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他們在當地職場上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目前,上萬名來自非洲的勞動力被中國廣州吸收。在廣州的經歷激發了他們努力建設自己家鄉的愿望,形成了人才培養和刺激發展的良性循環,令中非間的人才交流跨越到了新的層面。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除卻文化交流,中非間的經貿合作的日益繁榮也為中國和非洲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改善。例如,中國商人與非洲咖啡種植戶之間的合作為不少非洲當地農民提供了生存的出路。作為以農耕為主的非洲國家,糧食作物有收購價格低廉的劣勢。而作為傳統奢侈品的咖啡則不同,在現代社會對咖啡的需求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咖啡的加工過程、口味和不間斷供應都令非洲成為了國際消費者首選的咖啡產地。中國與非洲之間在咖啡領域的合作為仍處于農業為主導經濟的非洲國家提供了生存的基礎,也為中國的消費者帶來了地道的咖啡和豐富的選擇。
張儀會長指出中國和非洲國家面臨共同的發展任務,具體是指中國和非洲國家都共同面臨著建設新型現代化的需求,然而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道路上,有著許多共同的挑戰,其中包括高質量勞動力的持續性供給、醫療衛生領域的研發創新、提高國內購買力、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型、提高農耕效率,以及資源的可持續性使用。這些問題同為中國與非洲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同時也為中非合作創造了極大的空間。
今年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收官之年。中非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肩負著推動南南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推動世界格局向更加均衡、合理的方向發展的共同使命,張儀會長說道。
非洲局勢的穩定性以及政治性的波動,對中非關系發展是否也會產生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中非關系發展中的一些不確定性?面對這一問題張儀會長回答說,非洲部分國家的政治性波動對中非人民間的合作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中國與非洲各國政府之間的緊密合作不會因此被動搖。造成非洲局勢動蕩的主要因素有種族沖突、宗教沖突、資源掠奪和恐怖主義。然而,在這些話題上,中國向來支持和平發展、宗教自由,并且聯合非洲政府共同反恐。中國政府駐非洲各大使館也每次在非洲政局動蕩的時候發布游客和商人入境指南。因此,只要我們緊跟國家的指導,在赴非之前準備好派駐當地的中國政府機構的聯系方式,就能夠獲得第一手信息,降低安全和投資上的風險。
“中非夢”必將產生強大合力效應
張儀會長說,“中非夢”將形成巨大合力,這種巨大合力對于建立國際合作共贏新秩序意味著,“1+1 大于 2”的強大合力效應。他認為,中國的經驗優勢和非洲的初級資源的結合能帶來持續性的發展。中國與非洲之間的勞動力、技術、資源和服務的交流能為非洲提升勞動力和服務水平,為非洲的原材料提供市場,同時為中國提供持續性的原材料的供給,為中國人民增加建設項目的合作機會。這些合作從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和農業領域為中非人民帶來就業、職業提升和加速工業化的機會。這樣的強大效應對于建設國際合作共贏新秩序意味著中國與非洲社會間將能互補長短、相互支持,在發展中國家向工業化國家邁進的道路上齊頭并進。
非洲根據《2063 年議程》描繪了“非洲夢”:聯合自強、發展振興。在張儀會長看來,“中國夢”和“非洲夢”的區別是:“非洲夢”的口號為“聯合自強,發展振興”;“中國夢”的口號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非洲夢”更側重于獨立與富強,因為這正呼應了非洲現實的需求。鞏固非洲主權國家的政治獨立性、實現自給自足的獨立發展能力,建設富裕、強健的社會是非洲發展的首要議題。
張儀會長堅信,對于中國而言,當中國解決了全體人民溫飽問題以后,實現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則是我國下一階段發展所要追求的目標,是“中國夢”的核心。盡管“非洲夢”不同于“中國夢”,但是“非洲夢”確實能為“中國夢”帶來啟迪。盡管我們已經跨越了追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國家建設初級階段,但是我們更應當戒驕戒躁,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作為一名中國人,不論何時、身處何地,都應以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理念,不斷激勵、鞭策自己,為振興中華、引領世界文明進步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