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劍青 宋志嬌
在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中,有一位將軍功不可沒。他是黃麻起義里走出來的木蘭山英雄,他是長征路上不畏艱險的紅軍戰將,他是開辟至關重要的冀南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人,他是血浴羊山中戰功赫赫的指揮官,在他人生的危難之際,毛澤東用“同志”二字立證他的煢煢之心。他既敢于斗爭,又善于斗爭,即便身處險境,也絕對堅持原則。他的人生驚心動魄又豐富多彩,他的故事曲折個性又耐人尋味。他就是開國上將陳再道將軍。記者近日有幸采訪到了他的女兒陳江平,聽她來講述和追憶,女兒眼中那個不善表達又古道熱腸的父親形象。
一塊豬油引追憶
說起父親的參軍緣由,陳江平娓娓道來。其實當時參加革命時他只是個懵懵懂懂的青年。因為父親家里非常貧窮,他經常給地主放牛,也經常受人欺負。父親給他們講過一個故事:小時候家里窮,過春節他的母親找了一塊豬油。這塊豬油不是吃的,而是留著給孩子們治病用的。以前的衛生條件比較差,母親就將豬油用繩子吊起來,留作孩子們便秘時,讓他們用熱水沖一點服下。所以父親經常強調:“我們那時候的貧窮,是你們沒辦法想象的。”
童年的陳再道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他從小就有叛逆的思想,經常在給地主家干活時想出點子出氣。他痛恨舊社會,所以當時他一聽說由共產黨組織的農民自衛隊在招人,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從那以后,他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陳江平笑著說,要說他當時懂多少革命道理,我相信他是不懂的。他們開始參加革命,只想打破舊世界,創造一個新世界。
陳江平坦言,其實那個年代,絕大多數的革命者都是這種情況,只有一小部分革命的先覺者,在學校里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和教育,才能從另外一個渠道產生革命意識。不過,父親這輩人自從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就知道為什么要打仗,為什么要革命。在思想上,他們也有一個學習和提高的過程。陳再道將軍英雄的一生,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出來的。
看《激情燃燒的歲月》有同感
說起父親的家庭,女兒陳江平感慨良多:父親是個孤兒。三歲時,他的父親去世,11歲時,母親也去世了。他還有一個姐姐,姐姐也是病死的。那個年代,在麻城,很多人都有癆病,其實就是肺結核。他還有一個叔叔,叔叔本來是在外面打工,母親去世以后叔叔就回來帶著他一塊兒生活。那時,他覺得叔叔是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但他叔叔很快也病死了。父親參加革命信念很強,沒有什么牽掛,也沒有親人。他的親人都是他的鄉親。
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解放以后,陳再道對他的父老鄉親都非常照顧。他經常去看望他們,并盡其所能地幫忙他們。那時陳再道一家住在武漢,離家鄉很近,所以老家來人也很方便。陳江平說,每當看到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里,老家人帶著孩子到軍營門口,找石光榮一同吃飯的鏡頭時,那種熟悉的場景往往會勾起陳江平的回憶。
在她的印象里,小時候老家經常有人來,他們看起來營養都不太好。父母拿出自己的工資,盡心地招待他們:父親給他們親自下廚,安排住宿等等。陳江平的母親也時不時給老家人找來一些舊衣服,讓他們帶回去穿。另外還有一些父親老家的戰友,由于在其他地方工作,沒有辦法照顧到家人,也托父親幫忙關照。“我父親會在自己的職權和能力范圍內,盡量地給予照顧。但說到他給誰開后門兒,給誰找工作,這方面是沒有的。”陳江平說,“我們那時都在上學,也需要交學費,家里并不寬裕,不過我母親很賢惠,這些事全靠她來打理”。
陳江平表示,其實這并不是個別的現象,在父親那一批人中,大多數人都有同樣的經歷。前一段時間,網上有個帖子講毛主席的開銷,他的每一筆賬都記得非常清楚,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開支,是給老家人的。在父親百年誕辰時,湖北省政協主席楊松給予陳再道高度評價:“關心家鄉建設,不負赤子之心”。
開辟根據地像“脫了衣服洗澡”
用陳江平的話說,父親打仗是不計生死的。早在黃麻起義的時候,陳再道所在的四方面軍就以打仗勇猛而著稱。“但打仗光憑狠是不行的”,在陳江平眼中,父親是一個腦子很聰明、很有智慧的人。因為打仗除了不怕死之外,必須要學會審時度勢,要有打仗的靈感。
在陳再道的戰爭經歷中,開辟冀南根據地是一個很大的亮點。1938年時,八路軍已經有三個師,父親是129師386旅的副旅長,當時為了進一步擴大戰略縱深,中央開會要開辟敵后根據地。組織上派父親去開辟冀南根據地。對于父親來說,這是個很危險的任務。冀南當時已經被日本人占領,并且還有兄弟會等一些地方武裝長期盤踞于此,情況非常復雜。當時還是師長的劉伯承元帥找父親談話,劉強調,要搞好這個根據地是一個相當艱難的任務。因為紅軍之前的戰斗多在山區,而平原地區和山區的地貌完全不一樣,這將會給他的工作帶去很多困難。
“你帶部隊去冀南開辟根據地,就像是脫了衣服洗澡,什么都暴露給敵人了。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劉帥一五一十地對陳再道說明了此任務的艱巨和重要。陳再道當時帶了五個連,一個騎兵連,三個步兵連,還有一個偵察連,不到六百人就急匆匆地趕了過去。在那里建立根據地不到一年時間,隊伍就從五百人發展到了一萬多人。陳再道自已也沒有想到,他在那里一呆就是八年。
“父親經常對我們說,在冀南這幾年,就不知道什么叫脫衣服睡覺,因為不知道敵人什么時候會來。稍微一個反應慢,就有可能被敵人包圍起來!”陳江平說,當時的任務非常艱巨,也非常特殊,父親還要考慮各個方面的情況,所以在那里,他的精神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這也是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對這幾年著墨最多的原由。
父親不愿意講自己的事
在陳江平眼里,父親是個非常重情義的人。父親當年上抗大時,因為糧食比較緊張,學校按配額每天只能給每人發一塊餅子。他有個戰友,個子又高又大,分的糧食根本不夠吃。父親看到后,每天默默地將餅子掰給他一半,就這樣一直堅持到畢業。
在父親的幾十年戎馬生涯里,他的很多戰友都死在了戰場上。“他都叫他們‘窮弟兄,他說,有很多人都比自己優秀,卻在戰爭中犧牲了,很可惜。”從陳江平記事開始,無論是之前家在武漢,還是后來搬到了北京,但凡父親聽到有烈士家屬家里有困難,他一定義無反顧的去幫忙。
也許是覺得子女們沒有經歷過戰爭,無法真正理解戰爭的殘酷,也或許是不愿意回憶過去慘烈的革命經歷,陳再道很少在家里提及自己在戰爭中的功勛和成績。不僅如此,通過和其他革命后代的交流,陳江平發現,父親這一批人都非常相似:除了不愿意講太多往事,他們選擇嚴守組織紀律,默默堅守自己的崗位,通過履行職責和辛勤的工作,去告慰烈士們的在天之靈。
與這樣的沉默相比,每年的戰友聚會,則是父親最開心最放松的時刻。“每年過年他們都會集體到我們家里來,大概有幾十號人,他們都在那里說呀,講呀,非常熱鬧。”在陳江平敘述里,退休后的父親每次看到一起戰斗過,特別是從老冀南根據地出來的戰友,就非常高興。這種在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日子里培養出來的感情純粹而真摯,令人終生難忘。
毛主席的一聲
“同志”救了父親
陳再道是非常典型的軍人性格,愛憎分明,什么話都不掖著藏著,覺得不對的一定要說出來。1958年,浮夸風盛行,麻城要放"大衛星",陳再道非常反感,他直言不諱地說:“說別的事我不懂,但說到種糧食的事,我怎么會不知道?一畝地能出幾萬斤糧食,簡直是胡吹……”因為這個事情,他當時還受了批評。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沒有支持造反派,還耿直地向毛主席提意見。在武漢的“七二零”事件發生之后,在他人生最為危難的時刻,毛主席給武漢軍區和武漢革委會寫的一封信中稱陳再道為“同志”,而正是這兩個字,救了他一命,也體現了毛主席對他的信任。
陳再道將軍出身軍旅,性格耿直,說話直率,但同時又有非常幽默的一面。他與老戰友們說話經常相互開玩笑,平時工作雖然難免有時爭吵,但吵完后又風平浪靜,誰也不會計較。因為在戰爭年代里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委婉的交流,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他們慢慢就養成了這種說話的方式。這種直率,是真槍實戰中磨練出來的。
希望女兒做個好人
作為女兒,陳江平和父親的成長背景差異很大。陳再道是從戰爭年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非常艱苦。而她本人則是解放以后出生的,成長于和平年代,生活中,她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父親的言傳身教。陳江平說,父親平時話不多,和她沒什么刻意的感情表達。他對女兒也沒什么特殊要求,只希望她做個好人。但他對子女的教育比較嚴,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要求他們不能有一點特殊,吃的穿的必須要和別人一樣,甚至還要更低調一些。學習必須比別人努力,臟的累的事情,必須主動去干。
小時候,有一次陳江平有些貪玩,讓一個叔叔代寫了病假條,一天沒去上學。巧遇老師家訪,母親知道后就嚴肅地教育了她,父親也很生氣,“撒謊和騙人是一個絕對不能被容忍的事情,是原則問題”,陳江平說自打那以后,自己再不撒謊,這種家風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漸漸成為自己人格中一種堅定的存在。
陳江平在父親的影響下,也養成了勇敢直率的性格。在“文革”中,她也曾做過一件讓父親很感動的事。武漢"七·二O"事件后,很長時間父親一直被關在北京,生死不明,音訊杳無,家里人非常擔心。陳江平那時候十五歲,只是個初中生,看著母親和家人每天焦急的樣子,她決定獨自去北京找父親。她給母親留了一張字條,偷偷離開家,一個人扒上了走走停停的火車,三天兩夜才到了北京。費盡周折終于在有部隊看守的海運倉后小樓找到了父親。“我激動得不行,但一聽到他的聲音,心就放下來了。”“見到我時父親非常意外,表情驚訝地問我怎么到這里來了……”,雖然父親當時沒多說什么,但是多少年之后還會不時感嘆:當時你怎么敢一個人跑過來?
在陳家,親人之間的關愛從來不會放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到行動中,這種關懷雖然缺少語言的華美,卻讓人心頭一暖。父親母親樸實無華的感情永久保存在陳家人的記憶里,成為歲月和歷史的見證。
后悔沒有多陪父親
在和兒女的相處過程中,陳再道既堅持自己的觀點,又能充分尊重兒女的選擇。無論是擇業還是個人大事,陳江平全是自己拿主意。而父親作為軍人,也每時每刻都用他那種正直的性格影響兒女,遇到一些他不能贊同和理解的問題,他還是會和兒女爭論。“有不少事當時我們覺得他不合時宜、觀念過時。但事后回頭看時還是我們過于沖動草率了。不過只要不觸犯原則性問題,他也不會執意干涉兒女的決定……”
退休后,只要身體允許,陳再道就會到各處走一走,看一看,察訪民生,了解民情。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革命老區都留下過他的足跡,只要看到還有鄉親們生活困苦,他都會痛心不已,想辦法幫助解決困難。他每天早早就起床鍛煉身體,平常一有空,就總愛拿個放大鏡看報紙。
去世后,按父親的心愿,子女將他的墓安置在湖北麻城,清明時他們都會去掃墓。陳江平感慨,作為子女,能為父親做的事情很少,父親生前從不宣傳自己,寫的回憶錄里很大篇幅都是在講戰友們。對父親在戰爭年代的經歷了解太少是兒女心中的巨大遺憾。
作為陳再道的女兒,陳江平還是非常驕傲的,也非常崇拜父親。他們那一輩雖然遭遇了各種艱難險阻,但是活得很精彩。時勢造英雄,一幫熱血男兒將心中的理想通過努力轉化為現實,這是一件很棒的事。
陳江平是“將軍后代合唱團”中的一員,團隊經常參加公益性的演出,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父輩們的革命精神,并且將這種精神傳達出去,這是革命后代的責任,也是父輩們的心愿。
陳江平感慨:“雖然多年住在一起,但是因為那時候忙于上班,早出晚歸,并未有太多時間陪伴在父親身邊。父親給我們講當時的事情,我們當時不容易理解。現在年紀大了,才稍微理解一些,等到把他那么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理順了,人卻已經不在。真后悔啊,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一定多陪陪他,聽他好好講講,再多講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