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明
“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尤權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基層法院及人民法庭的前沿一線作用,大力加強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不斷提升服務群眾和司法助力扶貧工作的新水平…”
這是福建省委尤權書記在充分肯定福鼎市人民法院深入基層執法辦案,和司法助力扶貧所取得的成效后,由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馬新嵐院長向全省法院系統發出的學習指示。
福鼎法院積極探索以赤溪村為試點的司法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機制、以“四入村居”工作法為核心的“赤溪模式”,同時還得到了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陳冬書記,以及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羅雄院長等領導的高度肯定。
中國扶貧第一村誕生“赤溪模式”
太姥山上旖旎風光、山下炊煙裊裊,猶如一幅自然和諧的絕美“畫卷”,這里就是閩浙交界的福建省福鼎市。
時光回轉到1984年,《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一封《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讀者來信,反映了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貧窮的狀況。該信引起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此后,各種形式的扶貧工作在此紛紛展開。福鼎市人民法院也以自身的職業之長和獨特視角,參與了這場扶貧攻堅,幫助赤溪村走上了一條致富小康路。
“閩東小武夷,閩海之蓬萊”,赤溪村自古有著如此美譽。赤溪是一個少數民族村,村民基本上都是畬族;因為十分貧窮,所以也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福鼎法院從早期開始,派出一撥又一撥工作隊,到畬族群眾家中、田間地頭送惠農政策、送致富信息,宣傳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宏偉藍圖。
在工作隊的不斷努力下,便民服務網絡在該村逐步構建起來。在服務扶貧工作全面展開的條件下,村民的法律意識和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從而助推基層組織服務管理功能進一步加強,使該村脫貧致富納入法治化軌道。
2013年12月,福鼎法院新一屆領導班子在赤溪調研中,要求設在當地的白琳法庭全面對接扶貧工作,為扶貧工作深入開展保駕護航。福鼎法院這一“司法助力扶貧”的思路和舉動,是在全國法院系統中率先提出的。該院同時也希望這種以服務農村發展為宗旨,以“四入村居”工作法為核心、“四位一體”便民服務網絡為載體的“赤溪模式”能推廣到全市其他鄉鎮。
便民訴訟入村居 和諧之風拂大地
赤溪村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民眾法治意識淡薄,出現矛盾糾紛呈增多趨勢。但赤溪村山路蜿蜒曲折,進山難出山也難,群眾到市里訴訟需要在綿延的山間往返上百里。為解決群眾訴訟難問題,白琳法庭在赤溪村設立法官工作室,派出“鄉村法官”,一周來一次辦案點,開展執法辦案,矛盾排查、化解,法制宣傳、民意溝通等工作。
白琳法庭根據近年來對赤溪村的調研,不斷總結農村糾紛發生的規律,根據實際,提前介入,重點排查,并有針對性地選擇多發易發典型案件,就地辦案、就地開庭、就地調解、就地宣判,以生動的庭審讓群眾了解與自己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逐步提高了村民的法律素質。
目前,赤溪村基本形成了“小糾紛不出村,大糾紛不出鎮”及“源頭預防、多元調處、息訟寧人”的良好局面。2014年赤溪村涉訟案件僅為1件,民間糾紛調解率達到100%,“和諧赤溪”、“平安赤溪”已見雛形。
查明案情入村居 矛盾化解在初期
鄰里街坊間矛盾時常發生,村頭田地里糾紛也不少見。尤其是農忙季節的爭水、爭路、爭農機器具;秋冬交替農閑季節時的建房、農作物儲存、宅基地等糾紛更是屢見不鮮。
“證據收集是最難辦的事,很多案件都是因為證據問題成為‘死案,不能僅憑當事人的一紙訴狀和幾張嘴皮子就作出判斷,這樣不能讓人信服。”白琳法庭張開建庭長說。
那么,問題該怎么解決呢?白琳法庭的法官們轉變司法觀念,繼承和發揚人民司法優良傳統,在當事人無法舉證時,法官主動入村查明案件事實,就地調查取證,就地調解,及時執行,讓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階段。
村居聯絡員成法官好拍檔
盡管有“鄉村法官”,但案件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和潛在性等特點,法官無法完全在第一時間就能發現糾紛苗頭情況。為此,白琳法庭從赤溪村兩委中聘任3名“無訟村居”建設聯絡員。
聯絡員均來源于群眾,熟悉社情民意;而法官知曉法律和法理知識,兩者分工合作,形成了法庭、法官工作室、巡回審判點、無訟建設聯絡員“四位一體”便民服務網絡。
2012年以來,白琳法庭共舉辦聯絡員培訓班4期,培訓人民調解員123人次,現場指導案件調解38次,聯絡員排查、調解糾紛25件次,協助法院調解民事案件3起,聯絡員大多成為法官當之無愧的好拍檔。
隨著“無訟建設”的推進,有事找法官、有事找聯絡員,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已經成為赤溪群眾的一種思想觀念。
服務發展入村居 帶領群眾奔小康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0年前的赤溪村還是一個窮困的小山村,而如今卻華麗轉身,蝴蝶坪、杜氏生態農莊、生態峽谷探險……一個個生態休閑項目落地開花,使它成為環太姥山旅游發展的新聚寶盆。
在扶貧活動紛紛開展的過程中,法院雖然不直接參與經濟發展決策和建設,但是緊跟地方經濟發展步伐,利用法律視角,助推赤溪扶貧轉型加速前行。
2013年,寧德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建“牙赤公路”,需要在赤溪村征地130余畝。考慮到征地涉及法律問題繁雜,群眾對國家征地政策不了解或理解上存在偏差,征地補償費的發放及土地測量容易發生糾紛,白琳法庭發揮司法能動性,提前介入。及時宣傳國家相關法律政策規定、土地測量方法、公開計算標準,為群眾解惑釋疑。同時協助做好與被征地和拆遷農戶的溝通和聯系,使牙赤公路在征地中無糾紛發生,保證公路建設順利開工建設。
同時,白琳法庭還充分發揮司法專業優勢,認真指導赤溪村把握相關法律和政策,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幫助完善村民公約,推動村里的服務管理規范化、法制化。
如今,昔日的窮山村已走上了一條“生態立村、農林強村、旅游富村”的致富小康路,“赤溪模式”也作為司法助力扶貧工作的典型經驗,向全市推廣運用。與此同時,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馬新嵐院長也簽發文件,要求向全省法院系統推廣“赤溪模式”。
“福鼎法院全體干警,必將進一步發揚當年習近平同志倡導的‘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閩東精神,在助力扶貧開發的征程上,匯聚起新的磅礴力量,奔涌向前……”福鼎法院王錦熙院長對未來充滿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