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江
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盛大舉行,中國的防空反導武器系統又一次驚艷亮相。驚天神劍、滾滾鐵流,它們承載著民族的尊嚴與豪情,贏得了世界的驚嘆,映襯了國人的笑臉,也為凸顯我軍實力以及雄厚的國防基業勾繪了莊嚴而又振奮的一筆重彩。
現代戰爭中的空襲與防空是一對矛盾。隨著空襲武器之“矛”日益尖銳,防空武器之“盾”必須更加堅固,兩者之間在矛盾斗爭中不斷發展。防空反導導彈的產生和發展歷程正是矛盾哲學的一個真實寫照。
地(艦)空導彈是指由地面(艦船)發射、攔截空中目標的導彈。地(艦)空導彈在歐美統稱為面空導彈,在俄羅斯等俄語國家稱為高射導彈,在我國稱為地(艦)空導彈,這些可統稱為防空導彈。防空導彈武器系統是防空導彈及與防空導彈有直接功能關系的地(艦)面設備的總稱。從設備組成上劃分,一套防空導彈系統主要由導彈、制導設備、發射系統、指揮控制系統4部分組成。防空導彈主要用于攔截空中目標,具有預警偵查、搜索指示、目標識別、目標跟蹤、導彈發射、制導控制和殺傷目標等功能。

第一代防空導彈武器系統“金雕”
預警偵察 情報偵察和警戒系統一般提前20分鐘,對距離在300千米以外的來襲目標,向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發出預警信息。隨著預警偵察技術的發展,預警偵察系統的覆蓋面已經十分廣泛。地面上有各種電子偵察站組成的地面偵察系統;海上的各種艦載雷達系統、聲吶系統、電子偵察設備、水聲偵察儀、磁異探測儀和潛望鏡等偵察設備組成的海基預警偵察系統;低空中有電子偵察飛機、無人偵察飛機等組成的戰術偵察系統;高空中有戰略偵察飛機、空中預警指揮機組成的戰略偵察系統;太空中有各種類型的衛星偵察系統。這些系統互聯互通構成范圍廣、立體化、多手段、自動化的偵察預警網絡。總的來說,現代預警偵察系統主要包括陸基、海基、空基和天基四大類型。
搜索指示 攔截空中目標的前提是必須首先搜索發現空中目標,然后再進行攔截作戰過程的指揮協調。不同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能完成的任務各不相同,但是搜索指示這一作戰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目標識別 為了攔截空中目標,必須事先分清敵我,確保不誤傷我機。另外,為了進行有效的防空作戰,還需要識別來襲目標類型。在中東戰爭中,敘利亞一天內擊落己方飛機10架,充分說明了作戰中敵我識別的重要性。
目標跟蹤 為把防空導彈導向目標,必須對目標進行高精度跟蹤,以獲得目標的相關數據。根據尋導制導體制的不同,對目標的跟蹤可由地面設備或彈上導引頭來完成,實現的手段通常是雷達或光電跟蹤器。
導彈發射 在穩定跟蹤目標并獲得發射導彈所必須的目標數據后,即可發射導彈,這一功能使處在戰備狀態下的導彈轉變為起動和飛行狀態。發射方式有傾斜發射和垂直發射兩種。
制導控制 根據獲得的目標信息,并按照預定的導引規律把導彈導向目標的過程稱為導彈制導。對導彈實施制導控制是防空導彈攔截目標最關鍵的功能。
殺傷目標 殺傷目標是防空導彈武器系統最終要達到的目的,這一功能由彈上引信戰斗部系統來實現。在導彈按導引規律所確定的彈道接近目標時,引信開始工作,當其感知目標存在時即適時引爆戰斗部來殺傷目標,完成防空導彈武器對來襲目標的攔截。
防空導彈武器系統除裝備具有上述7項基本功能的設備外,還必須裝備具有供電、空調和行駛等功能的輔助設備,以及用于維修檢測作戰設備的支援裝備。
防空導彈作為防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影響了空襲與防空的作戰樣式,改變了作戰方式,在歷次局部戰爭和沖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了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第三代防空導彈武器系統“愛國者”
從20世紀40年代德國開始研究防空導彈開始,世界上的防空導彈系統已發展了四代,應對目標從傳統的作戰飛機向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其他各種氣動目標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已研制的防空導彈型號達120余種,其中已裝備的有90余種,正在研制的有20余種。
20世紀40年代初,德國首先開始研制防空導彈,驗證了波束制導的可行性。二戰后期,噴氣式飛機已處于研制后期,再加上英美等國對德國大中城市持續的猛烈轟炸,德軍深感高炮防空已不適應作戰需要。50年代,美蘇等國研制并裝備了針對高空轟炸機和偵察機的第一代防空導彈系統,代表型號是“金雕”“德維納”“波馬克”“奈基”-2、“小獵犬”和“黃銅騎士”等;但由于裝備龐大笨重、機動性能和抗干擾能力差,使用維護復雜,第一代防空導彈系統現已退役。
隨著第一代防空導彈的應用,飛機高空突防變得越來越困難,在越南戰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據統計,1969~1972年間平均每4.6發SAM-2導彈就可擊落1架飛機,因此迫使空襲方改變戰術。此時,隨著飛機材料、防熱等技術的發展,空襲改為采用低空、超低空突襲,突襲高度不斷降低,甚至可以達到幾十米。
第一代防空導彈由于作戰空域的低界較高,低空還要受到視距限制,加上設備笨重,快速反應能力不足,難以應對低空突防的飛機。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70年代初,世界各國開始研制并裝備了具有低空和超低空作戰能力的第二代防空導彈系統,其代表型號為“涅瓦”“維加”“箭”-1、“立方”、改進型“霍克”“小檞樹”“響尾蛇”和“羅蘭特”等。第二代防空導彈的低空飛行能力、制導精度明顯提高,導彈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地面機動能力、自動化程度和可靠性得到較大改善。
第二代防空導彈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經受了考驗。以色列被擊落的114架飛機中,62%是被埃及的蘇制第二代防空導彈擊落。而以色列發射的22枚美制“霍克”導彈,擊落阿拉伯國家20多架飛機,創造了奇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999年的南斯拉夫戰爭中,擊落美軍隱身戰機F-117的就是SAM-3導彈。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愛國者”“宙斯盾”(“標準”-2導彈)和C-300等為代表型號的第三代防空導彈系統開始研制。第三代防空導彈系統更多地采用了復合制導體制、多功能相控陣制導雷達、多目標通道技術和垂直發射技術,具有全空域作戰、對付多目標和抗飽和攻擊能力,命中精度和火力密度大幅度提高,導彈系統的快速機動性、生存能力、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也得到進一步提高;后經改進,在具有反飛機能力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反戰術導彈能力。
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空襲體系的組成和作戰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特點有:
逐漸形成統一的空襲作戰體系空襲作戰體系中包括預警指揮機、偵察機、掩護干擾機、防空突擊機、護航殲擊機和對地攻擊機(包括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及各種對地面實施攻擊的飛機),其中預警指揮機是空襲體系的指揮控制中心。
應用各種類型的精確制導武器 精確制導武器,包括空對地反輻射導彈、巡航導彈、各種地(艦)空導彈和制導炸彈等,已獲得了廣泛使用,并且顯示出巨大的潛在威脅。海灣戰爭中,8%的制導武器打擊了42%的目標。伊拉克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的比例由海灣戰爭的8%上升到68%,毀傷目標數量上升了4.4倍,充分體現出精確制導武器的威力。敘利亞戰爭中,北約除了大量使用巡航導彈和飛機投擲精確制導武器打擊目標外,還大量使用無人飛機進行情報搜集和精確打擊,使之成為打擊小型重點目標,特別是移動小型目標的最佳利器。
使用防區外攻擊武器戰術 1999年的南斯拉夫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所有的空對地攻擊,無一例外都采用了防區外攻擊戰術,并獲得成功。

C-400防空反導系統
同時,隨著防空的需要,以具有反彈道能力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防空導彈系統進入快速發展期。第四代防空導彈系統在垂直動能殺傷、直接力氣動力復合控制、定向戰斗部、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及紅外成像和毫米波制導等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具有作戰距離更遠、目標通道更多、平均速度更大、發射質量更小和制導精度更高等特征。第四代防空導彈以“愛國者”PAC-3、末端高層區域防御系統、“標準”-3和C-400等為代表型號。
“愛國者”防空導彈先后經歷了原型、PAC-1、PAC-2、PAC-3的系列化發展道路。PAC-1型改進了相控陣雷達的最大掃描仰角,于1988年12月裝備部隊,只能攔截飛機和巡航導彈。PAC-2型改進了彈上戰斗部和引信,能夠摧毀來襲的彈道導彈,1989年年初開始生產,并于1990年底裝備部隊,在海灣戰爭中參與了對“飛毛腿”導彈的攔截。
“愛國者”PAC-3系統是愛國者系列導彈系統的最新型號,其采用了慣性制導與主動毫米波雷達尋的末制導的復合制導體制,能夠保證對目標的高精度攔截,具備同時打擊多個目標的能力。能在電子干擾環境下攔截高、中、低空來襲的飛機或巡航導彈,屬于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PAC-3系統仍在不斷改進中,在未來仍將是美軍主要地面導彈武器。
當前,隨著精確制導技術的不斷發展,防空系統的重心已經以攔截來襲導彈為主要目標。美國將戰區導彈防御和國家導彈防御名稱取消,建立了統一的多層次、全方位、覆蓋全球的導彈防御系統。在導彈防御系統中,“愛國者”PAC-3和末端高層區域防御系統負責末端防御;陸基中段防御和“宙斯盾”導彈防御負責中段防御;機載激光、動能攔截器和空基助推段動能攔截負責助推段防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上政治和經濟競爭更加廣泛與深刻,表現在軍事上是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隱蔽的區域,實現更精確的打擊,這使得防空領域不斷拓展,技術不斷更新。目前,各國普遍重視導彈防御,在未來,防空反導武器系統將繼續向一體化、網絡化、分布式發展。
進攻和防御是戰場上永恒的一對矛盾,在相互制約的同時更促進了相互的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來自空中的威脅會越來越大,防空反導武器也必將獲得更大的發展。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