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質量檢驗方式由人工感官檢驗逐步轉變為全部采用儀器化快速檢驗,這一改革推行十余年來,我國儀器化公證檢驗工作不斷深入,檢驗量穩步上升,檢驗數據能比較真實地反映當年度我國棉花質量情況。
《2014/2015年度中國棉花質量分析報告》以本年度新體制棉花加工企業收購加工的細絨棉的公證檢驗數據為基礎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得到有價值的信息,為涉棉的政府職能部門、行業組織和相關企業分析棉花形勢、研究棉花政策、扶持棉花產業提供重要依據。
一、數據來源
2014/2015年度中國棉花質量分析報告,依據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鋸齒加工細絨棉》 國家標準,對顏色級、軋工質量、長度、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指數等主要指標進行匯總統計,并綜合生產、市場和政策等多方因素進行分析和評價而成。
本報告所稱的新體制棉花,是指按照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要求進行生產、加工,并在棉花產地經過儀器化公證檢驗的成包皮棉。
本報告所稱的棉花年度,起止時間為當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2014/2015年度即為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
按照品種及纖維長度,我國棉花分為細絨棉和長絨棉,長絨棉僅在新疆有種植,占全國棉花總量的比例極低,其檢驗依據為GB 19635—2005《棉花 長絨棉》,與細絨棉的檢驗依據不同。細絨棉按加工方式的不同分為鋸齒加工細絨棉和皮輥加工細絨棉,皮輥加工細絨棉占全國棉花總量的比例極低,其檢驗依據為GB 1103.2—2012《棉花 第2部分:皮輥加工細絨棉》。因此,本文所統計的質量指標數據,均以當年度新體制棉花鋸齒加工細絨棉的公證檢驗數據為基礎計算而來。
二、檢驗數量與進度
(一)檢驗數量。2014/2015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細絨棉公證檢驗涉及的產棉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15個 ,涉及加工企業1542家,比上一年度減少13.81%,檢驗量2271萬包,514萬噸,分別比上一年度減少30.51%、30.61%,檢驗量為近4年來最低水平。
對比近5個年度的新體制企業檢驗數量,西北內陸棉區的檢驗量占比在2011/2012年度有所回落之后,已穩步回升。新疆地方及新疆兵團棉花檢驗數量比去年有所回落,但其占全國檢驗量的比重卻在逐年上升,達到80.9%,新疆已成為我國棉花最主要產區。內地棉區2014/2015年度棉花檢驗量大幅下滑,黃河流域棉區同比下降58.04%,長江流域棉區同比下降74.39%。
(二)檢驗進度。2014/2015年度新體制棉花細絨棉公證檢驗的檢驗量從第六周開始迅猛增加并迅速達到峰值,高峰期比上一年度晚了3周左右,反映出產業政策調整初期市場的觀望情緒較重;市場預期企穩后,延續了上一年度的“快收快加”、高峰期集中的態勢,并且高峰期更為集中;春節前合計檢驗量占到全年度檢驗量的97.3%,比上年增加5個百分點。
三、指標結果
(一)顏色級。顏色級指標是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鋸齒加工細絨棉》首次引入的棉花質量指標,它依據棉花的黃色深度(+b)確定類型,依據反射率(Rd)反映出的明暗程度確定級別,通過類型和級別在顏色分級圖中對應的區域確定棉花的顏色級。按照中國棉花顏色分級圖,我國鋸齒加工細絨棉共分為4種類型、13個顏色級,其中白棉3級為標準級。從類型來講,白棉和淡點污棉使用價值較高;淡黃染棉由各種僵瓣棉和部分晚期次棉、污染棉、爛桃棉,或是淡點污棉變異而來,使用價值較低;黃染棉是在特殊情況下才會出現的,因多年存儲變異,或回潮率大的籽棉未及時晾曬而變黃,這類棉花品質極低。各個類型中,1級為最好。
從2014/2015年度新體制棉花檢驗情況來看,西北內陸棉區的棉花顏色級指標最好,白棉所占比例最高,達到94.78%。黃河流域棉區顏色級指標介于西北內陸棉區和長江流域棉區水平之間,其中河北、陜西、天津白棉占本省份棉花的比例優于平均水平;河南棉花顏色級指標最差,淡點污棉3級達到49.53%,遠高于1.41%的全國平均值。長江流域棉區顏色級指標最低,其中江西白棉占比最高,其次是江蘇、安徽兩省份;各省份淡點污棉3級占比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對比實施顏色級指標兩年來的數據,2014/2015年度我國棉花顏色級指標較上年度有所提高,其中,白棉占比較上年度增加了9.79個百分點,全國以白棉2級、3級為主,但白棉1級占比下降了6.32個百分點;淡點污棉占比較上年度下降了10.03個百分點,同時淡點污棉3級略有上升;淡黃染棉及黃染棉占比較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二)軋工質量。軋工質量是指籽棉經過加工后,皮棉外觀形態粗糙程度及所含疵點種類的多少。從2014/2015年度新體制棉花檢驗情況來看,新疆棉的軋工質量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機采棉加工方式的特性,新疆棉中軋工質量為差的比例也明顯高于其他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內地省份中,陜西、江西、河南的棉花軋工質量為差的比例高于其他省份。
(三)長度。長度是棉花最重要的內在質量指標之一,與棉花的整體使用價值密切相關。細絨棉的長度由25毫米級至32毫米級依次分為8個長度級,其中28毫米級為標準級,30~32毫米級的棉花使用價值較高,25~26毫米級的棉花使用價值較低。2014/2015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細絨棉逐包檢驗平均長度為28.53毫米;長度級加權平均值 為28.09毫米。從各產棉省份棉花逐包檢驗平均長度看,陜西棉花長度最長,達到29.41毫米;其次是江蘇,長度略低于陜西,達到29.33毫米;新疆、湖南、甘肅、河北、河南、山東的情況也較好,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安徽、湖北、浙江、天津、江西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黃河流域及西北內陸棉區,除山西省棉花平均長度降低0.99毫米外,其余各產棉省份逐包檢驗平均長度與上年度基本持平;長江流域棉區各產棉省份棉花平均長度有顯著回升,較上一年度平均增長0.53毫米。
對比近5個年度的數據,我國棉花長度指標連降3年后,在2014/2015年度首次有所回升。其中,逐包檢驗平均長度較上年度增長0.16毫米,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0.11毫米;長度級加權平均值較上年度增長0.17毫米,比近5年全國平均水平低0.11毫米。全國長度級低于長度標準級的棉花占比13.54%,比上一年度減少15.09個百分點。此外,長度值離散范圍繼續回落,30~32毫米長度級的棉花有所增加。
(四)馬克隆值。馬克隆值是棉花細度和成熟度的綜合反映,是棉花主要的內在質量指標之一,與成紗質量有密切的關系。棉花的馬克隆值越高,一般棉纖維成熟度越好;馬克隆值過高,則成熟過度,纖維較粗,纖維抱合力差、成紗強力和條干均勻度不理想;馬克隆值過低、細度過小、成熟不足,則容易產生有害疵點,織物染色性能差;只有馬克隆值適中,棉花的細度適中、成熟適中,才具有最高的紡紗性能,獲得較全面的使用價值。
細絨棉的馬克隆值共分為三級五檔,按馬克隆值從低到高依次是C級的C1檔、B級的B1檔、A級的A檔、B級的B2檔、C級的C2檔。馬克隆值級A級的使用價值較好,B級的使用價值正常,C級的使用價值較差。
2014/2015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細絨棉馬克隆值級A級占比34.97%,較上年度上升5個百分點;C1檔和C2檔占比2.69%、14.7%,分別較上年度上升0.92、降低5.05個百分點;B級占比較上年度基本持平。各產棉省份中,江蘇、甘肅的棉花馬克隆值級最好,A級棉比例均超過半數;新疆次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江西、山東、山西、河北棉馬克隆值指標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天津棉的C2檔占到97%以上,較上年明顯增高,棉纖維細度過大、成熟過度問題突出,馬克隆值指標最差。
對比近5個年度的數據,2014/2015年度馬克隆值指標較上年度有所回升,但還略低于5年平均水平,主要表現在,馬克隆值A級的占比較上年度顯著上升,比近5年平均水平高了1.65個百分點;馬克隆值C2檔的占比雖較上年度有明顯下降,但比近5年平均水平仍高了3.18個百分點。
(五)斷裂比強度。斷裂比強度是重要的棉花內在質量指標,與紗線的成紗強力有很好的相關性。細絨棉按斷裂比強度值和使用價值從高到低依次分5個檔,即很強、強、中等、差、很差。
2014/2015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細絨棉平均斷裂比強度值28.04cN/tex,略高于上年,上升了0.05cN/tex,但比近5年平均水平還是低了0.15cN/tex。
各產棉省份中,河北棉花斷裂比強度最強;其次是河南、陜西和山東棉花,其中陜西棉花斷裂比強度比上一年度有顯著上升;浙江、安徽、山西棉斷裂比強度較差,且均比上一年度大幅下降;全國最主要產棉區新疆棉斷裂比強度較上年度上升0.68cN/tex。
對比近5個年度的數據,2014/2015年度斷裂比強度指標有所提高,強及以上占比略有下降,中等占比明顯增加,差及以下占比大幅下降。斷裂比強度平均值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產量占全國產量一半以上的新疆棉斷裂比強度值有所提升,拉高全國平均值。
(六)長度整齊度指數。長度整齊度指數是重要的棉花質量指標,用以表示棉纖維長度分布均勻或整齊的程度,對紗線的條干、落棉率有重要影響,同時對紗線的強度也有影響。細絨棉按長度整齊度指數和使用價值從高到低依次分為5個檔,分別是很高、高、中等、低、很低。
2014/2015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細絨棉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82.34%,比上年度平均值低0.07%,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0.15%,且已經連續4年下降。長度整齊度指數為很高和高檔的棉花占比最多的省份是陜西;其次是甘肅和河北;江蘇、天津、江西的棉花在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為高和很高檔占比上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新疆、江蘇、河南棉花中,長度整齊度指數為低和很低檔的占比明顯多于其他省份。
各產棉省份中,陜西、河北、甘肅棉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最好,河北、天津、山東、河南棉花該指標已連續兩個年度穩步回升;湖北、河南、浙江較差,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浙江棉花該項指標已連續兩年逐年下降;山西棉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最差,近三年該項指標波動也最大。
對比近5個年度的數據,2014/2015年度長度整齊度指數較好,其中低及以下檔的占比已連續三年下降,比2010/2011年度下降了1.22個百分點;高及以上檔的占比打破三年來的下降趨勢,較上一年度大幅上升;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則延續下降態勢,降至5年來的最低水平。
(七)綜合評價。2014/2015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細絨棉綜合質量有所提升。從顏色和軋工質量來看,顏色級以白棉和淡點污棉為主,白棉2級和白棉3級占比最多,淡點污棉主要集中在淡點污2級;其中,長江中下游地區受氣候影響棉花顏色呈乳白色,略帶棉花本色黃,淡點污棉占比較高。軋工質量主要集中在中檔,占比為93.95%;全國各省份軋工質量為中檔的棉花比例均占到90%以上,浙江、湖南兩省達到100%。從纖維長度來看,平均長度和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兩項指標均有所提高,其中,長度指標體現在25~27毫米長度級的棉花顯著下降,而30~32毫米長度級的棉花有所增加;長度整齊度指數指標表現在低及以下檔的棉花略有下降,而高及以上檔的棉花大幅增加。從纖維內在品質來看,馬克隆值和斷裂比強度兩項指標較上年度均有小幅回升;其中,馬克隆值主要表現在A級占比顯著增加,C2檔過成熟棉占比小幅降低;平均斷裂比強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新疆棉該項指標略有回升,其他大多數省份棉花的平均斷裂比強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總體來說,國棉綜合質量有所提高。
四、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綜合各地的情況來看,影響本年度棉花質量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條件、產業政策、市場形勢、生產環節等幾個方面。
(一)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的氣候特點和年度內的氣候變化是影響棉花質量波動的決定性因素。據中央氣象臺對2014/2015年度氣象條件的分析,在播種及幼苗生長階段,大部棉區氣溫偏高、水熱條件較好,部分棉區低溫、強降水、沙塵暴影響棉花播種出苗。其中,長江流域棉區大部4月持續多雨寡照、5月強降水過程頻繁,出現漬澇災害,影響棉花生長;新疆南部冷空氣活動頻繁,南疆盆地大部出現大風、沙塵暴天氣,影響部分棉花生長發育延遲。在蕾鈴期,新疆棉區氣象條件總體較好,黃河流域棉區階段性干旱、長江流域棉區陰雨寡照天氣影響棉花蕾鈴生長。其中,河南中西部、陜西關中和東南部、河北中部等地7月下旬出現輕至中度、部分地區重度農業干旱,6月至8月中旬,長江流域棉區強降水過程頻繁,部分棉田出現積水,棉田遭受漬澇災害,蕾鈴脫落增加。在裂鈴吐絮和采摘期,全國棉區大部棉花收曬順利,僅黃河和長江流域部分棉區出現階段性陰雨寡照、強降水,棉花吐絮采摘受到一定影響。其中,9月中旬后期新疆北部出現大風降溫雨雪天氣,10月中旬初北疆、哈密地區及巴州大部、阿克蘇部分地區出現霜凍,棉花提前停止生長,棉花產量和品質受到不利影響;黃河流域棉區9月多陰雨天氣,其中西北地區東部、華北西南部、黃淮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出現強降水,降水日數普遍有12~18天,影響棉花正常裂鈴吐絮;長江流域棉區8月下旬至9月中旬多陰雨天氣,棉花爛鈴爛桃增加、裂鈴困難、采摘受阻,導致品質下降。
(二)產業政策。按照國務院關于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和市場調控機制的部署,2014/2015年度,國家取消了臨時收儲政策,實施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并在新疆啟動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同時明確今后一段時期從嚴控制進口,引導國內紡織企業多使用國產棉,減輕棉花庫存壓力。目標價格政策的實施,一是實現了市場調控的“價補分離”,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價格形成和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利于產業上下游協調發展,對加快產業升級具有積極的作用。二是有利于棉花種植優勢區域轉移,改變國內現有分散種植模式,鼓勵棉花種植向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方向轉變,促進以棉花良種、精量播種、機采棉等為代表的精準棉花種植技術發展,走現代農業的路子,進一步提高棉花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將棉農和棉企推向市場,立足“消費導向”引導棉農生產、棉企加工,提高用棉企業在市場交易中的話語權,從長遠來看,有助于棉農改變觀念,采取科學的種植技術,提高籽棉質量,有助于加工企業在加劇的市場競爭中提升質量意識,加強質量把控,填補我國高品質棉需求缺口。
(三)市場形勢。2014/2015年度,國內棉花失去收儲價格支撐,市場回歸,新棉價格報復性大幅下跌,棉花生產成本仍然居高,紡織服裝消費依舊疲軟,國儲棉庫存居高不下,棉農棉企觀望情緒濃重。在這樣的市場形勢下,棉花加工和紡織生產供需雙方直接對接,收購價格與籽棉品質直接掛鉤,使得今年棉農棉企普遍更加注重質量,國棉“三絲”多、混等混級現象有所改善。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一是棉花、棉紗、棉布市場自2014年7月中下旬重心迅速下移,棉企、紡企、棉農遭受巨大打擊,更有許多棉企和棉農萌生退意,棉花種植將繼續萎縮。二是棉花價格一路走低,棉農種棉幾乎沒有利潤,從采摘、存放、交運等環節出現隨意粗放心理,再加上惜售心理,籽棉在農戶手中積壓,易帶來品質一致性下降、混等混級等質量問題。三是紡織需求不旺,又沒有了收儲托市,棉花產業整體加工產能過剩,將面臨繼續洗牌。無資質的小包型棉花加工企業,以及“兩小一土”等低成本非法經營的企業因其體量小、經營靈活、加工成本低而呈現開工趨勢,造成資源搶占、質量下降等問題。四是通過近兩年的摸索與實踐,仍有少數企業不能很好適應新的棉花標準要求,還是存在用過去的品級概念去檢驗的慣性思維與做法,從而影響企業效益。棉花標準體系仍需進一步研究完善,部分棉花質量參數設置與下游紡織生產應用沒有完全接軌。
(四)生產環節。
1.品種影響。品種是影響棉花質量的主要內在因素。我國的棉花品種繁多但優良性狀突出的比較少,加之近年來供種渠道不斷增加,品種更新換代加速,種植品種混亂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棉花的質量。由于近年來棉種行業嚴重虧損,棉種市場秩序較混亂,假冒偽劣種子充斥市場,難以形成主打的品種和品牌。各棉花品種其內在纖維品質有很大區別,棉農在選擇棉花品種種植時以片面追求單產高、衣分高,抗病蟲、色澤好為主,并不注重棉花內在品質,造成棉花細度偏粗,長度偏短,可紡性差。再加上籽棉交售的流動性、隨意性大,收購企業不按類型品種等分類收購,造成了棉花纖維和棉花品質一致性的下降,給紡織企業配棉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2.栽培管理與交售流通環節的影響。棉花栽培管理過程中,棉農盲目追求高密度、田間施肥種類單一,棉田殘膜回收量甚少,或基本上不回收,導致殘膜逐年增加,宜棉區耕地有限,棉田只能向非宜棉區擴張,加之勞力不足,管理粗放,并且我國多數區域棉田分散,規模化種植條件差,客觀上導致質量指標的不一致。在交售流通環節上,棉花采摘、運輸過程中使用塑料編織袋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根治。此外,棉農在戶外攤曬籽棉時,受環境條件影響,極易造成動物毛發及雜物混入,形成異性纖維。由于擔心綜合指標低的棉花賣不出去,棉農有意識地將優等棉花和低等棉花摻混在一起優劣混賣。形成資源浪費,造成棉花品質普遍中等偏下,高品質棉花匱乏。
3.采摘方式的影響。我國大部分棉區采用的還是傳統的手摘方式。棉農采摘棉花時較為粗放,按質量采摘、存放意識差,采集方式隨意性大。部分棉農習慣揪桃剝棉,個別地區甚至還有拔稈剝桃的現象;近年來隨著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棉花采摘雇工困難,棉花早采現象嚴重,少數地區一次性采摘,未成熟的棉桃被采,造成棉花質量下降。
自2001年起,新疆兵團開始大力推廣機采棉技術,棉花生產機械化率逐年提高,目前,兵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已達93%,棉花收獲機械化率為66.3%,農機管理標準化團場達到85%。機采棉的快速發展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但也帶來了含雜多、 “三絲”多、長度短等質量問題。當前的機采棉均是將原有的手摘方式的棉花按照機采的要求進行種植,而未根據機采棉的實際需要進行培育棉種,所以并不是真正“適宜機采”的棉花。由于機采棉在采收過程中,缺少對采收對象的選擇性,極易將地膜殘片等異性纖維一同收集,造成異性纖維增多、雜質大等問題。再加上后續加工中,為了除雜干凈,過度烘干開清,造成了對棉花強度、長度等內在指標的損害,增加了短纖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機采棉花的市場競爭力。近期,個別地區還出現了“手機棉”,即手采棉和機采棉摻雜在一起,混充手采棉。這種棉花會給紡織企業配棉造成嚴重影響,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4. 棉花加工的影響。國家臨時收儲政策實施三年來,很多棉花加工企業已經適應交儲帶來的收益和便利,專心應對收儲,放棄了對下游用棉企業客戶關系的維護,一旦推向市場,便有些無所適從。一方面由于棉企加工利潤越來越少,出現勞動用工減少,質量管理不到位現象。一些企業加工過程中未正確處理好產量和質量的關系,軋工速度控制不當、排雜不徹底或不排,導致棉花長度嚴重損傷、短纖含量增加,同時含雜較高,棉結、索絲多。另一方面各類小包棉等無證企業有卷土重來之勢,其質量意識淡薄,生產的小包棉多是白板包,一旦出現質量問題,不利于打擊和追責。
五、有關建議
為減少加工過程中的質量損失,防止流通環節中人為的質量破壞,保護棉花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提高我國棉花的整體可紡性,針對上述質量指標檢驗結果和影響因素作出如下建議:
(一)繼續完善宏觀調控政策,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實踐證明,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實施可以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緩解國儲庫存壓力,減輕財政負擔,起到穩定生產、保障棉農利益、促進下游紡織企業健康發展的作用。但當前的政策機制帶來的一些問題也亟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進。如何合理制定并適時公布棉花年度目標價格、指導棉農和棉花經營者預先做好生產和經營計劃;如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完善符合國情和現階段發展要求的棉花價格形成機制;如何因地制宜地完善內地各產棉省份不同的價格補貼機制,使其發揮出更大的指導作用;如何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引導棉花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發展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管理的新模式;如何將目標價格政策與其他宏觀調控政策相結合,保護整個產業鏈的良性運轉,引導各方共同關注質量,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進一步深化棉花質檢體制改革,加大科技興棉力度。繼續深化棉花質檢體制改革,鞏固改革成果,進一步改變粗放型外延經濟增長模式,加強改革成果與其他行業的結合與應用。一是要加強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相關機構之間的溝通協作,積極推動棉花產業信息大數據平臺建設,研究棉花公證檢驗結果在紡織配棉中的應用、公證檢驗證書與現代物流的結合、公證檢驗結果的“大數據”應用與質量分析等。二是繼續完善棉花國家標準,從而可以更為高效、客觀、全面地評價棉花質量水平,指導生產與貿易結算。三是加大科技興棉力度,通過政策引導加強良種培育、提升科學植棉水平、改進生產工藝。四是應加大對機采棉在育種、栽培管理、采摘技術、加工工藝等方面的專項研究力度,提高機采棉質量指標,使機采棉與手摘棉針對不同紡紗需求,優勢分別得到發揮。
(三)繼續加大棉花質量監督力度,提升國棉質量水平。受目前棉花產業鏈整體水平所限,棉花質量變化與市場形勢走向的相關性較強,因此要繼續加強棉花質量監督力度。一是加強監督檢查,創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有效性,繼續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監控企業的監督檢查;二是針對紡織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大對長期存在的混等混級和比較突出的異性纖維等問題進行專項治理;三是繼續完善公證檢驗對建立公正、公平的棉花市場交易環境,維護各方利益的作用;四是加快企業質量信用檔案建設,積極實施棉花加工企業分類監督管理,發揮企業質量誠信檔案在企業貸款、公證檢驗資格等方面的作用,督促棉花加工企業落實各項質量義務;五是密切關注棉花市場質量狀況,做好棉花質量分析,加強安全風險預警和隱患排查,防止發生區域性、系統性質量風險。
(編者:本文略去了主要圖表,如查閱報告原文,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