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
冬天來了,寶寶的身體要接受新挑戰了,“暖氣病”、“冬中暑”、皮膚干燥皸裂等問題接踵而至,對于這些新挑戰,媽媽們應如何科學應對呢?
挑戰一、暖氣病
冬季來臨,北方開始集中供暖,可若是室內溫度過高,加之通風不暢,會使得室內空氣變得格外干燥,同時為病菌的孳生和傳播提供“溫床”,導致寶寶很容易因患上“暖氣病”而出現各種不適。
癥狀表現
寶寶生活環境過熱,很容易患上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方面的疾病。室內空氣干燥且通風不暢時,容易導致呼吸道黏膜分泌物減少,灰塵、細菌等都易于附著在黏膜上并且不易被清理,會刺激寶寶喉部,引起為鼻咽干燥、咳嗽,并容易誘發呼吸道感染,一些支氣管炎、哮喘等也容易復發。此外,在干燥的室內如果寶寶飲水不足,還會導致寶寶尿量減少,增加泌尿道感染等風險。
教你科學擊退“暖氣病”
攻略1.控制好室內溫度和濕度
想讓寶寶遠離“暖氣病”,媽媽首先要注意控制好室內的溫度和濕度。盡量讓室溫保持在18℃~24℃之間,濕度以保持在50%~60%為宜。在天氣晴好的日子堅持每日通風,可以早晚各開一次窗,每次通風時間不宜少于15分鐘,通風時,可將寶寶先抱離到另一個房間,逐個房間依次通風。增加室內濕度時,除使用加濕器外,媽媽們還可在床前放盆清水,或是將洗干凈的寶寶衣物晾在暖氣上方以增加室內濕度。
攻略2.增加戶外運動時間
北方天氣寒冷,一入冬,寶寶們便會習慣性地“貓冬”了,如此反倒會增加寶寶患暖氣病的概率。冬季堅持適當的戶外活動,能幫助寶寶更好的適應冷空氣,增強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帶寶寶外出,注意選擇空氣質量良好的時段,霧霾等不良天氣狀況下不宜外出。戶外活動時間可選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之間氣溫較高的時候,每次外出時間以15~30分鐘為宜。
攻略3.注意飲食調節
避免寶寶患上“暖氣病”,媽媽們切不可忽視寶寶的飲水量。在飲食方面可多吃一些富含水分和潤燥生津的蔬果,蔬菜中的荸薺、蘿卜、冬瓜、百合,水果中的梨、蘋果、橙子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將以上食物做成湯品或粥品每餐食用借以補充水分。另外,要少吃油炸、甜膩等容易讓寶寶上火的食物。
TIPS:“暖氣病”并非是北方寶寶的專利,南方許多家庭在冬季也會食用電暖氣、空調等為寶寶取暖,若室內環境溫度過高,通風不暢等,同樣會誘發寶寶患上“暖氣病”。
挑戰二、凍瘡
凍瘡是寶寶冬天極易患上的皮膚病之一,相對于成人,寶寶不僅皮下血管相當發達,含水量也高于成人,加上皮膚對外界環境溫度變化非常敏感,當身體較長時間處于低溫和潮濕的刺激中時,很容易使體表血管痙攣,導致血流量減少,造成皮膚組織缺血缺氧,在肢體遠端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形成凍瘡。
癥狀表現
凍瘡主要發生在寶寶肢體遠端血液循環不良的部位,如手指、手背、腳趾、腳跟、腳邊緣、腳背、耳輪、耳垂、面頰等部位。寶寶患凍瘡時,一開始受凍部位會充血發紅,之后會形成暗紅色的斑且伴有腫脹、疼痛、發癢等表現。若是遇熱則會變得又癢又脹,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水泡,破潰后會形成潰瘍面,疼痛無比。
教你科學擊退“凍瘡”
攻略1.注意保暖 重點呵護暴露部位
媽媽冬季帶寶寶出門時切記注意保暖,口罩、帽子、手套都要戴好,像腳趾、腳跟、耳輪、耳垂、面頰等易被凍傷的部位可擦一些富含油脂的寶寶專用護膚品,借以保護皮膚,減少熱量散失,避免患上凍瘡。
攻略2.經常活動 按摩增加血液循環
寶寶在戶外玩耍時,媽媽要注意經常幫寶寶搓搓小手、面部、耳朵,同時不要在戶外玩得過久,也不要玩久坐不動的游戲。此外,寶寶的衣服要適當寬松,避免過緊的衣服尤其是鞋襪,以免因血液循環不佳導致局部出現凍瘡,還要注意潮濕會加重寒冷引起的損傷,所以寶寶的襪子鞋墊不要潮濕,要勤換、勤烤曬。
攻略3.注意補充營養
為免寶寶凍傷,媽媽平時可以給寶寶多吃一些高熱量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以增強抗寒力,有助預防寶寶凍瘡的發生。
TIPS:一旦寶寶出現凍瘡要及時治療,若凍瘡沒有破潰,媽媽可在寶寶凍瘡部位遵醫囑涂抹一些凍瘡軟膏或維生素E軟膏,也可請中醫開一些活血化瘀的草藥如紅花、桑葉等,煎水外洗。若已生成水泡或是形成了潰瘍面時,應遵醫囑用5%硼酸軟膏等涂搽并輕輕包扎好,也可以外用一些抗生素藥膏避免感染。
挑戰三、冬中暑
中暑可不是夏天的專利,在冬季也時有發生,實際上就是“嬰兒捂熱綜合癥”。寒冷的冬季,家長們唯恐孩子尤其是小嬰兒凍著,衣服、包被里三層外三層的把寶寶裹得嚴嚴實實。實際上1周歲內的寶寶尤其是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健全,并且機體散熱主要靠皮膚蒸發,捂得太久或過度保暖時,散熱受到影響,自身溫度就會升高,加之冬季門窗緊閉,室內開著空調、暖氣,局部還會用熱水袋、電熱毯等,這就讓寶寶好像處在一個“人造夏季”中,容易出現中暑的癥狀,發生 “冬中暑”。
癥狀表現
患上“冬中暑”的寶寶會表現為高熱,體溫一般在40℃以上,大汗淋漓,之后很快出現面色蒼白、呼吸急促或呼吸暫停、口唇、指甲青紫等表現。不止如此,寶寶精神狀況也極差,哭聲低弱,反應遲鈍,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昏迷、呼吸衰竭等表現。
教你科學擊退“冬中暑”
攻略1取暖要科學
冬季寶寶房間的溫度不要超過25℃,空調或取暖器的暖風口不要正對著寶寶,且注意定時開窗通風。夜里溫度一般較低,給寶寶保暖不宜采用穿蓋過多或局部使用電熱毯、熱寶等方式,因為這樣不容易控制保暖和散熱之間的平衡,盡量通過空調、暖氣等調節出適宜的室內環境溫度,這樣在保暖的同時,也避免寶寶因散熱不良發生“冬中暑”。
攻略2根據需求穿衣
小寶寶體溫調節能力差,媽媽們要結合寶寶的周圍環境、活動狀態給寶寶穿衣保暖,也就是說家中、外出時、早晚和午間、運動前后穿著都要注意隨時調節,不能一成不變。
TIPS:若寶寶已出現“冬中暑”,媽媽們不要驚慌,應馬上打開寶寶被子,幫寶寶擦干全身汗水,換上干燥的內衣,在穿著合理的情況下把寶寶帶到空氣新鮮且通風的地方,同時喂寶寶一些溫水。對于體溫過高的寶寶,媽媽可給寶寶洗個溫水澡,幫寶寶進行物理降溫。對于病情較重的寶寶則需要立即送醫治療,就醫途中不要把寶寶頭部捂得過嚴,以免誘發缺氧窒息。
挑戰四、冬季皮膚粗糙
寒冷、干燥、多風的冬天,對寶寶幼嫩的皮膚是個嚴峻的考驗。寶寶的皮膚角質層薄,缺乏彈性,加上真皮結締組織不成熟,皮膚對外界刺激的防御能力較差,若不注意防護,很容易造成皮膚粗糙,甚至干裂。
媽媽科學擊退皮膚粗糙干裂
攻略1.過度清潔不可取
寶寶皮膚自身會分泌皮脂層,對皮膚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過度清潔會破壞皮脂層,冬季每天早晚洗臉,兩天洗一次操即可。洗澡時間不要過長,用性質溫和的沐浴露,洗澡水溫不超過40℃為宜,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洗澡擦干后趁皮膚還濕潤,盡快涂抹油性潤膚霜,以更好的滋潤及保濕皮膚。若寶寶皮膚上已生成痂皮,清洗時應先用植物油涂擦在痂皮表面,待痂皮變軟后,再用水清洗干凈,絕不可用手將痂皮撕下來,以免造成裂口。
攻略2.貼心衣著有講究
寶寶衣物若材質不好,會與皮膚產生靜電作用,從而加重皮膚干燥表現,所以寶寶貼身衣服一定要選擇純棉材質的產品,同時確保質量安全。
攻略3.注意補充水分
冬季寶寶皮膚容易干燥,多喝水,補充水分是緩解皮膚干燥的基礎措施。飲食方面,媽媽可為寶寶多安排一些滋潤、富含維生素類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瘦肉、雞蛋及橙紅色的蔬菜和水果等,比如將胡蘿卜切碎煲粥給寶寶吃有助滋潤皮膚。
TIPS:寶寶手腳部位的皮膚最容易出現皸裂,特別是掌跖和足底根部等部位,因為這些部位皮膚角質較厚,且無毛囊和皮脂腺,缺乏皮脂保護,一旦寶寶皮膚發生皸裂,媽媽可遵醫囑為寶寶涂水楊酸軟膏,之后用干凈紗布包好,避免裂口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