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有兩位孩子,爸爸媽媽一定會頭痛:怎么才能讓他們玩到一塊兒呢?特別是年齡段不同的孩子,他們的喜好和認知已有所不同,因此必須花費一番心血,加以引導,才能讓他們成為彼此間理想的玩伴。
大寶,拒絕單純的陪玩
兩歲多的二寶,特別喜歡拎過積木桶,對我說:“媽媽,咱們給小動物蓋房子吧?不然小動物不能回家了。”
這是我和她常玩的一個假裝游戲,即:用積木假裝搭建一座座小房子,再找來各種玩具動物,像橡皮小黃鴨、塑料小兔、木頭小魚、鐵皮青蛙等,讓它們回到各自的“家”。
在游戲中,二寶會煞有介事地用她稚嫩的童語向我介紹,每一個小動物正在家里做些什么,又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每每這時,我總是不去打斷她,聽她講完,并引導她向我講述更多的、發(fā)生在這些小動物身上的故事。盡管對于成人來說,這一切的角色和故事都是虛構的,但對她來說,這些卻像真事一樣。她完全沉浸在這個假裝游戲中,感到無比快樂。
有時,二寶會忽然問我:“媽媽,你生病了嗎?哪里不舒服?”我要是回答:“沒有啊,媽媽沒有生病啊?”她就說:“那你假裝一下嘛,假裝你生病了,我是醫(yī)生給你看病。”好吧,我就假裝肚子疼,一邊哎呦呦疼得直叫,然后她就拿著圓珠筆當針管,假裝給我打了一針。我會配合地裝成病馬上就好了,并大贊她的醫(yī)術高超,她便得意地歪著頭,揚著臉,咯咯笑。
我想,二寶正是在這一類假裝的游戲中,體驗了快樂,獲得了滿足,獲得了成長的樂趣。雖然游戲是假的,但她投入其中的感情和思維想法是真的。這或許也是孩子的一種成長演習吧。作為一種角色扮演,她通過這種扮演游戲,在模擬中成長。
有一天,當二寶再次讓我陪她玩假裝游戲時,我正在忙著,便讓她六歲的哥哥大寶陪她玩。沒想到,大寶不屑地說:“我才不陪妹妹玩呢,那都是假的,沒意思!”
大寶的話,讓我愣住了。我突然意識到,對于一個六歲的孩子,可能已經過了玩假裝游戲的年齡,那樣的游戲對他來說,太小兒科了,他的世界已經更開闊,他已有了更高的眼界和遠見,不再拘限于這些假想的情境游戲。他更熱衷于探索未知的、真實的、繁瑣的世界。
原來,孩子的成長,總是分為一個個階段的,每一個階段,有一個成長主題,0~3歲的孩子,一般都會沉浸在“假裝游戲”中,自得其樂。而年紀再大點的孩子,就可能不適合了,他們會迎接新的成長主題,有了新的關注焦點。
換種思維,做好玩伴
但是,兩個孩子總得一起玩吧?當初生二胎的初衷,不就是希望給孩子一個伴嗎?既然‘假裝游戲玩不到一塊去,那什么樣的游戲,是既兼顧滿腦童趣的二寶,同時也吸引處于自我主見意識形成期的大寶呢?
我絞盡腦汁分析,認為那種游戲道具必須具有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可互動性才行,這樣,才能把他倆牽扯到一起。比如,畫畫、講故事、玩彩泥或粘土、躲貓貓等。
于是,我取來彩筆和畫紙:“你們一人畫張畫送給媽媽好嗎?”“好!”兩人異口同聲。我知道,二寶正是愛涂鴉的年齡,而大寶也喜歡畫畫。
兩人開始各顯神通畫起來。當大寶看到二寶畫得亂七八糟的,就問她畫的什么。二寶告訴他是魚。大寶笑著說:“妹妹,魚不是這樣畫的,我來教你。”二寶看到哥哥幫她畫的魚,興奮地說:“哥哥,你真棒!”大寶嘿嘿笑:“妹妹,等你長大,也會這么棒的!”“嗯,耶!”二寶高興地直蹦。瞅瞅,這兄妹不但玩到了一起,還相互吹棒了起來。
畫完了,我又讓他們用自己的畫講一個故事。二寶講得很童真:“這是魚爸爸,魚媽媽,魚哥哥和魚妹妹,一起在水里游泳……”大寶聽得哈哈笑,從中獲得了快樂;而大寶講的故事要豐滿得多,也更富故事性。我還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二寶聽得很認真,能跟上大寶的思維。我這才想起來,原來生活中二寶時不時冒出的一個個新詞,就是這樣從哥哥那學來的。有時,大人教孩子他不一定喜歡學,而孩子教孩子,他們卻學得很快。
后來,我意識到,其實最重要的不只是選擇玩什么游戲,而是如何引導他們接受彼此,融入到對方的世界中。我記得大寶在幼兒園喜歡當小班長,便授權給他:“以后你就是咱們家的小班長,負責帶領妹妹一起玩。”
這一招還真管用,充分調動起了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玩起游戲,他不但沒有把自己排除在外,反而開始操起心來,主動地教妹妹怎么玩。比如玩彩泥,他會指導妹妹怎么捏;玩躲貓貓,他會告訴妹妹不許偷看,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
而二寶呢,偏偏就喜歡聽哥哥的話,簡直惟命是從。尤其喜歡跟在哥哥的屁股后面,像個小跟班。如此一來,大寶得到了歷練,展示了自己的組織和管理能力。而二寶有了大寶這個小老師,這個現(xiàn)成的成長模仿榜樣,也進步飛快,感覺她比同齡的孩子要懂得更多。
當兩個孩子出現(xiàn)分歧時
但是,孩子終歸是孩子,在一起難免有矛盾。一會大寶氣急敗壞地告狀:“媽媽,妹妹把我的手工作業(yè)撕壞了。”一會二寶哭著告狀:“媽媽,哥哥搶我的東西。” 我成了他倆的專職法官,斷不完的案。
最初,我總是講究“大讓小”的原則,對大寶說:“你是哥哥,得讓著妹妹。”但他總是不服氣。有一次,生氣地反駁:“憑什么我要讓著妹妹?”我愣住了!是啊?憑什么呢?這樣不但委屈了大寶,還容易嬌慣了二寶。思來想去,我改變了教育方法,不再偏袒誰,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公平調解。雖然最初二寶會哭鬧,但時間長了她也接受了這種公平待遇。
但對于他們告不完的狀,我也苦惱不已。心想,不能讓他們養(yǎng)成遇事就告狀,依靠別人解決的習慣。于是約定:小事不告狀,兄妹倆商量著解決。
那天,他倆在爭一輛遙控車的遙控器,都說對方搶了自己的遙控器。我果斷地沒收了遙控器。等他們情緒平靜后,問:“你們想到能一起玩的辦法我就還給你們。”
大寶想了想說:“妹妹,要不,咱們輪流著玩吧,你先玩,我后玩。”
“好!輪流玩。”看!矛盾迎刃而解。
后來,有一次他倆又爭東西,我竟然聽到二寶說:“哥哥,咱們一人一半吧,要不媽媽又給咱沒收了。”于是他們自行平分。我在一旁竊喜。
其實,孩子的相處也是需要磨合的。對于二寶家庭,想讓大寶愉快地接受二寶,讓兩個寶貝快樂地相伴成長,確實需要家長在旁耐心地引導和周旋。說到底,是要建立起他們親密的關系,平時,要夸大對方的好,告訴妹妹:看哥哥多關心你,你摔倒了他趕緊扶你;告訴哥哥:看妹妹多愛你,有好吃的都給你留一半。如此這般,投入感情引導,讓他們漸漸明白他們是親密的兄妹,是一家人,要相親相愛。
作者簡介:
胡運玲,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會員,親子專欄作家,擅長低幼童話、兒歌和家教類文章的創(chuàng)作;中國微篇小說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見于《演講與口才,幼兒版》、《幼兒樂園》、《巴渝兒歌報》、《河南幼教》、《學生?家長?社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