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娟,劉白玲,張 涌,李晨英,羅 榮,陳華林(1.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四川花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四川自貢 6411)
?
3-氯-2-羥基丙磺酸鈉的合成工藝研究*
葛麗娟1,2,劉白玲2,張涌3,李晨英1,2,羅榮2,陳華林2
(1.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100049; 2.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610041; 3.四川花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四川自貢643113)
摘要:以環氧氯丙烷(1)和NaHSO3為原料,Na2SO3為引發劑,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2Na)為絡合增效劑,經酸催化開環反應合成了磺酸型兩性表面活性劑中間體——3-氯-2-羥基丙磺酸鈉(2),其結構經1H NMR,IR 和ESI-MS確證。在最佳反應條件[1 0.55 mol,n(NaHSO3)∶n(Na2SO3)∶n(EDTA-2Na)∶n(H2O)=1.00∶0.04∶0.01∶9.50,1的滴加時間15 min,在適宜的轉速(前期100 rpm,后期300 rpm)下,于70℃(浴溫)反應1.25 h]下合成的2,收率81.55%。并對反應機理進行了推測。
關鍵詞:環氧氯丙烷; 3-氯-2-羥基丙磺酸鈉;表面活性劑;合成;反應機理
3-氯-2-羥基丙磺酸鈉(2)是一種含羥基和磺酸鈉基的氯代烷,與咪唑啉發生烷基化反應可以制得含磺酸基的兩性表面活性劑[1],其產率和純度對表面活性劑的性能影響極大。
2的合成已有文獻[2-5]報道,但均未涉及合成工藝研究,尤其缺乏對體系pH變化趨勢的關注,且產率偏低(約40%)。如果采取冷卻、有機溶劑或減壓蒸餾可以獲得較高產率(約90%),但操作不夠簡便。對其進行全面的合成工藝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Scheme 1
為此,本文以環氧氯丙烷(1)和NaHSO3為原料,Na2SO3為引發劑,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2Na)為絡合增效劑,經酸催化開環反應合成了磺酸型兩性表面活性劑中間體2(Scheme 1),其結構經1H NMR,IR和ESI-MS確證。對反應條件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對反應機理進行了推測。
1.1儀器與試劑
Perkin-Elmer DSC7型熔點儀(溫度未校正); PHS-3C型pH計(玻璃電極); Brucker 300 MHz型核磁共振儀(DMSO-d6為溶劑,TMS為內標); Nicolet MX-1E FT-IR型紅外光譜儀(KBr壓片); Thermo Finnigan LCQ DECA型電噴霧離子阱質譜儀。
1,分析純,山東海力化工有限公司;亞硫酸鈉和亞硫酸氫鈉,化學純,北京潤澤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酸性品紅,分析純,天津博迪化工有限公司;其余所用試劑均為化學純。
1.22的合成[6-14]
在四頸反應瓶中加入NaHSO352 g(500 mmol),Na2SO32.52 g(20 mmol),EDTA-2Na 1.69 g(5 mmol)及水85.5 mL(4 750 mmol),加熱攪拌使其溶解[取約30%溶液(簡稱溶液A)待用];控制pH<6.5,依次滴加1 50.9 g(0.55 mol)和溶液A,滴畢,于70℃(浴溫)反應至終點(品紅溶液不褪色)。降至室溫,結晶,真空抽濾,濾餅于105℃真空干燥得白色固體2;1H NMR δ:2.74(dd,J=13.5 Hz,5.6 Hz,1H,CH2Cl),2.61(dd,J=13.4 Hz,6.7 Hz,1H,CH2Cl),3.61(dd,J=11.0 Hz,6.0 Hz,1H,CH2SO3),3.81(dd,J=11.0 Hz,3.8 Hz,1H,CH2SO3),4.13~3.95(m,1H,CHOH),5.27(d,J=3.3 Hz,1H,OH); IR ν:3 357(OH),1 630(SO3Na),1 422(OH),1 149(CH2OH),728(CH2Cl)cm-1; ESI-MS m/z:Calcd for C3H6O4SClNa{[M + Na]+} 219.6,found 218.98。
2.1反應機理的推測及副反應的控制
反應體系中pH值的變化是反應進程的體現,同時對副反應的發生影響較大。實驗中,用pH計跟蹤測定反應過程中pH值的變化,推測出反應機理并驗證了Na2SO3的引發作用,對控制副反應的發生起到了指導作用。
(1)反應機理的推測
在2的合成中,隨著NaHSO3的消耗,pH應逐漸上升。然而,通過對反應體系進程中pH值的檢測(圖1),發現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pH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

圖1 pH值隨反應時間的變化曲線Figure 1 Variation curve of pH values with reaction time

Scheme 2
在反應體系中存在HSO3-和SO23-的電離和水解平衡,推測其反應機理如Scheme 2。首先體系中的H+與環氧基團中的氧結合使環氧基團帶正電,從而削弱了C-O鍵,有利于親核試劑SO23-的進攻。位阻效應的存在限制了對a處的進攻,SO23-在b處更易發生親核取代得到2。根據體系pH變化趨勢,推測H+與環氧基的結合速度比SO23-對環氧基的進攻要快,所以反應體系的pH呈上升趨勢。而隨著后期SO23-的逐漸消耗,使得反應體系的pH下降。
田志茗等[5]研究表明:Na2SO3在反應中起著離子引發劑的作用,但并未進行試驗驗證。根據Na2SO3加入前后反應體系pH的變化(見圖2),本文對此進行了證實:未加Na2SO3前,反應體系pH基本保持不變甚至略有下降,說明體系中沒有消耗NaHSO3,反應未開始。反應40 min時加入少量Na2SO3,體系pH迅速大幅度上升,表明反應開始。由此可以推斷,Na2SO3起著引發反應的重要作用。

圖2 Na2SO3加入前后對pH的影響Figure 2 Effect of before and after adding Na2SO3on pH value

圖3 不同pH條件下Cl-的定性檢測Figure 3 Qualitative detection of Cl-under different pH conditions
(2)水解副反應的控制
1和2中的有機氯在堿性條件下會發生水解反應,產生Cl-,反應結束后可以通過檢測體系中Cl-含量判定水解副產物的多少。通過跟蹤測定反應體系pH并取樣檢測溶液中是否有Cl-生成(圖3),即可判斷水解副反應發生的程度。從圖3可見,反應15 min和30 min時,Cl-均不存在;反應45 min時,產生Cl-,此時對應的pH約6.5。推測當pH>6.5時,1和2會發生水解反應,促成副產物的生成,從而影響2的產率和純度。
通過預先取出部分原料NaHSO3或(NaHSO3+ Na2SO3+ EDTA)混合溶液,當體系pH接近6.5時補加入體系,可有效控制pH值變化,使pH波動幅度降低。通過對三種方案,即空白,補加30% NaHSO3和溶液A,對體系Cl-含量[Cl-/%=n(Cl測-定)/n(1)]進行檢測,結果顯示三種方案的Cl-含量分別為5.42%,4.32%和3.92%。由此可見,補加溶液A的措施可明顯降低Cl-的含量,說明控制了水解副反應的發生,提高了2的產率和純度。
2.2合成2的反應條件優化
(1)1的滴加時間
1 0.55 mol,其余反應條件同1.2,考察1的滴加時間對2收率和純度的影響,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滴加15 min和30 min,反應到達終點所需時間相差不大;滴加60 min明顯減緩了反應進程,雖產率稍有提高,但所得產物純度不好(熔程較寬)。由此可可見,1的滴加時間越短,反應進程越快,所得產物的產率高,且純度好。但在滴定過程中要注意溫度的變化,控制溫度在90℃以下,避免1發生自聚反應[7]。綜合考慮,1的最佳滴加時間以30 min為宜。

表1 1的滴加時間對反應時間,2的產率及純度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1 dropping time on the reaction time,yield and purity of 2
(2)轉速
探究轉速對反應的影響是因為1微溶于水,與NaHSO3溶液組成非均相反應體系,屬于界面反應,且該反應為放熱反應,轉速的大小對體系界面及散熱都影響很大。預期隨著轉速的增大,增加界面接觸,有利于反應進程及產率的提高。

表2 轉速對反應時間,2的產率及純度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rotating speed on the reaction time,yield and purity of 2
1的滴加時間為30 min,其余反應條件同2.2(1),考察轉速對2產率和純度的影響,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轉速過大(500 rpm)反而延長了反應時間,結果與與預期相悖。推測原因,我們認為,對于轉速的選擇,應綜合考慮散熱和界面反應兩個因素,并根據體系溫度的變化靈活掌握。例如,在上述低濃度的反應體系,應選擇中等轉速以兼顧界面接觸和利用反應放熱;在高濃度反應體系,前期應選擇低轉速以避免過多的界面接觸,防止體系溫度過高引起環氧氯丙烷自聚;反應中后期體系溫度趨于穩定時,則應提高轉速,增大界面接觸,使反應更快地到達反應終點(后文通過限制溶劑量來增加產率的試驗中,證明了我們這一推測的正確性)。從反應時間和產物純度的角度考慮,最佳的轉速應為:反應前期100 rpm,中后期300 rpm。
(3)反應溫度和溶劑用量
1滴加時間30 min,反應前期轉速100 rpm,中后期轉速300 rpm,其余反應條件同2.2(1),考察反應溫度和溶劑用量對2產率和純度的影響,結果見表3。

表3 反應溫度和溶劑用量對反應時間,2的產率及純度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solvent amounton the reaction time,yield and purity of 2

表4 r對反應時間,2的產率及純度的影響*Table 4 Effect of r on the reaction time,yield and purity of 2
從表3可見,隨著反應溫度的提高,NaHSO3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相應所需的溶劑(水)量減少;溶劑量的降低可明顯縮短反應時間,提高產率。即提高反應溫度、減少溶劑量的協同作用,可促使反應速率提高,縮短反應時間,并帶來較高的收率。最佳反應溫度為70℃,水用量50 mL。
(4)r[n(NaHSO3)∶n(Na2SO3)]
Na2SO3在體系中起著引發反應的重要作用。1滴加時間30 min,反應前期轉速100 rpm,中后期轉速300 rpm,反應溫度70℃,水50 mL,其余反應條件表2.2(1),考察Na2SO3用量對2產率和純度的影響,結果見表4。由表4可見,隨著Na2SO3用量的增加,反應速率增快,反應時間縮短,產率提高。但Na2SO3用量的增大,會相應提高體系中氯離子的含量,即增加了水解副產物的發生,還會使產物熔點有所降低,影響其純度。另一方面,少量Na2SO3和EDTA-2Na的加入可明顯增大NaHSO3的溶解度,將溶劑水的用量限制在最少,這樣既可縮短反應時間,又能明顯提高產物的產率。最佳的r=1.0∶0.4。
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綜合考慮反應速率、產物純度及產率,將溶劑量限制在最少,最佳的物料配比為:n(NaHSO3)∶n(Na2SO3)∶n(EDTA-2Na)∶n(H2O)=1.00∶0.04∶0.01∶9.50。在此條件下,進一步對y=n(NaHSO3)∶n(1)進行探討,結果見表5。由表5可見,NaHSO3或1任一過量,都將使反應較快達到反應終點。若NaHSO3過量,產率較大但產品熔點偏低,純度不高;且通過滴定判定反應終點操作繁瑣?;趯Ψ磻K點判定的方便和產物純度的考慮,應選擇1過量。最佳的y=1.0∶0.04。

表5 y對反應時間,2的產率及純度的影響*Table 5 Effect of y on the reaction time,yield and purity of 2
由表5還可見,室溫條件下結晶所得產率較表1~表4冰水浴結晶所得產率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結晶條件更溫和、更便捷。
綜上所述,合成2的最佳反應條件為:1 0.55 mol,n(NaHSO3)∶n(Na2SO3)∶n(EDTA-2Na)∶n(H2O)=1.00∶0.04∶0.01∶9.50,1的滴加時間15 min,在適宜的轉速(前期100 rpm,后期300 rpm)下,于70℃(浴溫)反應1.25 h。
2.3回收母液套用
為進一步提高2的產率,減少廢液的排放,為實際生產提供參考,對最佳反應條件進行了放大(1 kg)和母液回收利用,結果見表6。從表6可見,常溫結晶所得產率高達81.55%。母液中還殘留有部分產物,通過母液回收,循環兩次,常溫下結晶所得平均產率可達98%(平均產率=三次所得目標產物總質量/目標產物理論質量)。但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產物熔點下降,熔程變寬,純度有所下降。

表6 母液循環使用對2產率的影響*Table 6 Effect of reuse of mother liquid on yield of 2
通過對3-氯-2-羥基丙磺酸鈉(2)合成過程中所涉及反應機理及各影響因素的全面探討,可得到以下結論:(1)反應體系的pH呈現升高-下降的趨勢,當pH>6.5,環氧氯丙烷(1)和2會發生水解副反應。(2)根據反應機理的推斷,該反應為酸催化開環反應,所以應將1滴加到NaHSO3酸性環境中。(3)Na2SO3可以增加NaHSO3的溶解度,引發反應且加速反應進程。溫度是影響反應的最主要因素,溫度的升高可縮短反應時間,為避免1自聚,應將體系溫度控制在90℃以下。(4)合成2的較佳反應條件為:1 0.55 mol,n(NaHSO3)∶n(Na2SO3)∶n(EDTA)∶n(H2O)=1.00∶0.04∶0.01∶9.50,1的滴加時間15 min,在適宜的轉速(前期100 rpm,后期300 rpm)下,于70℃(浴溫)反應1.25 h。(5)在放大試驗中,母液回用兩次,平均產率可達98%。
參考文獻
[1]徐克勛主編.精細有機化工原料及中間體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8.
[2]申云霞,畢彩豐,趙宇,等.2-羥基-3-氯丙磺酸鈉的合成及結構表征[J].化工進展,2009,(12):2218-2220.
[3]陳正國,錢勇,高慶,等.3-氯-2-羥基丙磺酸鈉的合成研究[J].膠體與聚合物,2003,21(2):17-18.
[4]左海麗,吳曉青,崔璐娟,等.合成工藝對3-氯-2-羥基丙磺酸鈉產率及時間的影響[J].膠體與聚合物,2006,24(4):33-34.
[5]田志茗,鄧啟剛,孫宏,等.3-氯-2-羥基丙基磺酸鈉的合成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24(1):1-3.
[6]四川花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一種生產3-氯-2-羥基丙磺酸鈉的方法[P].CN 20 071 005 047.1,2008.
[7]孫繼,胡興剛,靳曉霞.3-氯-2-羥基丙磺酸鈉的合成[J].天津化工,2007,12(5):37-38.
[8]王偉.微波場中3-氯-2-羥基丙磺酸鈉的合成及其表征[D].湘潭:湘潭大學,2012.
[9]李樹安,張鑄勇.咪唑啉磺酸鹽兩性表面活性劑的合成[J].精細化工,1990,7(5):75-78.
[10]胡建奎.品紅溶液的濃度該多大[J].化學教學,1996,10:43-44.
[11]郝玉蘭,王雪,劉愛慶.硬脂酸-2-羥基-3-丙磺酸鈉的合成[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8,32(6):76-78.
[12]Nicholas P,Carl P,Warner M L.Soap based detergent formulation:XXIV.Sulfobetaine derivatives of fatty amid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Society,1977,54(7):294-296.
[13]Dong S J,Li Y L,Song Y B,et al.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unsaturated long-chain carboxybetaine and hydroxy sulfobetaine[J].J Surfact Deterg,2013,16:523-529.[14]Hao Y L,Cheng Y Z,Wang X.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palmitic acid-2-hydroxy-3-sulfonic sodium propyl ester[J].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2011,480-481:11-16.
·研究簡報·
·研究簡報·
通信聯系人:陳華林,研究員,博士生導師,Tel.028-85260436,E-mail:aofly@163.com
Research of Synthetic Process of
Sodium3-Chloro-2-hydroxy Propanesulfate
GE Li-juan1,2,LIU Bai-ling2,ZHANG Yong3,LI Chen-ying1,2,LUO Rong2,CHEN Hua-lin2
(1.The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2.Chengdu Organic Chemicals Co.,Lt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engdu 610041,China;
3.Sichuan Flower’s Song Fine Chemical Co.,Ltd.,Zigong 643113,China)
Abstract:A important intermediate of sulfonate amphoteric surfactant,sodium 3-chloro-2-hydroxy propanesulfate(2),was synthesized by acid-catalyted ring-opening reaction,using epichlorohydrin(1)and NaHSO3as material,Na2SO3as initiator,EDTA-2Na as complexing synergist.The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by1H NMR,IR and ESI-MS.The yield of 2 was 81.55% under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1 0.55 mol,n(NaHSO3)∶n(Na2SO3)∶n(EDTA-2Na)∶H2O)=1.00∶0.04∶0.01∶9.50,dropping time of 1 was 15 min,rotating speed is varied from 100 rpm to 300 rpm,at 70℃for 1.25 h].Keywords:epichlorohydrin; sodium 3-chloro-2-hydroxy propanesulfate; surfactant; synthesis; reaction mechanism
作者簡介:葛麗娟(1989-),女,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咪唑啉表面活性劑的研究。E-mail:momo1225@126.com
基金項目:四川花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科技創新基金”資助項目
收稿日期:2015-01-29
DOI: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015.12.1153 *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O623.84; O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