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振彬在2016年10月17日《廣州日報》撰文指出:開展科普工作,一直是航天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我國的航空科普工作也越來越給力,越來越接地氣。2013年6月,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面向全國中學生上了一堂前所未有的“物理課”,直接把小伙伴們看得目瞪口呆,也讓無數網友做夢都想當航天員。比如“玉兔”號探月車,不斷發布探月日記,萌萌噠,很勵志,又有催淚,在全世界范圍圈粉無數。比如不久前,郎平、劉慈欣、姚明等11位名人為火星探測工程代言,這是我國重大科技工程首次啟用形象大使,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而此次隨著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景海鵬、陳冬兩位航天員也將作為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將他們的工作、生活等情況進行報道,相信很快就會成為新“網紅”。
不管怎樣,科學從來就不是少數人的事情。對于宇宙的奧妙,幾乎每一個普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幻想”,而他們也需要更多機會、更多渠道去認識、了解甚至參與其中。當前,“高大上”的航空項目逐漸主動放下身段,通過“花式”互動讓越來越多人對它們不只是仰視,還有更多親切感。在這次太空旅行中,兩位航天員也將完成豐富多彩的科普項目。比如“太空養蠶”“雙擺實驗”以及“水膜反應”,航天員將在軌完成這些實驗,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微重力環境中事物的狀態變化;此外,在飛行任務期間,航天員還將開展多項展示性的活動,比如“太空日記”“家書載夢”“挑戰不可能”等。科普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會激發人們對科學探究的向往與追求,也會讓更多年輕人去關注、學習與傳承。科普工作將讓更多人成為航天的粉絲,讓更多人投身其中,也進而讓更多人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