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的在2016年10月21日《中國青年報》撰文指出:中國大學辦校慶,一般把校慶大會當成最主要的校慶活動。在這樣的會議上,除了學校現任和往屆領導正襟危坐,還會邀請杰出校友,他們可能來自政界、學術界或者商界。但是,無一例外的是,能夠在校慶儀式上露臉的,大多是社會普遍認可的“成功人士”。
很多世界一流大學則把校慶辦成所有校友參加的大聚會。比如,劍橋大學在其800周年校慶時開展“燈光秀”、夏季游園會等活動,所有的教職工,不分職位高低,都可免費參加。校方還邀請各方人士以及當地300名小學生,寫了800封“致未來的信件”,密封存入圖書檔案室,打算在其900周年校慶時開啟。這些活動看上去娛樂性質很強,但是能體現校慶的“全民參與”,沒有一位校友會在這場盛大的慶典中被遺忘。
臺灣作家楊照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日本京都大學用批判學校、批判校史的方式來表達對于學校的驕傲與敬意。他在京都大學百年校慶之際訪問這所學校,發現幾乎所有與“京大百年”主題相關的信息,一半以上都是批判性、反省性的。
其實,我國大學辦校慶時,亦不乏批評與反省。近幾年,我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在校慶日前后,總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里被校友翻出來,而且每次都能收獲“10萬+”的點擊量。那是我的一位同屆校友對校史的反省,文章回顧了在母校校史中赫赫有名的“少數派”。作者認為:對于大學而言,因為權力而得來的一切,如同過眼云煙。但是,這樣的批評和反省往往難以進入主流視野,歡樂、成功、勝利依舊是大學校慶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