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隨著中國政府有意識地在全球推行漢語教學,諸多對外漢語教學的困難正逐漸解決。越來越多科學、實用的教學方法手段,提高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效率。《教育》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漢語教學在國際上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推廣。這體現在兩個方面:國際漢語教學市場迅速擴展,在這一過程中,國際漢語教學的理論和方法獲得重大突破,漢語逐漸被歐美學者認為是一種可以快速推廣的語言工具。
推進漢語教學
每年3月,德國北威州8所學校的中小學生和家長、老師會參加北威州創意漢語比賽。比賽已經舉辦了9屆。該比賽于2007年由北威州教育部和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共同發起,2008年舉辦了第一屆比賽。比賽面向所有在北威州公立、教會和私立學校學習漢語的初中和高中學生,參賽形式是以學校為單位的團體賽。每個學校可以在15分鐘內用漢語表演舞臺劇、音樂劇、歌曲、詩歌朗誦等。
德國中學生約翰·漢森剛滿15歲。他在漢堡孔子學院學習漢語。剛剛上了3節漢語課,就學會了用漢語做自我介紹。他表示:“漢語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學,沒有德語那么嚴格的語法,語音、語調也很優美”。
漢堡孔子學院語言部主任阿爾維德·施托希介紹說:來漢堡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人群中,大部分是一些公司安排來培訓的員工,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興趣,或者想去中國旅游,還有的夢想與中國人結成連理。
孔子學院的德方院長康易清博士說:漢語學習不僅是語言的學習過程,更是文化交流的過程。很多德國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漢語和中國文化之后,會發現德中文化有很多相通之處。他同時指出:現在,會說漢語的德國人越來越多,但多數人只學習了兩三年漢語,停留在日常交流水平。為順應德中之間更高層次的交流與合作的需要,必須繼續強化學習,以達到精通漢語。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董琦表示:漢語教學近年來在德國取得較快發展,學生們的漢語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在2014年的漢語橋比賽中,德國的中學生隊奪得了世界冠軍、歐洲冠軍和個人冠軍,這顯示出德國漢語教學的良好態勢。德國漢語教學發展迅速。到2015年,全德中小學開辦漢語課程的已經超過300所,其中60余所中學將漢語提升至高中畢業會考科目。哥廷根大學和蒂賓根大學甚至開設漢語師范專業,以著手培養本土專業漢語教師。
在德國,由中德兩國教育機構合作開設的孔子學院可謂遍地開花。德國境內已經開設有14所孔子學院和3所孔子課堂。此外,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以及一些華文學校也紛紛開設漢語課程,讓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學習漢語。據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德方院長羅梅君介紹:在該院學習的很多中小學生對學習漢語充滿熱情。談到漢語推廣,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德方院長培高德深有感觸:“我在上世紀90年代學習漢學時,周圍人不理解我為何要跟這樣一個陌生的國家打交道,而今天,這種情況根本不存在,學習漢語常常被贊為明智且重要的決定。”
盡管漢語教學在德國開展得如火如荼,但也有不少專家表示:如想更好地在德國推進漢語教學、推廣中國文化,還需在教師、教材上多下功夫。中式課堂通常是老師在前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而德國年輕人期待的模式是:集體討論、對話、多媒體運用。教材方面,部分老師和學生反映漢語教材過于淺顯。柏林中學漢語學督柳維堅介紹:柏林高中的教學大綱里要求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綜合情況有一定了解。一些學生想要了解如獨生子女政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以及教育制度、環境政策等,但是,找到相關材料并不容易。
工具語言的潛質
南非基礎教育部長安吉·莫采卡6月7日在開普敦表示:南非計劃5年之內在500所學校引進漢語教學,本學年已有44所學校正式引進漢語教學。按照當前進度,這一計劃是可以實現的。莫采卡當天在議會回答議員詢問時作出上述表態。
莫采卡表示:南非基礎教育部推廣漢語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師資短缺,基礎教育部計劃今年安排100名本土教師接受漢語培訓。南非基礎教育部課程司司長恩蘭赫拉·恩杜拉-沃森此前表示:南非與中國在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發展潛力巨大。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來南非投資,漢語將成為促進兩國經貿交往的重要工具。根據南非政府擬定的漢語教學推廣計劃,自今年1月起,政府在一些公立學校的四年級至九年級開設漢語課,然后將漢語課逐漸推廣至十年級至十二年級。
南非是世界上離中國最遠的國家之一,其開展漢語教學的決心不止來自于對中國發展前景的重視,還來自于國際漢語教學的新理論:漢語是一種不難學習的語言。這種觀點顛覆了之前漢語難學的老觀念。
這種新認識從歐洲發端。如同德國,不少高中把漢語作為學生的外語選修課。經過一年到兩年的學習,所有學生都能夠掌握1500個至2500個漢字,并能清晰地區分漢字四聲讀法。按照中國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的標準,這個水平達到了文字脫盲和普通話一級。德國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德方院長培高德表示:聯合國工作語言西班牙語,有15萬個單詞,其中常用的基礎詞匯超過5000個,而要達到商務應用,需要掌握1萬個西班牙語詞匯。英語就更夸張了:據美國全球語言監測中心的統計,英語有100萬個單詞。普通美國人正常交談需要使用超過4000個單詞,美國大學畢業生經常使用的單詞超過8000個。英語和西班牙語被世界上最多國家使用,但是掌握起來就是這么困難。
漢語水平考試(HSK)曾經有這樣的題目:計算15在45中占比多少?答案是三分之一。但是這道簡單計算題難倒了眾多外國學生。現在的HSK考試降低了難度,內容更科學、實用,被世界各國認可。資深國際漢語教師楊麗靜告訴《教育》記者,她從事這項工作十幾年,只在10年前遇到過兩名學生表示要到臺灣工作,要求學習繁體字,之后就再也沒有遇到過了。目前,簡化漢字和漢語拼音為基礎的標準普通話,已經被全世界一致接受。
隨著中國于2004年在韓國開設首家孔子學院推廣現代漢語教學,外國人逐漸了解到漢語的學習規律。從2010年后,中國加速國際漢語教學的推廣步伐。在十幾年的教學中,中外專家發現更多教學規律,使得漢語最難掌握的四聲和漢字成為最容易掌握的內容。而且漢字的原理類似二維碼,英文原理類似條形碼,無論從人類角度還是從電腦角度看,漢字都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傳遞信息的效率更高,更適應今后人類進化的需要。加上最近十幾年的漢語教學徹底顛覆了過去全世界公認的漢語漢字難學的觀念,使得漢語和漢字具有了未來世界性工具語言的潛質。
應用能力提升
我國1956年推出簡化字總表和1958年推出漢語拼音方案之后,漢語變得不難學了。但是直到1980年之后,這一點才逐漸被世界所了解。甚至在那之后很久,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人員也才逐漸認識到這一點。
由于1958年之后,中國很快陷入大躍進和連年的動亂,對外交流幾近停滯,不要說對外漢語推廣了,簡化字和漢語拼音在國內的推廣也被打斷。直到文革之后,中國重建教育體系,并恢復了對外交往。《漢語拼音方案》編訂人周有光教授在1980年首次赴紐約交流介紹中國簡化字和漢語拼音時,被國際語言學界多方質疑,又花費了多年,才說服各國語言學家接受簡化字和拼音這一現實中廣泛應用的語言和文字。又過了十幾年,大家才發現,這兩個工具使得漢語漢字真正具有國際性。
據周有光先生回顧,早年的中國各地,語言發音五花八門。一字多音,阻礙了中國人互相之間的交流,外國人學習漢語更是無從入手。這也是幾百年來外國人認為漢語難學的直接原因。簡化字方案推出后,拼音字母近似英文字母,使得外國人掌握起來很容易,基本五六個課時就能掌握漢語拼音。而簡化字不僅簡化了字形筆畫,更大大簡化了常用漢字的數量,使得普通話常用字數量成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中最少的。近十幾年來,中國的國家漢語教育工作者在與外國學生和學者交流的實踐中發現,用五線譜表示漢字四聲,可以簡單清晰地教會外國人普通話標準發音。從此,漢字的四聲發音對于有音樂基礎的外國人來說成為零障礙。而對于有繪畫基礎的外國人來說,掌握1500個漢字,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許多有過一年以上西洋畫基礎的外國人,在10分鐘之內就可以寫出比大多數漢語教師更標準的漢字書法。這是因為,對于畫家來說,臨摹是他們的基本功,拆分漢字間架結構對他們來說完全不是一件難事。簡化字的好處在于更加簡單,容易拆解、臨摹和記憶。
傳統國際漢語教學界認為,漢字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是漢字難于理解、學習的地方,也是漢字區別于其他文字最明顯的特點,它傳達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然而古漢語并不是普通話。普通話是根據英語語法,重新整理中國的語言詞匯和語法,創造出的一種新的語言:“主謂賓定狀補”的語法結構直接來自英語,與古漢語截然不同。現代漢語詞匯表達的當代政治、經濟、文化內容也是古代漢語中沒有的,反倒與當今世界各國的社會內容更一致、相通。現代漢語本身是一門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不大的語言交流工具,只要不強求傳播文化的功能,漢語教學就不難。一些漢語教師也在反思:讓更多的外國人學會并使用現代漢語,或者是教會很少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哪種做法更有利于增強中國的軟實力?
北京橋語言學校教師李征從事國際漢語教學十幾年。她對《教育》記者介紹說,曾經有一個時期,教師和學生都認為漢字比較難學,所以舍棄漢字,只學口語。五線譜能讓人準確唱歌和演奏,學口語直接讀對,完全無難度。但是在經過一兩年的學習之后,教師和學生都發現,學生的漢語水平無法持續提高。不認漢字的外國人就是文盲,不具備自學能力,所以漢字的重要性重新得到重視。李征表示:西方人通常受到過良好教育,具備較好的音樂和繪畫基本知識,只要下決心按照規律學習漢語拼音和漢字,基本上四五個小時可以掌握拼音四聲,180個課時下來,可以達到中國掃盲識字標準,具備自學能力,從此,在中文世界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