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國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本領,在實踐中鍛煉才干。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追求活動的最后結果,而對于實踐活動的本身,重視不夠,甚至在最重要的具體實踐環節出現“不實踐”或“假實踐”的現象,這完全違背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宗旨。
“假實踐”現象種種
蜻蜓點水,淺嘗即止 筆者多次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評評委工作,發現學生的研究性主題活動前期方案設計和后期成果展示濃墨重彩,而中間實踐活動環節卻輕描淡寫。比如《本地區小麥種植情況研究》,在具體實踐環節,學生只是到麥田參觀了一下,簡答詢問了農民幾個問題,而沒有做小麥的整個種植實驗,也沒有種植過程的觀察記錄。再比如《本地區大棚草莓種植情況調查》,學生對草莓農藥殘留情況的調查研究,只是咨詢了政府有關部門,而沒有自己動手做實驗;進大棚了解草莓的種植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情況時,沒有親自動手測量,而是口頭詢問別人。他們的這些研究性主題活動,由于具體實踐活動環節做得不扎實,既得不到全面、真實的研究數據,也得不到真正的實踐體驗,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
過度保護,包辦代替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老師、家長怕孩子活動中發生意外,就在具體實踐環節完全包辦代替。如有一個關于《學校食堂浪費情況的調查》活動,活動設計要求學生對食堂每天吃剩下的飯菜稱重。由于泔水捅剩余的飯菜較多,老師怕學生抬不動,就請人代替學生抬到磅秤上,就連磅秤如何稱重,也是順便包辦了,學生只是在旁邊袖手旁觀。其實,學生抬不動大泔水桶,可以自己想辦法,把剩飯、剩菜舀到小的桶里稱重。這樣,學生就對剩飯剩菜的數量有了更深的體會。學生只有真正參與其中,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體驗。教師和家長過度保護,剝奪了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剝奪了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經驗和感悟的權利。
弄虛作假,敷衍了事 學生們在暑假過后返校時,會向老師上交假期社會實踐活動記錄表。但這些蓋有社區或者企事業單位公章的社會實踐活動記錄表,相當一部分是虛假的。有些學生根本沒去參加實踐活動,只是在開學前為了交差,胡亂填好表,家長托人去蓋個章。這種走過場的實踐活動,不但沒有讓孩子近距離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反而助長了弄虛作假、形式主義之風,影響了孩子優良道德品質的養成。
“假實踐”現象原因淺析
學校沒有自己的綜合實踐基地 學生進行各種實踐活動時,需要相應的場所和環境。現在學校沒有自己的綜合實踐基地,學生在學校沒有親自動手的機會,所謂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也就無從談起。
社區沒有學生的體驗生活場所 雖然每到暑假,社區居委會也會為小朋友組織一些活動,但由于沒有適合體驗生活的場所,這些活動往往吸引不了小朋友,他們的參與程度不高。還有社會上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認同程度較低,小朋友的實踐活動得不到社會各界和家長的支持,出現“假實踐”現象在所難免。
教師指導不到位 目前,多數教師都是知識型的,實踐型的教師則十分稀缺。于是,不少教師在指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都是口頭講要怎樣做,而不是動手示范怎樣做。這樣,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是不到位的,也沒有讓學生形成強烈的動手實踐意識。
學生沒有基本的實踐技能 要走向社會開展實踐活動必須具有以下基本實踐技能:生活自理、自我保護能力;溝通交往能力;勞動技能;觀察、調查和實驗技能。如果學生從小缺乏鍛煉,乃至儲備不足,這樣一到具體的實踐環節就會手忙腳亂,無從著手。
缺乏嚴格評價和監督 出現“假實踐”現象,還有個原因就是教師缺乏對整個活動的嚴格監督和評價。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在為學生創造參與實踐活動的環境和平臺的同時,要關注學生活動中實踐了沒有,經歷了沒有;要關注學生在實踐中與他人交往和合作了沒有;要關注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什么體驗,而并不是關注最后的成果如何。
“假實踐”現象解決策略
宣傳綜合實踐課程的必要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宣傳,要從校內擴展到校外,讓全社會了解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課程,認識綜合實踐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對于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只有全社會認同了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社會上的各種資源才可以充分調動起來。
建設“沒有圍墻的學校” 學校可以和附近工廠、農場合作,建設綜合實踐基地,讓這些實踐基地成為“沒有圍墻的學校”。對單個學校來說,建一個功能齊全的綜合實踐基地是很困難的,但可以幾個學校采用互通有無的方式來解決。比如,農村學校建立種植養殖基地比較容易,而城市學校也有其資源優勢,學校之間完全可以互相合作。學校有了比較固定的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課程資源得到了保障,組織學生活動也比較容易,比較安全。
招聘有綜合素質的“大教師” 從目前看,從現有的教師隊伍中培訓一批合格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向社會發布“招賢榜”,聘請既有文化修養、又有專門實踐技能的“大教師”擔任課程指導教師。這樣,可以改變目前學校教師隊伍有知識無技能的“小格局”現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師資培訓,也要從校內擴展到校外;如果對廣大家長進行培訓,讓每一位家長都成為自己孩子的指導教師。如此,學生的許多活動就可以由家長帶孩子到社會上去開展,學生也就有了更多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機會。
此外,還要持續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從小學一年級起,全體教師都要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