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志鋼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全社會的焦點和熱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強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鼓勵到基層就業。”魯東大學法學院緊緊圍繞學校整體發展戰略和育人目標,以“三個著眼于”(即著眼于經濟社會需求、著眼于高質量就業、著眼于學生成長成才)為導向,以“四類考試”(即國家司法考試、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公務員事業編考試、研究生考試)為抓手,構建立體就業指導體系,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構建中的“三化”
日常教學雙師化 魯東大學法學院設立的法學和社會工作專業都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實現教學與實踐的“無縫對接”,才能真正提高畢業生自身的含金量。為此,學院聘請了20多位來自公檢法系統和社會服務機構一線的專家為兼職教師,他們不僅指導實踐實習,而且像普通老師一樣開設課程、輔導作業、指導論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學院還派出教師到公檢法系統和社工機構掛職或兼職,讓他們最大程度地了解社會人才培養需求,開闊視野,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就業報告專題化 學院每年都定期邀請企業家、人力資源經理、優秀校友代表及檢察官、法官、律師、社會工作師等開展不同專題的就業指導講座,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加深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社會人才需求的認識,幫助學生選擇正確的就業方向。
實習基地優質化 學院不斷加強就業實習基地建設,優勝劣汰,持續提升就業實習基地的質量與層次。僅2016年上半年,就走訪了10余家企事業用人單位,并與深圳春暖、濟南山青、煙臺聯民集團等大型社會服務機構和企業共建就業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更高層次的平臺。至今,學院共建立了30多個校外實習基地,每年能為學生提供240多個校外實習崗位,滿足了一人一崗的實習需求。
強化“四類考試”指導
本學院結合自身實際,注重把握社會需求與時代特點,以“四類考試”為抓手,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其中,國家司法考試、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屬于從業資格考試,研究生考試屬于升學考試,學院在抓好這三類考試的同時,還把鼓勵發動學生參加公務員事業編考試作為工作重點,與前三類考試一樣抓緊抓好。
濃氛圍,樹目標 學院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都把公務員事業編考試當作一個重點就業方向通過各種途徑向學生灌輸,并經常邀請考上公務員的校友定期到學院“現身說法”,使學生耳濡目染,樹立目標,堅定信心。
強培訓,重模擬 遴選知名培訓機構,對歷年國考、省考以及村官考試試題進行系統梳理,總結歸納試題要點,制定長期培訓計劃,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時效性強的培訓。學院還多次開展模擬面試,讓所有報考學生體會面試流程,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
廣撒網,多報考 通過培訓機構遍布全國各地的分支和歷屆考至全國各地的校友,廣泛搜集公考信息,在第一時間及時傳達給全體報考學生,鼓勵學生放眼全國,多次考試,增加考取的機會。本院學生大多一年參加多地的考試,有的在第五、第六次考取成功,被錄取的公務員遍及全國各地。
不畏難,持久戰 鼓勵學生敢闖敢試,不要因為報考地區和職位熱門就不敢報考。近幾年,學院考取一線城市公務員的數量大幅增加,僅2015年天津市公務員就考中4人。經常教育學生調整好心態,不怕失敗,做持久戰準備;能一次性考上當然好,考不上也不要氣餒,要靜下心繼續備考。所以,每年都有多名往屆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向學院通報考試成功喜訊。
搭建創業就業平臺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互聯網+”的新常態下,魯東大學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優化創業環境,增加創業機會。法學院有4個項目申請了入駐創業基地。學院十分重視學生與創業楷模的交流,先后邀請翔宸傳媒CEO程杰、信東投資董事長張飛雨等業界精英與大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創業經驗交流,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規避創業風險意識。學院積極參與各項創業項目大賽。近兩年,在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榮獲山東省金獎一項、二等獎3項,在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榮獲三等獎3項。學院還建立了飛信、微信、QQ群“三大網絡平臺”,加大對用人單位的信息收集力度,將招聘信息及時、準確、高效的傳送給每位畢業生。近幾年,學院成功舉辦了多屆“律師事務所與社工組織”專場招聘會,并與廣州、深圳、上海等發達地區社工機構中的優秀校友保持密切聯系,直接為社工專業畢業生推薦就業崗位。另外,學院注重對畢業生的個性化就業指導,特別是針對偏遠貧困地區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經濟困難學生等開展“一對一”的就業幫扶,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落實就業崗位。
近3年來,魯東大學法學院畢業生考取研究生126人,占畢業生總數的19%;考取公務員、選調生和事業編118人,占畢業生總數的17.5%;司法考試通過219人,通過率51%;社會工作師考試通過36人,通過率20.2%。由于措施得力,法學院就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高質量就業得到社會好評,多次被評為就業工作先進單位。但學院也清醒地意識到:就業工作中還有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就業指導,轉變學生落后的就業觀念,解決就業期望值過高的問題,教育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念;二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就業工作思路和措施,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廣泛聯系,進一步開辟畢業生就業的新渠道。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法學院)